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种植课程系列化园本化研究

时间:2022-09-03 12:55:10

浅谈种植课程系列化园本化研究

近年来我园一直思考建设一个基于幼儿园地域资源、师资力量、种植特色教学研究等特点,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高效和谐发展的园本课程。2011年,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我园开展了课题《种植类农作物系列园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自此进一步开始了幼儿园种植特色教育活动的研究。一年来,课题组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学习、调查、观察、诊断等研究的方法,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的状态下,重点对种植农作物课程进行开发研究。研究成员对该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理性思考,并形成了第一批关于种植活动特色方案集、论文集。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关注该种植课程的系列化园本化研究,总结了一些研究策略。

一、开展相关理性思考并建立研究程序

1.对园内外各种可能的课程开发资源做一定的分析,重点针对上一轮课题研究成果、园所环境地域、家长和教师资源开展评估。同时通过观察、教师讨论、家长座谈访问等方式对本园幼儿种植活动进行了解,获悉幼儿发展真正需求。

2.成立以园长为课题负责人,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研究群体。建立课题研究网站,扎实进行教师培训。邀请专家对教师进行种植活动研究、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指导。通过建立稳定的开发程序,保证课程日趋科学完善。

二、逐步形成种植类农作物课程初步框架及目标体系

在研究中我们意识到课程开发不仅是累积叠加的过程,也是对话、思考的过程,这就意味着课程研究不能一成不变、一蹴而就。

研究初期,我们将课程框架定位在农作物的分类上,

最初框架:

我们发现这样的框架存在以下问题:1.划分维度与幼儿的年龄不符;2.难以达成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3.难以与幼儿园日常开展的主题课程相融合。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过专家引领和反复斟酌,我们将课程框架的划分维度调整为:遵循各年段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有侧重地培养各年段幼儿认知能力、动手能力、探索能力。

调整后框架:

随后我们以此框架为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开展课程目标体系的研究。在广泛阅读文献,征集教师、家长关于“种植活动对幼儿的作用”的意见后,课题组成员多次研讨,初步完成了《种植类农作物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好奇爱探索,勤劳能动手”的幼儿。我们力图形成“课程总目标―各类发展目标―年龄段目标”的三级目标体系。在设计目标时关注两点:1.目标设计的维度要清晰,要体现各年段种植活动对幼儿培养的要求,反映出种植活动的特质。2.目标不仅包括要种植兴趣,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技能技巧,也包括促进幼儿品德,社会性、个性发展等目标。

三、开展关于种植类农作物课程内容选择的研究

第一步:梳理归类 最初共理出三个年级共有种植活动50多个,我们发现其中存在问题主要是:活动目标指向性不强,不能有效体现种植活动对幼儿的促进和提升;各类活动重复的案例较多;活动的序列性、梯度性不够,小中大年段之间开展的活动无法相衔接。

第二步:开发内容 我们以课程总目标为主线,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教师的经验、园内外的资源状况等进行内容开发。所开发课程内容设置遵循“精”、“趣”、“序”的原则,分为:认知类、动手类、探索类。这些内容在纵向上呈小、中、大螺旋式上升,在横向上又注重相互间以及与其他领域的适度融合与渗透。

在内容开发中我们做到这几方面的关注:

1、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要求;2、关注幼儿身心特点发展与需要;3、关注幼儿园已有的适宜课程内容;4、关注课程价值的多重性。

四、尝试实施策略和评价的研究

为了使课程能充分传达课程理念,体现育人价值,我们尝试开展实施策略的研究。

1、以集体教学引导幼儿建构认知经验:在每周各班固定的种植时间里,教师根据主题课程进度和幼儿发展水平开展种植课程中的集体活动。

2、以区域游戏提升幼儿动手和探索能力:

1)自然角:让幼儿感受游戏活动的有趣和好玩,达到一玩百思、百玩不厌的效果;促进幼儿动手和探索能力提升,满足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2)种植园:幼儿在教室里和自然角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在这里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升。“种冬瓜”、“挖红薯”、“捡花生”……这些只有在农家乐时才能体验到的种植类活动,成为我园幼儿经常能开展的趣味特色活动。

3、携手家长形成种植教育更加广阔空间:“春种节”、“家有小菜园”等活动,成为了家长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有效途径。在各种类型的课程实践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将家长引入到课程中来,与家长共同规划、设置活动的目标和内容。

同时我们力图形成幼儿发展评价和教师发展评价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初步构建的《种植类农作物园本课程》评价体系框架,从幼儿、教师、课程实施本身检验课程实施效果。

五、初获研究成果

1、《种植类农作物系列园本课程》目标、内容两大体系初步构建,已经形成108个活动案例。目标体系:课程总目标是培养“好奇爱探索,勤劳能动手”的幼儿。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课程理念, 形成了“课程总目标―各类发展目标―年龄段目标”三级目标体系。目标的阐述中强调知、情、意的结合,关注了对幼儿的认知、动手、探索、交流、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

内容体系:所开发课程内容设置遵循“精”、“趣”、“序”的原则,分为:认知类、动手类、探索类。这些内容在纵向上呈小、中、大螺旋式上升,在横向上又注重相互间以及与其他领域的适度融合与渗透。

认知类课程:关于各类种植农作物的基本知识。

动手类课程:关于动手开展农作物种植的相关活动。

探索类课程:以某一种植类农作物为核心进行探索的相关活动。

三类活动在年段上各有偏重,认知类课程60%适合小班年龄,动手类60%适合中班,探索类60%适合大班。

2、初步形成关于该课程开发的各类资源利用策略。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开发种植农作物课程的过程中, 在有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发展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总结了一些策略:(1)视家长为合作伙伴,探索更有效的“家园合作”方式。在今天倡导的“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学习,有效学习”的情况下,家园合作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2)积极利用园内资源,使其成为种植课程的“资料库”。为了开发此类课程,可在园所空地上开辟“自留田”,作为每个班级的种植基地,也可利用教室自然角、晴雨走廊、玻璃暖房创设植课程开发的“实验基地”,使园所成为种植课程的“资料库”。(3)利用附近乡土资源,开拓种植课程更广阔空间。

3、本园幼儿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认知、探索、动手能力有了较大进步。植物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亲自播种、亲眼观察记录,亲身体验收获,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特点,养成爱劳动、与同伴合作等品质,其对大自然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情感得到激发。幼儿在种植活动中能收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得到发展。在探索活动中,幼儿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幼儿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之比以往的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幼儿更乐于其中,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种植活动的深入展开。

4、教师关于种植课程开发以及种植教育活动的思考日趋理性。“构建科学高效的种植课程,培养幼儿的美好品质”,不是课题组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化作大家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无论是课堂教学、区域游戏活动乃至各类主题活动,培养幼儿“好奇爱探索,勤劳能动手”这始终是大家追求的目标。教师对理念由认同到内化,对种植课程的开发有了更多理性思考。

5、扎实进取,和谐创新的人文环境不断孕育成熟。走进西林幼儿园,有生机勃勃的种植园,妙趣横生的自然角,除了这些清新的种植文化氛围,还能让人感受到园内师幼良好的精神风貌。在课题研究中教师也感悟到,开展好种植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我们有善于学习的心,乐于发现的眼和勤于思考的脑。名师专家的指点,要真正落实并不简单,需要我们自身能像根一样不断地钻研、汲取。“小班幼儿的观察记录怎样做方便又有效?动手类课程内容中怎样适当融入其他领域又不喧宾夺主?大班以某种农作物为核心进行的探索活动开展多少节次比较合理?”,这些真实而有挑战性的问题成为教师们不断探索的动力。“牛奶可以种植物么?”“花生不收在地里会发芽么?”“不用泥土能种出什么植物来呢?”……在西林幼,不仅教师勤学、善思,幼儿在教师的引领下也好学、好问,教师和幼儿都在课程开发中像藤一样不断攀登和探索。“像根一样扎实”的学习精神,“像藤一样攀登”的探索精神,“像叶一样展示”的奉献精神浸润在西林幼儿园的时时处处。

上一篇:快乐小农夫,动手创智慧 下一篇:巧用提示语让教学达到“一炮双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