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消疑虑,构建高效

时间:2022-05-18 07:09:17

当前,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一直是备受关注而始终不能有效解决的一个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主要原因。而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原因是教师对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困惑和疑虑。

疑虑:为了整合“三维目标”,有可能弱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困惑: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难以两全。

笔者认为打消这些困惑和疑虑,构建高效课堂是一条出路。如何打消这些困惑和疑虑,我对此做了以下思考。

一、整合“三维目标”,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改提出:课堂上要实现“三维目标”。其中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一个显性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及时检测,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再加上目前的教学评价主要靠学生的书面答卷,以做题为主,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这一显性目标,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为了突出“重点”,节省时间,直接将结论“告知”给学生,学生照此方法训练,可能效果(指学生解题)不会很差,然而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只会解题,不会用语言表达,不知与他人交流,不会触类旁通,更无法让学生体验其发现知识快乐。这显然不符合课改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课堂变得低效。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当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实践表明,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数学的学习方法,心中也充满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同时科学严谨的态度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这样的教学,把数学的人文精神才真实地融入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了“知、能、情、意、行”统一结合。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利,使课堂更高效。因此,从落实新课程教学理论,从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角度来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只注重“知识与技能”这一显性目标。

当然,问题都有两面性,教师在课堂上如果一味追求“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目标,让学生只注重知识的经历过程、学习方法、情感体验,那务必会忽视知识的基本技能训练,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对知识的系统学习都有影响。因此,“三维目标”要相互照应,互相兼顾,形成统一整体,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使教学目标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力求高效。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上对三维目标要不偏不倚,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知识和潜能,整合三维目标,做到统一和谐,使课堂不断优化,提升教学效益。

二、关注学生差异,使之全面发展

学生是由若干个个体集合起来的群体,个体的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幻想具有不同遗传、不同环境背景的学生具有相同的水平,处于同一层次是自欺欺人。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上各有差异,再加上新课程教材内容“新、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提倡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使得一些能力强、思维灵活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欢快地遨游,尽享数学知识奥秘带来的乐趣,深得老师的喜爱。同时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是观众,对这一学习方式不太适应,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仅关注那些思维灵活的、能“撑”场面的学生,应更多地关注那些“弱势群体”――因材施教。课前,要了解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薄弱环节。备课要充分考虑知识的衔接,知识的体系,如何导入,怎样体现重点,如何化解难度点,做到例题练习精选精炼,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心中有数。课上,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民主课堂氛围,尊重学生人格,给每个人展示自我的才能和水平的机会,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使学生深切认识到通过努力“条条大路通罗马”。课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回答,以表扬鼓励为主,少批评打击,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善于启发引导,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之甩掉思想包袱,能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复杂的问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这样的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小组合作时,有时可以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编成一组,让他们一起动脑筋、想办法,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喜悦,使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教师打消了这些困惑和疑虑,课堂教学效果就能真正得到强化,真正做到高效,从而实现减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秀娟.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09(7).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2.

上一篇: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设计 下一篇: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英语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