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发展观

时间:2022-09-03 08:23:57

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发展观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教学管理、教学评估和学生评价几方面作用的论述,探讨学生为主体地位的必要性,并从主体性教学入手,阐述有关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策略。

关键词: 主体地位 教学发展观 教学管理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现代教学不再是老师单纯地教授知识,而是应将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过程,是学生生命整体的、综合的、多方面的发展过程。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对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和高等学校教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不同时代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现代意义上的学习与发展,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培养学生善于搜集、处理信息、主动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为本的意识是高等学校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学生目前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地位

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的,仅仅是知识的灌输。长期以往,占据课堂主角地位的是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尽管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多是强调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学生主体仍摆脱不了教师中心论的阴影。学生对教学的要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甚至对授课教师不满,也得不到正常的反馈,更不用说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必要性

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被动地位,他们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学得多、悟得少,没有时间思考学习和人生,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实际上已被各种程序化的东西所扼制,没有兴趣的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和激情得不到激发,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就是发现和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人的成功就是在学习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优势。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个性化教育,创新能力是个体自我锻炼出来的。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被动地位禁锢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个性和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内容脱离了学生的要求。学生缺乏对教育的发言权、评判权和监督权,严重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学发展的必然。

(三)确立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主体性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为特征,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1.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善于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确定讲授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师不但应通晓所授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而且要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也要尽可能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加强业务学习。教师要通过科学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育的共同特点、个性化差异、兴趣爱好。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提出不同深度、难度的问题,使他们都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进而增强学习成才的信心。

2.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

一个教师对教育工作和学生真正热爱,学生会受感动,会产生情感反映,并且乐于向教师谈及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关怀,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表达对学生的情感,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老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学生才会尊敬老师,才可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动脑筋,积极地学习,发挥主体作用。所以我们应端正教学观念,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变口若悬河的讲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巧妙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使枯燥的学习材料变得富有情趣;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运用已知探求新知;科学设定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吸引学生,避免枯燥无味;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动静兼备,防止呆板生硬。学生对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很容易自行解决。

4.教师要组织好课堂。

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讨论评议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堂讨论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精心安排讨论过程,巧妙设疑。在教师间、学生间展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对各种观点进行沟通、比较、总结,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将现代电教媒体融入课堂教学中,使一些原来静态的、微观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宏观化、直观化。

5.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好学的习惯。

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教育专家认为,在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中首先是发现问题,其次是提出问题,最后才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便于学生产生疑问,而学生一旦主动提出问题,就一定会积极思考,想尽一切办法自觉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从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生在教学管理上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管理上,学生是被管理者,完全处在服从者的地位。这样就使学校的管理机制难以完善,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就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纠正,进而影响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被动地位也影响学生进一步贴近社会,也会限制一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自觉能动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地把受教育者视为教育对象,而应该把受教育者当做发展的主体来考虑。教育者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方向转变,在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勇于开拓,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自己来管理班级、管理宿舍,自己制定班级、宿舍的制度和奖罚措施。通过召开民主座谈会,让他们在对各种社会现象的讨论中和对班级事务管理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教育者只做引导,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管理班级事务、管理自己的能力,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管理的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道德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发挥学生在高校管理中主体地位的作用,使学校的管理机制得以完善。

高等学校可以通过组建各种学生社团及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以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权益和自律意识,增强组织纪律性,强化教育管理效果,培养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有助于良好思想道德素养的养成。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高校学生素质和学生管理上一个新层次。

三、学生在教育评估和学生评价上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参与教育评估和学生评价上起的作用很小。评估和评价的权力及标准、方法主要掌握在教育者和管理者手中,作为被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学生一般是无能为力的。

学生评价应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学生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学生评价提倡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多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首先,多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能力。最后,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对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邱殿成. 论高校教师的学生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王建珍.我国高等教育确立“以学生为本”理念研究[D].苏州大学,2006.

[3]王永才,童晓莉. 提高综合素质教育的效果及对策[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刊, 2003,(2):1-5.

[4]周蓉蓉. 对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若干思考[J].青年学研究, 2003,(1):16-18.

[5]任晓东. 论为师育人之道[J].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3,(2):80-81.

[6]尹成江.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J].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3(5):90-91.

基金项目:

1.“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9BADB3B03)。

2.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20090221)。

上一篇:材料类公共选修课程的教学思考 下一篇:十九世纪中期慈善组织对伦敦贫民住房改善的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