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引导时机

时间:2022-09-03 01:09:40

浅谈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引导时机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教师;学生;引导时机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5―0066―01

素质教育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去思索、去求知。而在学生“我要学”的过程中,不可缺少教师正确的“导”。这一过程中的“导”,既不是越俎代庖,也不是放任自流,而应该是“引而不发”。具体而言,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的“导”,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导”在学生兴趣不浓之时

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其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用老一套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素质的目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进行引导。例如,在每学期开始第一节课,可以让学生从思想品德课本的封面说起,让学生观察封面插图。因为思想品德课本的封面插图都非常地富有创意,所以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封面插图上领会到了什么?封面为什么要这样构图?大家还有什么更好的想法?等等。这样一下子就会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也一下子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到学习的氛围中。

二、“导”在学生是非混淆之时

现在的中学生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但由于受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制约,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往往容易走极端,经常会混淆是非,这是正常的。因此,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有些问题是不可能回避的,例如,社会生活中的腐败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问题,改革过程中下岗再就业的问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导”在学生的思维受到抑制之时

在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是波动的,往往会仅仅停留在某一个层面上而不能继续深化。此时,就需要教师“抛砖引玉”,进行引导。例如,在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问题”一课时,当学生进行自学和听了教师讲授之后,许多学生会感到对知识点已经清楚明白了,于是他们的思维会自然地处于一种抑制状态,不会再有更进一步的探究欲望了。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教师可在此时提出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决策者,你如何看待我国的人口问题?你又有什么办法来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就如一石击起千层浪,会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他们一定会情绪激昂地各抒己见。当他们仍未获得圆满的答案时,教师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他们从更全面、更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认识这一问题,并可顺势引导他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从而使教学进入了另一个高潮。

四、“导”在学生的思维偏离教学主题之时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展开定向思维。例如,在自学开始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列出自学提纲,引导他们把握学习主题;在课堂提问时,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设疑问难,以突出主题,并注意适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当学生“节外生枝”或“钻牛角尖”而偏离主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导”在学生争论得欲罢不能之时

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旦涉及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争论得面红耳赤,大有欲罢不能之感。如果让学生一直争论下去,特定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此时,教师应该视具体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继续探讨这一问题;或者将其作为一个专题来专门探讨,但是绝不可放之不管而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一要适时,应不早不迟,恰逢其时。二要适度,要开而非达,点到为止。三要适当,引导的角度要恰当,要符合问题本身的性质与特点要求,并点到学生思维卡壳的关节点上,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总之,教学过程中的“导”,贵在一个“妙”字。

上一篇:树立五种意识 创新英语教学 下一篇:急性胰腺炎30例病因及临床诊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