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和教与学的关系的转变

时间:2022-09-03 01:32:02

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和教与学的关系的转变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认真贯彻新课程的理论,转变原有角色,调整教与学关系,做到与学生交往、互动,既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新课程;教与学;互动;交往

我省的新课程改革已经步入第四个年头了, 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正逐步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正渐渐改变。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要认真贯彻和执行新课程的理念,就必须转变原有的角色,调整原有的教与学的关系。下面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理解。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对“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一传统观点的重大突破。

1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角色和教与学的关系的特点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

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样教、怎样学,不教不学。教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2 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和教与学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2.1 在互动师生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例如在讲《文化生活》时,有以下这个探究活动:

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学生对这个探究活动产生了分歧,一部分学生认为不能将道德与文化等同起来,一部分学生认为从道德行为中可以衡量出文化素养。他们各持己见,各不相让。这时我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而是借机把这个问题交回学生手中,要求双方的同学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在政治第二课堂进行一场辩论赛,再见分晓。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和辩论,加深了对道德与文化之间的认识,同时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作为教师的我,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就使学生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2 在交往师生这个过程中,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例如在讲《生活与哲学》时,有以下这个探究活动:

一位先生收了两个学生。一天傍晚,先生给每个学生一个铜钱,说:“你们立刻买样东西来,把这间黑暗的房间完全装满”。

一个学生买了许多干草,满满地塞了一屋子.先生摇摇头,叹了口气。

另一个学生买了一支蜡烛,点燃蜡烛,整个屋子一片光明.先生笑了:“这是装满屋子的最好的方法。”

①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②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有一个学生提出来说,老师这个例子我不认同,他说:这个例子本来是一个佛家的事例,文中的这个先生本来是一个方丈,两个学生其实是方丈的弟子,在事例的最后还有第三个弟子。他是把窗户推开,让外面的月光装满整个房间的。我们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书本引用佛家的例子,这不是明显存在矛盾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因为说实在话,我对佛家的研究不多,也根本不知道佛家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我想如果用老师的权威去打压学生,要他不要管这个,必然会打击学生的探研积极性,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也会受到损害。所以,我先虚心地向这位同学了解了佛家在这方面的阐述,然后和全班同学一起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佛学上有没有存在共性。这样一来,学生的视野拓展了,而我作为一名教师,业务素质从中也得到了提升。

具体而言,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总而言之,要真正贯彻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新课程的特点,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领悟、体现,从而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走进新课程》 www.省略

收稿日期:2008-4-19

上一篇:素质教育更应注重教师的素质 下一篇:浅谈素质教育下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