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时间:2022-09-03 04:18:4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到思政课中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题,这也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本质上来说属于非实体的意识教学范畴,内容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不容易把握,因此在思政教学中比较难涉及,教师应从学生的意识上着手,对其思想态度等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本文从教学中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善及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三点着手,对如何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深度剖析。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效思想政治课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74-02

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思政课教学的完美结合,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支撑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与运用,而且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属于意识教学范畴,基于这个特性,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想、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对行为的指导,本文从教学中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的改善及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三点对其进行了深度剖析。

一、注重教学中教学观念的转变及相关理念的树立

在思政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增加高校学生对这一观念的认知,并促使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但教学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在教学中学生应扮演主体角色,教师负责对学生的思想行动给予一定的指导。高校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也应发挥其主体性的作用,只有高校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这种教育并对其认可才能达到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另外,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角色还有助于消除教学中的矛盾,缓和教学关系,保证教学品质。在发挥学生主体性角色的基础上,社会主义价值观与思政课的结合还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要求,选取针对性强的方法,既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要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特点与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各种教学方式的联合运用,其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向。

(一)教学模式由单向传导式向互动式转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增加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度,同时促使学生利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对其日常行为进行指导。[1]因此传统的单向传导式教学只能单方面地向高校生灌输观念,很难让学生真正接受这种观念。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互动启发,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通过互动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这种观念。同时,在启发互动教学时,教师既要关注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联系,也要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与现实的联系,体现其实用性,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学会运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指导其行为。

(二)结论式教学向研讨式教学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得出结论传授给学生,即权威结论式教学,这种方法只考虑到了所传授知识的权威性与正确性,而忽略了老师与高校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2]由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意识教学的特点,在传授时除了考虑知识的权威性外,还应该重视传授知识的实用性并及时掌握学生的知识接收情况。一方面,老师掌握的信息可能是不全面的,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学内容能得到适的扩展,还能保证教学内容的平衡全面;另一方面,意识教学主要体现在思想态度层面的转变上,在师生研讨过程中教师能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有基本掌握,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正确及时的指导。

(三)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封闭式教学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传统保守;教学内容枯燥无新意;教学形式一成不变等,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也对学生思维模式有一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后,封闭式的教学不仅无法有效增加学生对这种观念的认可度,还可能让学生对其产生抵触心理。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需要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支持,开放式教学模式包括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从主体思想来看,老师应该将高校生的自主意识和个人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综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寻求适当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其潜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分辨能力和认可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应以课本为教学基础,在对教材深入理解、整体把握后,找出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结合专业内容和学生特点,合理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授课时要注重内容的丰富与真实性,可以引用一些现实的例子,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从教学模式来看,教师应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课堂游戏、课堂竞赛、情景设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欲望。

二、适当使用研究性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指的是把提高老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研究性,同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依靠老师对教材的解读和课堂授课、学生在课外的学习实践达到教学的和谐与统一。[3]不难看出,研究性教学从本质上讲属于教学观念的一类,其次是从教学观念上衍生出来的教学方式。从教学观念上来说,一方面学生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期望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个人能力等能得到提高;从教学方法上来说,研究性教学中学生才是整个过程的主角,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最大潜能。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人特色设计科学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课堂的过程中自主思考,学会运用课堂的知识。不管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师生合作,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处理事件的能力。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想,并促使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现实中的问题,这与研究性教学的目的相一致。因此研究性教学的方式能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下面以毛概课为例具体分析其运用。毛概课一般分为“打好基础”“提出问题”“课外开展研究”“讨论交流”四个方面的内容[4],在教学中引入研究性教学的方式,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并训练其处理问题的能力。

(一)打好基础

首先教师要挖掘研究性教学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将二者进行融合。在讲解马列主义这条主线的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深度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参考书籍,供学生课外阅读,阅读后老师应对其做出必要的讲解,通过与学生互相探讨的方式强化学生基础知识。

(二)提出问题

学生在对基础知识和课本框架有了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相关的问题,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设计的问题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要求出发,从各个方面结合学习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绪。

(三)课外开展研究

合理开展课外研究有助于强化所学的知识,课外研究一般按一定的规则分组进行,教师给小组布置任务后,组内成员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任务分配,最后将结果汇总以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教师布置的任务既要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该贴合现实生活,方便学生开展实施。课外研究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基础知识。

(四)讨论交流

这里的交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小组内或小组间的学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彼此观念的融合碰撞,还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还包括师生交流,学生的研究成果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态度等,老师通过对学生研究成果的阅读能对学生的思想态度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发现学生的不足。通过师生交流,教师能指出学生在研究中的不足,也能对其思想态度做出引导。

三、强化实践教学观念

国家要求重视思政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因此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合到高校思政课后应将实践教育作为重点之一。目前的思政课给实践教育保留了部分课时,如何充分利用这部分课时,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加强学生的实践十分关键。首先,应弄清实践教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①实践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具体事件中,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实际运用中发生转变;②实践教学能将学生带入到现实社会中,在处理现实事件的过程中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引导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理实际问题。实践教学并不意味着脱离课堂校园投身社会,实践教学以课堂教学为支点,通过引入现实问题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利用率,使学生能利用课堂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并正确处理问题。实践教学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教学过程实践、课内实践、课外实践三点。

(一)教学过程实践

教学过程实践指的是利用现实或与现实相贴近的素材、采取特定的形式来教学[5],通过这种方式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真实可见的实际案例,方便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利用率。如在v解“道德”部分时,可以在课上播放代表人物的视频,用真实事例感染学生。视频播放后教师应设计相关的问题,以问题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深入引导,为学生价值观的树立打下基础。利用真实事件来丰富课堂辅助教学从而加强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并为老师给学生思想态度做出引导创造了机会。

(二)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指课堂的组织形式,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课堂形式应尽量生动、鲜明、目的性强。一般采用群体性教学或设置特定的情景,这种方式效果较好,如课堂上采取分组讨论、分角色扮演、演讲、朗读等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在时事分析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入。课内实践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各种形式的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在实践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进一步得到锻炼。

(三)课外实践教学

课外实践教学需要课堂理论知识的支撑才能开展,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如课外调研等。老师在制定课外调研主题时,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学生成长特点等多方面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另外,在设计实践教学时,要注意下面两点:①实践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也要与社会时事相联系,要具备一定的针对性,不能只追求形式;②实践内容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主题要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点,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运用。

【参考文献】

[1]王双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7):50-53.

[2]罗冬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34-36.

[3]郭超,汪一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5(06):49-54.

[4]刘伟,孙英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政课研究[J].管理观察,2014(36):120-122.

[5]于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6):70-72.

上一篇:中学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实施 下一篇:经济型酒店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