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三大趋势

时间:2022-09-03 12:33:56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三大趋势

摘要:教育技术发展的心理学基础由原来单一的学习论发展为学习论与发展论并存,体现了心理学基础的多元化;现在教育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彰显人的主动性和发展性,体现了发展理念的人性化;现代教育技术是以语词技术、光电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作支撑的,体现了媒体支撑的融合化。

Abstract: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evolving from the single learning theory into the coexistence of learning theory and developing theory which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tinually demo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itiative and expansibility in development which reflects the humanity of development concept.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supported by phraseology technology,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which reflects the integration of media support.

关键词:教育;教育媒体;教育技术

Key words: education;educational medial;educational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005-02

1 心理学基础的多元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主要基础的,学习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理论支柱。

从教育技术发展史来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心理学是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四大学习理论基础。教育技术应用最早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获得或改变行为的过程,学习的产生是外控的,学习的保持是强化的结果,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观察的外显行为。针对行为主义忽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看作是纯粹的被动接受和强化训练的弊端,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泊尔、加涅等通过自己的研究,构建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研究,发展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是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而且是对知识的分析、检验与批判,学习的本质是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者通过自身的意义建构而获取知识。在学习心理学中还有一种理论即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的情感对学习的影响来分析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它提倡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要尊重学生、注意学生的内部需求,让学生得到全而的发展;教师应该从传统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提供者转化为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环境的创造者等等。在学习心理学的指导下,教育技术越来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适应了现代社会教育教学的发展和要求。[1]

2 发展理念的人性化

教育技术发展的人性化主要指在技术的应用与设计中要充分呈现人的主动性和发展性。技术要为人的生命成长奠基,要为技术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3]

信息技术不等于信息化,它只是信息化存在形态中基础性的技术存在形态,信息化还有结构性的社会存在和生命性的个体存在形态。认识信息化不能只局限在技术层面。信息化逐渐由拟人化的功能走向属人化,最终走向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的解放与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个体生命的成长带来了新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个人的时间和空意识产生变化。在实践意识方面,把将来的价值作为重点;在空间的意识方面,世界和宇宙空间在个体的意识之中变得很小,而个体空间由于网络变得很大,进而有一种享受无限空间的感觉。②个人生存方式发生了变化。其中包含了交往、学习和个体活动方式以及时间分配的变化。③个人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是个体生命内在精神活动和表达形态的变化,是信息生命性存在的最内在、深刻和具有持久价值的一面。它表现在语汇以及表达方式变换量与速度均有增加。语言的变化带来思维方式的变化,其中最强的因素是图像语言。图像语言是一种全息式的语言,并有情境性。阅读图像语言需要或者能培养起综合、全息式和情境式、互动式的思维能力与习惯,需要情感和理性的同时投人,通过体会和领悟达到理解和内化。[4]

技术时代对于教育的最大影响,从表面上来看形成了新的教学技术和工具,改变了教学的程序和方法,但其实质是改变了人,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这种改变,体现在课堂时空秩序的重新安排和分割、交往秩序的重新确立、感知方式的变化。

教育技术的本质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目的性、效用最大化、精确化归以及线性控制等,它一方面体现出通常性的实质特点,另一方面,也表达出本身独特的内涵。教育技术的目标是在教育活动中达到人之间的交互需求,另外,繁杂的教育活动能够化归成简单的事件,在不一样的程度、手段以及数量上的复合性组合。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关注技术层面的多,关注价值层面的少,造成了教育过程中“重物轻人”的现象。现代教育技术需要用人文的精神来调控,从工具理性回归到价值理性,更多地去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发展。

3 媒体支撑的融合化

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基于教育媒体技术不断变革的基础上的。在人类教育史上教育媒体技术的流变经历了三个阶段:语词与文字支撑的基本技术、光电支撑的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支撑的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之所以能够得到深入的发展是由于教育媒体技术的更新以及变迁,同时,教育技术的发展的重要内容都是在应用新的媒体技术,旨在使教育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育媒体技术的渐进式发展构成了人类教育进步的主旋律。透视教育媒体的流变,分析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我们掌握教育技术的特点,把握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语词支撑的基本技术 从学校教育产生之日起,在人类漫长的教育活动中,以语词与文字媒体做支撑的技术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技术。语词是指古代社会逐渐形成的,后来被人类长期延续使用的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语词不仅是主要的教育内容,而且也是重要的教育媒体,其优点很多,诸如实用、便捷等,语词只要产生就会经久不衰,从而成为传统教育技术的实质性基础。以口头语言符号系统作为媒介奠定了口耳相传这最简单、最基本的教育技术。文字的创造,突破了口头语言的局限,使人们可以阅读跨越时空的文字材料,扩展了教育信息量,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对文字的载体产生了历史性革命,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使承载教育内容的教科书成为与口耳相传同等重要的教育媒体,这就大大地扩展了教育信息的来源,改变了教育只能面对面才能进行的旧格局,从而推动了传统教育技术的发展。[5]

3.2 光电支撑的电子技术 19世纪末,幻灯进入教育领域,促使了以光电为支撑的电子技术的诞生。20纪初,无声电影在美国运用于教学,同期英国兴起了播音教育,30年代有声电影用于教育,40年代录音媒体也进入了教育领域。“所有这些都与‘神奇的电’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电’给它们提供了能源,是‘电’为它们展示教学魅力提供了物质保证”。[6]在光电技术的基础上,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后,在教育界普遍兴起了一些教育媒体,例如:摄影、电影、电视、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语言实验室等。基于光电的电子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表现在视听以及程序教学的产生和发展。表现了上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将发展贾佩玉技术领入了崭新阶段。

3.3 计算机与网络支撑的信息技术 自上世纪就是年代,基于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发展。不同的学习资源、技术以及理论也都涌现出来,从此,教育技术就步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资源环境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络化和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化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方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促使了教育过程的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引起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环境等各个方而的变革,受到了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欢迎。[5]

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以媒体的不断改进而与时俱进的。虽然媒体的发展经历了语词与文字支撑的基本技术、光电支撑的电子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支撑的信息技术三个阶段,但教育技术发展到现在是三种媒体技术并存使用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它们始终是以整体融合的形式发挥着教育作用的,只不过是在教育技术的不同发展时期,对三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而且,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这种整体融合性会越来越强[1]。

参考文献:

[1]傅钢善.教育技术发展轨迹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2]丛立新.课程论理论基础的心理学转向――从学习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4).

[3]李政涛.为人的生命成长而设计和发展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

[4]杨小微等.教育现代化:理论与技术的对话[J].开放教育研究,2006,(5).

[5]赵忠平,刘林英.传播技术的变迁与教育技术的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5).

[6]蔡昊君.从教育技术的发展谈电化教育研究的本质和特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5,(11).

上一篇:从传统产业集群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结构调整... 下一篇:浅议生态建筑材料在装饰装修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