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低碳建设推动武汉两型社会建设

时间:2022-09-03 01:29:02

以低碳建设推动武汉两型社会建设

【摘要】武汉市作为全国“两型”社会的示范点以及中部城市发展的中心,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两型社会推动的必经之路。本文以建设低碳智能新城――中国光谷・伊托邦为武汉两型社会的样本田,将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具体化、形象化,并且融合了低碳经济与信息智能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为发展低碳经济推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作出了深度实践。

【关键词】伊托邦 低碳新城 低碳经济 两型社会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加速发展,能源高效率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是当今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为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共存的局面,“低碳经济”成为各国有意识转变的发展道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从能源资源条件、可持续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环境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建设低碳新城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以建造低碳新城为试点,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房屋建设在影响GDP增长中是一个重分量因素。发展低碳经济,不是从单个方面的企业或者行业入手带动其他领域发展。我们从中国“十一五”规划历年发展分析,推行大方向新的政策和发展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某些地区为示范点、起到推行作用的,考虑的基本前提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涉及经济、科技、环境、教育等多方面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融合问题。例如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每个企业、村庄、单位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随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两型社会的发展也是在城市观念的基础上推行的。

虽然2009年武汉市“两会”有提出发展城市圈低碳经济,但是从武汉整体发展模式来看,并没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规划以及具有政策指导作用的纲领性文件。结合武汉市目前资源和经济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武汉是一个在中部地区缺乏资源的城市,并且由于产业偏向重工化而导致能源消耗的增加。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单位GDP中能源消耗率,全国平均为1.1,湖北是1.3,高于均值。从1995年至2005年的数据来看,武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不到全球1999年人均数值的1/10,生态环境在人口膨胀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共同胁迫下出现功能性恶化。短期内要做到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使全部高碳发展的企业转向低碳模式是不现实的,而且武汉市的钢材、汽车、石化等产业发展较快,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量大,冒然实施全市的低碳经济改革会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借鉴上海市首个生态城――东滩的建设经验,东滩生态城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建立的是一个低碳、节水、节能的生态系统,并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二氧化碳零排放)区域。所以,在上述理由的基础上,武汉市以建设“中国光谷・伊托邦”低碳智能新城为样本,旨在以小型仿真新城的建设和发展,挖掘低碳经济在武汉市兴起的特色之路,从而推行到整个武汉市,以力争成为全国低碳城市的示范区域,进一步更好地建设两型社会,实现中部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共赢。

二、中国光谷・伊托邦的建设规划

“伊托邦”的英文E-topia,与Utopia(乌托邦)对应,意指网络时代下的理想生活新模式。生态伊托邦区别于工业时代的乌托邦城市梦想,它代表的是以信息网络时代为背景所构筑的生态和谐的理想城市。伊托邦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意味着人类未来和谐发展的构思,包括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领域。作为中国首个低碳智能新城的建设试点,中国光谷・伊托邦以低碳经济为核心,以建设新城为框架,把生态、智能和文化实践在其中。武汉市两型社会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和实践的阶段,以建设新城为样本区,更好地为开拓以后的发展道路奠定基础。

中国伊托邦经过6年的规划,终于落实在武汉光谷,光谷・伊托邦的建设位于江夏区五里界,并经历5个月的实地考察研究,形成了具体的方案和规划。之所以选择此地,是因为五里界所处的核心位置。它北依中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光谷、庙山开发区、藏龙岛开发区,南邻湖北省水质最优的梁子湖;距江夏中心城区仅5公里,距武汉城市中心20余公里;沪蓉高速、京广高铁、南环线穿镇而过,梁子湖大道、花山大道分别从镇域中部、西部南北纵贯,交通畅达,发展前景广阔。光谷・伊托邦总规划面积约14平方公里,总投资多达100亿元。建成之后,其将会成为一个可容纳10万人的低碳智能新城。该项目按照“三中心三板块”的规划进行整体布局,打造武汉休闲商务区、新时代生态伊托邦。其中,“三中心”包括伊托邦中心、文化娱乐中心、养生度假中心;“三板块”包括休闲商务板块、低碳科技板块、理想人居板块。

1、打造光谷伊托邦建立的核心要点

第一,伊托邦发展远景:中国首个低碳智能新城,创新城建设的一种全新模式,建设成深绿色的低碳新城、高科技的智慧新城、高品位的文化新城,成为大武汉地区两型社会的样本田和试验区。第二,伊托邦的发展战略:以围绕生态、智能、文化三大核心点建设,以低碳经济贯穿整个新城计划方案,以推动武汉两型社会发展为目的。光谷・伊托邦的竞争力在于它是以低碳经济为前提、由小城镇改造的,不仅可以通过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清洁能源革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城镇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带动城镇就业率提高,推进湖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三,伊托邦发展设计:伊托邦在规划时,对核心区域五里界镇进行了文化层面的梳理,将有价值的老街、老巷子和老建筑进行标注和保护,实施建设的同时修复原有的城镇肌理,在此基础上搭建新城的发展骨架,原地安置原住民,有意识地保留老城镇的味道。这也切合了将城市生活与田园环境相融合的观点。现时的五里界镇上,在光谷・伊托邦项目的中心区,所有居民将以原有价值三、四百元每平米的住房置换获得同等面积价值三、四千元每平米的商品房,并拥有产权,此后,还将利用酒店式公寓、出租式公寓、商铺经营等多种渠道来解决居民的收入问题。中国光谷・伊托邦开辟有绿色景观廊道,采用油菜、豆类、向日葵、红花草等生产性景观,并通过水循环处理、废物再利用等生态环保科技,融入太阳能等景观小品,成为全新的“低碳科技花园城市”的生态系统和景观格局。城市还将建立全国首家低碳智能产业总部经济园区,与光谷产业形成优势互补,并承接光谷人才、科技转移等。

2、建设核心基地五里界地区的规划

五里界城镇发展用地范围位于五里界镇域中北部,具体范围是:沪蓉高速以南、东坝港以西、幸福港以东、锦锈村、唐涂村和檀树岭村以北的7.03Km2的区域;相关范围23.27Km2。五里界的地区以武广客运专用铁路为界,规划区分为南、北两个片区。偏北部的是大面积的绿色规划,重点商务领域在中北部。五里界2010年总人口为6.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2%,村镇等级规划分为城市组团+中心社区(特殊功能组团)。城市组团是武汉都市发展区的南部新城组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夏区“一主”城市组群的东部综合型新城组团以及全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国光谷・伊托邦理念前瞻、规划超前,以小城镇改造和低碳智能城市建设为抓手,深度实践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模式。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将高起点、超前的国际化建城视野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就业相结合,从而建设一个全民和谐、环境优美、低碳智能的理想新城。

3、建设光谷伊托邦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相关的政策性纲领。在武汉城市圈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2010年才提出来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虽然也有开展一系列低碳调查、举办与市民相贴合的低碳活动,但是市政府还没有制定出相关的城市圈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规划,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纲领性文件,还未将规划的相关目标和措施整合到其他各项规划和政策中,形成城市圈发展规划有机整体的一部分。

第二,伊托邦与光谷板块的对接。中国光谷・伊托邦的开发以五里界城镇旧城改造为契机和中心点,其中的科技优势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光谷科技产业是推进伊托邦建成的核心。伊托邦所依据的先进科技技术不能光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更多的要靠国内的开发和研究。如何利用光谷产业的科技技术来建设伊托邦,实行绿色建筑节能排减的功效;怎样吸引光谷的高科技企业支持光谷・伊托邦的发展,使之在科技领域内达到预先规划的环保、智能水平,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第三,伊托邦建设的关联性。以历时6―8年来打造的这样一个低碳智能新城,不仅耗费了财力、精力和人力,还在宏观层面上给武汉市发展低碳经济带来影响。我们的建设理念、建设主旨都是积极的,要探讨如何将这种理念正确引导城市发展的一面表现出来,避免新城建立之后只有五里界这一片的区域成为武汉低碳发展小核心,脱离与武汉主要经济区域的结合,成为“世外桃源”的新城。

第四,伊托邦建设的监督与研究。总体规划是前提,具体落实到新城的建设会涉及到许多问题。比如对五里界房屋的拆迁和居民的移居,五里界的居民多数为中老年人,安土重迁的思想比较深,不了解相关相关房屋拆迁的法律知识。如何做好前期动员,也是对开展后续工作的奠基。建设新城过程中,如何把高科技技术和节能排减运用在绿色建筑当中,对施工建设时采取哪些方面重点监督和研究,如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去打造一个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生活环境,这都是建设的重要问题。

4、完善光谷・伊托邦建设的建议

第一,以政府为主体的建设支持。光谷・伊托邦以低碳经济为打造理念,旨在推行武汉两型社会的建设。武汉作为中部发展地区的领军区域,市政府应在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道路上作先驱者,应尽快研究制定出低碳经济组织构架,具体规划到各部门、各行业领域中。首先,政府应在税收、信贷等财政金融政策方面给予支持。政府可以对伊托邦达到低碳、环保的住房实行营业税减征政策,鼓励开发商建设环保节能型住房。对城建土地使用税,可以实行国家重点扶植项目免税。同时,市政府应该在信贷方面给予支持。伊托邦总投资需要100亿,如果一半的资金需要靠在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贷款,5年的利息至少会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增加资金压力,二是增加借贷成本,会使房价升高。所以,政府应给予项目资金上的支持,推动建设低碳新城。其次,政府应制定生态补偿,明确具体对象。市政府可以对当地房地产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主要包括绿色建材选购商、绿色施工技术提供商、生态环境友好型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对建材垃圾等房地产开发商副产品进行分解和资源化利用的企业实施经济补偿和非经济补偿。经济补偿包括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基金等,非经济补偿包括实物补偿和技术补偿。

第二,以企业为主体的实施。伊托邦的建设应紧密联系政府、地区人民,充分利用地区、资源的优势。建设者是衔接政府与人民的关键点,既要把光谷・伊托邦打造成以低碳、智能推进武汉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又要与当地市民保持联系。尤其是以小城镇打造的新城,应对建设基地五里界的居民进行项目宣传,例如宣传经过改建后的五里界将会带来上万个就业岗位、拆迁的房屋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助和赔偿,通过亲民的行动得到市民的支持与配合,加强低碳经济知识普及,进一步引导市民向低碳消费模式转变。

第三,形成可持续操作的模式。如果仅是在以五里界为中心展开区域部分的低碳经济模式发展,这个项目是没有可实施性和延续性的。光谷・伊托邦是有标杆引导作用的示范潜力项目,市政府在武汉城市规划发展中要发现并扶植这些示范项目,滚动扩大,最终以形成经验促进以后工作的展开。因此,伊托邦的建设目标是要形成具体、形象的可持续操作模式,比如说电瓶车在光谷・伊托邦交通领域中的运用问题、道路的设计问题、智能运用普及到新城市民医疗、日常消费等方面的问题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经验在武汉市推广。

第四,形成雏形吸引市场的关注。伊托邦分阶段的部分建设,定期要有成果展现给市民和政府,有了前期经验和问题解决方案,给政府研究低碳经济模式有一个参考的方向,也会吸引各类企业、商家的眼球,投资商机就会应运而生。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可给光谷高新技术企业一个展望的平台,使之主动、愿意加入此项目中,从而更好地融合光谷产业与伊托邦的连接,高效率利用技术优势。

第五,对容纳居民做合理的分配。五里界是一个小城镇,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伊托邦在此基础上进行建设改造,还有一个直观的目的是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因此,要结合小城镇发展的特点进行规划。一个可容纳十万市民的新城,伊托邦的优势在于它有清晰的目标群体,光谷集中了四十万光电子等相关产业的科研人群,几十所高校的上百万师生都是信息技术使用最广泛的人群,他们是最有可能接受这座新城的人群。所以,光谷・伊托邦既要对小城镇原本的居民做好安排,也要大力吸引现代科技时代下的信息接受人群,不能只针对富人群体,依靠少部分高层次生活的群体是难以大规模发展低碳消费模式的,更要注重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消费。只有对大部分人进行宣传和推广,才能转换经济模式。

光谷・伊托邦的建设能够使江夏与光谷互补发展,是自然生态与高科技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结果,符合我国现在的宏观政策,也是促进武汉两型社会的具体实践,实现了江夏与武汉的双重发展格局。

三、两型社会发展的低碳新城之路

低碳经济与两型社会的本质都是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友好保护。武汉市政府选择建设伊托邦低碳新城作为两型社会发展的样本区,是将两型社会的理论具体落实到武汉现行的城市运作中。两型社会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武汉市作为示范点,在建设中会遇到产业结构转变缓慢、资源缺乏、人均生态赤字增加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建筑行业涉及到国计民生,中国光谷・伊托邦不仅可以帮助提供解决两型社会问题的方案,而且能够为整个中国城市化开辟一条新的要道。

首先,光谷・伊托邦的提出就得到了武汉市政府和江夏区政府的支持和关注。国家政府层面的肯定有利于低碳新城的后期历时6―8年的长时间建设,在边建设的同时边研究低碳新城对两型社会的影响,包括资源的高效率使用、绿化环境的范围以及对绿色GDP的影响。

其次,低碳新城是低碳经济由理论转变为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两型社会的广泛运用包括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各领域,所以选择建设新城为实践试点,从各方面的发展数据分析低碳经济在武汉哪些领域可以重点实施和推行,为制定低碳经济武汉地方政策作一个参考,可以实行更加符合武汉市发展的政策性措施以及低碳管理机制。

最后,中国光谷・伊托邦通过城市资源重组,大量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在深度保护原有生态资源的基础之上,以创建低碳智能全球化城市为建设方向,解决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多种困惑,尤其是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青年科技人才的就业与安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项目将着力营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大和谐,深度实践“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造全国小城镇建设样板。

综上所述,中国光谷・伊托邦的建设是武汉市人民对低碳经济运用可以看得见、可以亲自体会到的生活方式,不仅对于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及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城市从高碳模式转向低碳模式转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2] 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

[3] Kawase R.Matsuoka Y.Fujino J.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 in Long-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2006(34).

上一篇:我国市政债券发展问题研究 下一篇:绿色物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