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时间:2022-09-03 04:14:48

浅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由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保护环境势在必行,如何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亟需认清与解决的问题。本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提出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环保标准 外部性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甚至采取掠夺性开采模式。特别是科技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实质是人类不断影响与改造环境的过程。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大自然,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要把人类利益作为第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

一、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因此在经济活动中,我们要处理、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经济结构与经济质量水平也获得了极大提升,经济成就为世界所瞩目。但是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留下了严重的环境后遗症,阻碍了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要“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重大环保工程、完善政策措施”,这突显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和谐的关系,而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说,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这种现象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环境并非是一对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环境之于经济发展,恰如考试之于学生,没有学生喜欢考试,但考试确实能促使学生提高成绩。

Porter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著名的“波特假说”,他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促使企业进行更多的创新活动,而这些创新将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从而抵消由环境保护带来的成本并且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盈利能力。

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环境会促进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自然禀赋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其次,环境也会制约经济发展,环境会受到经济活动的影响,粗犷掠夺式的经济发展必然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人类自身也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但是我们要如何正确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呢?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合适的环保标准。首先,环保标准的制定,会在短期内减弱企业的盈利,从而减少物质财富的积累、减缓经济发展,而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是以经济发展为客观条件的,所以制定环保标准会延缓新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环保标准的制定会减弱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损害,减少了未来的治污成本,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同时,根据“波特假说”,环保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综上所述,环保标准的制定有利有弊,问题的核心是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应的环保标准,也就是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要建立不同的环保标准。

合适的环保标准会促进经济发展。比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国外汽车生产线时,出于成本考虑是没有尾气排放装置的,这也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制定了尾气排放标准,这就客观推动了汽车行业生产线的更新换代,使我国的汽车工业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现在我国已经从技术落后的汽车进口国转变为与国际环保标准接轨的汽车出口国。

但我们也要看到,新技术的创造与运用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有些产业,由于短期内无法突破技术瓶颈,所以只能通过牺牲产值的方式来减缓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企业并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所以依靠环保标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三、建议与对策

环境与资源是有限的,用于治理污染的经济资源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观念,把环境也看作一种经济资源。污染环境就相当于开采了资源,我们需要评估环境资源的价值,这就要对环境进行正确的评估定价

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协调好环境问题,防止环境问题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绝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环境税作为内部化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逐步取代传统所得税作为主要财政来源。由于传统所得税是就业者的劳动收入和企业的经营收入,会抑止就业和投资。以环境税取代所得税既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投资的增加。发达国家在环境税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发达国家征收的环境税主要包括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等,美国在70年代就开始征收SO2税,而我国也将于今年征收环境税,江西、湖南、湖北将成为试点。

加大在科学技术方面的科研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通过技术创新成果增加环保手段、提高环保效率、反馈自然环境,不断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才是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方法。

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消除部分企业的侥幸心理,决不姑息。同时加强环保意识宣传,灌输环保理念,促使企业变被动为主动。

四、结论

环境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是一种公共物品,这就难以避免“搭便车”的问题。环境破坏者形成外部成本,具有负外部性;环境保护者形成外部收益,具有正外部性,这就造成了环境破坏者未得到惩罚,而环境保护者未得到补偿的局面,解决方法就是通过行政干预将外部性内部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健康、持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正强,舒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理论与改革[J].2008(3).

[2]周国梅,唐志鹏.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经济政策[J].2008.108.

[3]王春,胡启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南昌大学学报[J].2009(3).

[4]陈曦.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均衡.江西社会科学[J].2009(10)

王振(1989- ),男,汉族,江苏徐州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11级研究生,专业方向:区域经济学。

上一篇:寿险激励的畸态分析与策略 下一篇:ICT和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