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在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03 03:27:14

问题式教学在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 微积分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微积分中的相关知识由于难度较大,常常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会放弃对微积分的学习。问题式教学法应用于微积分教学的不同阶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改变对微积分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的归纳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数学思维,并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 微积分教学 应用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式教学法是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认识和理解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体会,并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法适应于每一门学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他们的学习更有目的,有利于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二、微积分教学存在的问题

微积分的学习已经开始从大学理工科或者技术学科逐渐延伸到高中,成为高中学习的一部分,可见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微积分不但是数学发展的动力,而且推动着光学、力学、天文学等自然学科的发展,是其他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不仅如此,微积分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它不但是高等数学的基础,而且是众多科学的数学分析的工具,所以非常重要。

但是目前,不管是高中还是大学的微积分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微积分这部分教学的内容较多,而且学时有限,大部分数学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但提问却很少。每堂课教师都遵循一定的教学模式,从定义出发,逐渐将定理、推论介绍给学生,然后分析例题,最后由学生进行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微积分的知识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问题的发现者。微积分中的理论非常缜密严格,概念也非常抽象,所以让学生直接接受,会让他们觉得很难理解,这也是很多学生认为微积分难学的主要原因。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主动思考,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解题时也只是机械套用公式而已,一旦题目稍有变化,他们就不知该如何下手。在这样的情况下,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上课睡觉、逃课的现象频频发生。所以,数学教师要打破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将问题式教学法运用于微积分的学习中,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真正“学会”微积分,“懂得”微积分。

三、问题式教学在微积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

在微积分的教学过程中,要在不同的阶段设置不同的问题情境,才能使学生更感兴趣,才能让他们更有动力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微积分教学的“导入”部分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在微积分的课堂上引入新课内容时,要有意识地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或者学生熟悉的事物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比如在双曲函数这部分内容的新课导入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经常在公园中看到两根杆之间会悬挂着铁链,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铁链都是什么曲线呢?”由于提问中的事物是学生常见的,因此他们不觉得陌生。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得出“抛物线”等答案,当教师对这个答案进行否认时,就会让学生觉得奇怪,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让他们知道,他们和古代著名的数学家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非常感兴趣。在后面的学习中,他们会更加专注,也会更清楚地掌握“抛物线”和“双曲余弦”的区别,并且印象也会更深刻。

(二)在微积分教学的讲解概念时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在讲解新的微积分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提问,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有关联的概念给出新知识的概念,这样他们对新概念的掌握会更牢固,在潜移默化中也会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对二元函数极限的定义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带领着学生复习一元函数极限的定义,并提出以下问题:1.思考二元函数和一元函数之间的区别;2.一元函数极限定义中哪个部分涉及了自变量;3.怎么定义一元函数在一点上的领域;4.二元函数比一元函数多一个自变量,那么二元函数在一点上的领域该如何表示?通过类似问题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探索,从他们学过的一元函数出发,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自己试着写出二元函数的极限定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的概念,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对于学过的知识,在得到巩固的基础上也可能会产生新的认识。

(三)在微积分教学讲解新的内容时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在数学中,很多知识是有密切联系的,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联系,就会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他们形成数学思维。所以在微积分的教学中,讲解新课时,教师要通过设置的问题有意识地联系新知识与旧知识,让学生在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同时掌握新的内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求异能力。比如在讲解多元函数时,让学生思考多元函数与一元函数在极限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他们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新概念,并在讲解时突出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到多元函数的本质。通过这样多次的练习,学生脑海中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片面和孤立的,他们会逐渐建立起微积分的知识体系,学习会越来越轻松,数学素养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在微积分教学讲解定理时运用问题式教学法。一般定理的讲解很容易走向“满堂灌”,因为是已经存在的理论,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学习一元函数的可导和一元函数的连续之间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这样的问题:一元函数的可导一定是连续,但是它的逆命题成立吗?否命题又是否成立呢?如果成立了,对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通过反例,帮助学生弄清楚定理之间的关系,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并对定理进行大胆质疑,这样定理的学习就不再枯燥,而且学生在学习时不会再“尽信书”,他们会习惯用批评质疑的眼光看待书上的知识,这样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在微积分教学讲解重要的方法时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教师教给学生的其实就是学习的方法。所以在重要方法的讲解中,要在容易出错的环节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注意到方法在使用时的限制和范围,从而让他们更清楚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好。比如对于函数的极限,学生学到了等价无穷小的方式,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问:“等价无穷小什么时候可以替换加减因子,什么时候不能呢?”通过举例让学生总结运用这个方式的条件,这样他们在解题时才不会用错解题的方法。

四、结语

问题式教学法在微积分教学中应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通过不同的问题设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的归纳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数学思维,并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葛守富.问题式教学在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

[2]廉巧芳.问题式教学法在微积分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1.

[3]董晓红.微积分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科学时代,2014.

[4]张静.文科微积分教学方法探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5]赵剑.问题驱动的高等数学中微分的教学设计[J].新校园,2013.

[6]田玉伟.提高微积分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上一篇:苏州景区英语公示语误译分析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体验式教学在高职英语听说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