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把握和运用数学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时间:2022-09-06 12:22:23

有效把握和运用数学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我们的课堂是变幻而真实的。因为“变幻”,所以我们的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对知识的“联想”与“推测”;因为“真实”,所以我们总会遇到意料之外的动态生成。在这样的动态生成的课堂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个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活动的。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资源随时随地充盈其中。那么,我们该如何把握这些动态生成性资源,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让学生在“绿意盎然”中快乐成长呢?

一、关注教学中学生的不同角度的思维

“课堂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开放场,它不应受教师事先的主观设计所框定。”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体验。由于年龄特点,性格差异,乃至文化积淀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思维方式、思维习惯,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的不同。换句话说,课堂是不确定的,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只有尽情展示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才能显得精彩纷呈,充满生命的活力。

跳出数学学习“齐步划一”的课堂框架,实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建立对数学知识个性化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期待学生更精彩的生成。

二、关注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分歧

在开放的课堂中,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常会造成意见的分歧。如在复习课中,我让学生自由写一个方程,有一位同学的结果“X=5”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许多同学说这不是一个方程,而是一个值。可这位同学坚持说是一个方程,因为可以将它看作是1×x=5。我当时根本就没想到这种情况,也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加以讨论,最后形成共识“只要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都是方程。”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的展开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多向交流与碰撞的过程。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很显然,上述这种争议是建立在各自感悟的基础之上的,并且在此过程中修正、超越自己的成果,获得成长的体验。

三、关注教学中的偶发意外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师始料未及的“意外”。而这些“意外”,也是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教师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亦能生成精彩细节。

乘法的笔算。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刚学了乘法估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创设了一个生活场景,从中抽象出一个数学式子。然后请学生计算,我本意想请学生说说用竖式怎样计算。可事与愿违,我请了个举手的学生来说,可他竟说估算的方法。他的回答,不是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但转念一想,我说:“你估算的结果给我们指引了一个方向,准确值在30左右。那么这个准确值究竟是多少呢?”这下学生运用各种各样的算法,算出了结果。我又引导同学审视自己的计算:“我们算出来的准确值和刚才同学的估算是不是很接近?”课后我认真的反思了这一环节,这位同学为什么会直接回答估算结果呢?我发现是自己忽视了一个细节。写板书时,少写了一个等号,学生根据经验,自然就用估算来解决。我将这个“意外”变成了一种资源,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验自己的计算。

四、关注教学细节,敏锐捕捉生成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细微事”,学生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所做的一道习题,只要能敏锐捕捉,都能雕琢成一段精彩。

如,一道应用题:一枝钢笔8元,一盒水彩笔的价钱是一枝钢笔的3倍,一盒水彩笔比一枝钢笔贵多少元?学生做题时,我巡视,了解同学们的解题情况,并对学困生作适当的辅导。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是从问题着手,用“水彩笔的单价-钢笔的单价=水彩笔比钢笔贵多少元”,而有一位同学的算式是8×2。在同学们的计算已接近尾声时,我请两位用不同的方法解答的同学上前板演,然后对大家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用方法一的同学,思路清晰,说得很好,因为绝大多数同学是这样做的,所以也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第二位同学的方法,抽象的程度更高一些,他一时不知如何表达,憋在那儿。我首先肯定他的方法。听到老师表扬他的方法有创意,下面一些同学不由得把腰板挺了挺,专注的神情替代了刚才的不以为然;有的同学开始了思考。板演的同学也增加了勇气,想了想,给出了一个答案。少数同学点头,其余同学还是显得似懂非懂。我启发:“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就明白?”于是有了这样的描述:把一枝钢笔的钱用一条线段表示,一盒水彩笔的价钱是一枝钢笔的3倍,就用这样的3段表示,水彩笔比钢笔多了2段。一段代表8元,两段就是8×2=16元。我又引导同学们画下来,这样就一目了然了。同学们不但真正理解了这种方法,感受到求异思维的力量,同时也领略了线段图的好处!

对于学生课堂中的一些细微处,可以轻描淡写,也可以浓墨重彩,宗旨只有一个: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发展考虑。教学中,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一位同学的创新火花,并把它引燃,进而使不同的体验都有对话的权利与机会。我们只有及时捕捉住生成资源,才能激活学生主体,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会学习,也才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回归生命的本原,让我们的学生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上一篇:健康课中生态教学的点滴体会 下一篇:数学活动中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