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达扎路恭纪功碑文》之文献价值

时间:2022-09-03 08:44:30

浅谈《达扎路恭纪功碑文》之文献价值

摘要:达扎路恭纪功碑位于拉萨市中心布达拉宫广场,海拔3660米,根据碑文内容,达扎路恭纪功碑习惯称“恩兰・达扎路恭纪功碑”,碑文字体遒劲,棱角分明,虽然已经1200余年的风雨剥蚀,仍然清晰可读。此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市保存比较完好的吐蕃碑刻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此碑碑文对于研究吐蕃“分封”制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达扎路恭纪功碑;碑文;文献价值

达扎路恭纪功碑立于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期,就碑文涉及达扎路恭率众侵唐、深入京师一事来看,立碑期应在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后不久。现存吐蕃碑刻之中以此碑年代最早,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传记篇第二所载大论名位序列和大事纪年111所载,俱可证实碑上文字的主要内容,可见为其立碑纪功绝非偶然[1]。此碑由方柱形碑身、庑殿屋顶加火焰宝珠式碑帽和叠涩文方形碑座三部分组成,碑身正、背、左三面有字,正面藏文68列,左面藏文16列,背面藏文74列,主要内容系吐蕃大臣对达扎路恭忠诚业绩的赞颂和赞普赤松德赞给其后代子孙授予权的盟誓诏书。达扎路恭纪功碑1996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达扎路恭简介

恩兰・达扎路恭是公元八世纪吐蕃史上的著名人物,为赤德祖赞和赤松德赞两朝宰相,对吐蕃王朝的鼎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若言松赞干布时期的著名宰相噶尔?东赞域松为吐蕃王朝的建制安邦立下了万世不灭之功,毫不夸张地说,达扎路恭为吐蕃王朝走向鼎盛立下了赫赫功勋。因此,赤松德赞亲自为他树碑立传、大加颂扬、优渥礼待。所以,达扎路恭一直成为吐蕃史研究的热点。藏学界的前辈们各抒己见,对其生平事迹进行了诸多考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使后人受益尤深[2]。像囿于史料,仍留下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对达扎路恭,拟想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就其生平、家族姓氏、名字和的转变几方面略抒管见,旨在对这位著名历史人物之功过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评价。

二、达扎路恭纪功碑文的简介

达扎路恭纪功碑现位于布达拉宫广场东北角。据说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在位时所立。石碑耸立于高1.92米,面积22.25平方米的正方形台基上。台基正中是三级阶梯形碑座,上有顶盖。碑身通高8米,呈方柱形,下宽上收。碑身北、东、南三面均刻有藏文楷书。虽然历经沧桑,但碑身保存完好,碑文大部分仍清晰可辨。公元8世纪,吐蕃与唐朝之间战事连年。此碑记录了吐蕃赞普赤松德赞表彰达扎路恭(吐蕃大臣,位居要职)于唐广德元年(763年)率兵攻掠长安(今西安)取得功绩的这段历史,故名纪功碑。为此赤松德赞不仅赏赐给他奴隶、土地、牧场,还给他及其后代以种种特权[3]。该碑对于研究吐蕃奴隶制政治制度以及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达扎路恭纪功碑是研究吐蕃奴隶制社会和吐蕃地方政权与唐朝中央政权关系史的重要文物,位于拉萨市布达拉宫前公路南侧一个黄色围墙的小院内。 达扎路恭纪功碑身呈方椎柱形,下宽上窄,碑座为3层,上有顶盖,北、东、南三面有字,均为藏文正书。虽经千余年风雨剥蚀,字迹大部分仍然清晰可辨。 公元8世纪,吐蕃与唐朝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大将达扎路恭于唐广德元年(763年)率兵攻掠长安(今西安),达扎路恭纪功碑记录的就是这样一段历史。看了此碑,再看大昭寺前的“甥舅会盟碑”,便于更清楚了解为何唐朝和吐蕃对到来的和平都如此珍惜了[4]。

从碑文所载达扎路恭率兵侵唐一事来看,此碑当立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之后、赤松德赞逝世以前(797)的二十几年之中。按:赤松德赞赞普是吐蕃王朝最著名的三大赞普中的一个,在他统治期间,吐蕃奴隶制社会进入全盛时期,经济、文化各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唐王朝中央政权与吐蕃地方政权之间的联系也有了进一步加强,汉藏两大民族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在碑文中有所反映。此外,以苯、佛两种宗教斗争形式出现的奴隶主阶级内部矛盾的尖锐化,也是吐蕃社会上阶级斗争的折光。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便从开元盛世随之坠入深渊,此刻不但内乱四起,而且外侵频频,国势千疮百孔[5]。公元762年4月唐肃宗不得不承认已被吐蕃所占领的唐陇右、河西等领地。然而唐代宗却并不承认先皇“输帛绢、割土地”的屈服性协定,从而吐蕃赞普下令20万吐蕃、南诏、羌、吐谷浑等联合军队直取长安,欲代宗控制的唐廷。短短三个月的进攻迫使代宗出奔陕州。然而吐蕃却在长安仅仅待了十五天,而后迅速撤回原、会、渭、成等地。大多藏文史书对此次撤兵事件完全怪罪于气候原因,他们认为吐蕃撤兵是由于当时天气酷热,士兵、战马皆死于其手,从而选择撤兵。大多汉文史书中则记载,由于郭子仪等唐朝勇将奋勇反击,才使吐蕃败北撤兵。

三、《达扎路恭纪功碑文》的文献价值

达扎路恭是赤松德赞手下重臣,赤松德赞时期的“七大论”,第一人就是其人。(见《五部遗教》页227)时而掌政于内,时而典兵于外。藏文史籍中,不乏记载。《王者遗教》列其人为老臣名单中第七人。《巴协》记载他在苯佛之争中,始终作为拥苯派。赤松德赞为他树碑立石一事,可见其地位。《王统世系明鉴》载“(赤松德赞)赞普虽喜佛法,然以玛尚?春巴杰,达扎路恭等权臣威势极大,莫所敌也[6]。”“适赞普成年,乃与喜佛法派之诸臣商议,以计活埋玛尚?春巴杰于堆垄江浦,流放达礼路恭于北方荒原……”看来,在赞普王室支持下,佛教势力逐步抬头,苯教势力遭受打击,达扎路恭作为失败者流窜北方荒原,最后死于流放处所,是苯佛之争的第一个回合。关于这一通碑的价值,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去考虑:

1)它记录了吐蕃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争权夺利的丑剧,赞普王室与权臣之间争夺权位手段之凶残狠毒、计谋之卑污阴险,活脱地暴露出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阶级本性,同时,也还勾勒出吐蕃奴隶制社会的结构,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群众的人身占有、对一切生产资料的垄断等等,都是研究吐蕃奴隶社会的有价值的史料。

2)唐王朝的中央政权与吐蕃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对于伟大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的缔造作出重要的贡献,统治者之间时而和好,时而交兵往往都是统治阶级的利害冲突,而汉藏两大民族人民之间的交往逐渐结成不可分割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统一的纽带。通过唐――吐蕃政治关系的嬗变,以至到了十三世纪由蒙元王室与萨迦家族为代表的政治结合,阔端、萨班开其端,忽必烈、八思巴承其后终于“郡县吐蕃之地”,把郡县制的体系推广到地方,这一重大政治措施具有何等重要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也可以清楚看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7]。

3)达扎路恭其人的身世、门阀,过去史书语焉不详,缺乏了解,碑文可补其不足,并且从而印证若干史料之真实性。如《王统世系明鉴》页89a/ 5,记载达扎路恭作为工役总管参与桑耶寺建造工程。页85a/1又记载达扎路恭等权臣不喜佛法,威势极大,莫能敌也一一再与碑文联系起来,可以知道达扎路恭在当时吐蕃社会大动荡时期中的基本态度。

4)碑文记录的吐蕃地方政权的职官制度,典章和社会等级、组织结构都可补史料之不足,可以进一步弄清吐蕃奴隶制社会的面貌。

参考文献:

[1]周华. 藏族简史[M]. 民族出版社, 1995年,P110

[2]穆胃生. 郭子仪评传[M]. 三秦出版社,2000年

[3]薛宗政. 吐蕃王国的兴衰[M]. 民族出版社,1996年

[4]熊文彬. 吐蕃著名宰相恩兰・达扎路恭生平考[J]. 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P45

[5]曾国庆. 藏族历史?文化[M]. 民族出版社,2004年, P36

[6]端智嘉、陈庆英. 吐蕃传[M].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3年, P183

[7]嘎藏陀美. 藏族历史百问[M]. 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7年, P58

上一篇:刍议中职学校班级文化建设 下一篇:高职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创新优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