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上海一家人》寻访百家人

时间:2022-09-03 03:11:54

写《上海一家人》寻访百家人

我不是上海人,但对上海的石库门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创作的电视剧大多是写上海普通人的。如早期的《家事》、《她在人流中》、《奋飞》、

《深深的大草甸》、《结婚一年间》等,所以我每次去北京等地参加创作研讨会,人们都认为我是“海派”代表呢。说来惭愧,我对上海的认识还是很浮浅的,关于上海的过去仅限于书本知识。上世纪八十年代屏幕上反映老上海的电视剧,大多以流氓大亨为主角,也有少量写地下党斗争的,而写上海平民百姓生活的很少见,其实平民百姓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我想填补这个空白,可我在上海虽然生活多年,但底蕴不足,需要狠下功夫才行。

开始采访的面很广,逐渐形成构想后,集中调查访问黄浦、静安等商业闹市区的中小商户和上百位老人。有的商户是百年老店、名店,我发现它们的创业老板大多出身寒微,在十九世纪末或二十世纪初从江浙一带来沪学生意,吃过三年“萝卜干 ”,有的再帮师三年,以后当店员、当师傅,其中精明活络的,积点钱和朋友合伙开店,店发了,再拆股各自经营,再发了又开分店,就这样形成星罗棋布的市井繁荣,使上海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商埠。因为市井繁荣,这里云集了各式人等:有黑社会、洋人、官府等各种势力;也有文化人、革命者等在这里活动。商家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巧妙地在复杂的环境里左右逢源,其中能从学徒当上老板的,大多脑子灵,门槛精,处世圆滑,经营有方;上海人口稠密,生存空间拥挤、狭窄,也造就了他们斤斤计较、讲实惠、小家子气等习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市民文化,深刻、持久地影响着上海人的心态、习俗、趣味。我决定把剧作的主人公放在这个群体里。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行业为好呢?我想,穿衣吃饭是人人每天必不可少的,选择这类行业容易与广大观众交流沟通。商界朋友告诉我,在旧上海要开饭店、娱乐行业,是必须和黑社会有点瓜葛才行,而我想写一个正儿八经的商人,那就选服装、绸布行业吧。于是我多次调查采访鸿翔、协大祥、金门、富丽、培罗蒙、龙凤等上海著名服装店和绸布店。过去的家庭教育,使我一向看不起商人,“无商不奸”嘛,可这次我认识了一些很有本事的商人,做生意当然要赚钱,但取之有道,有的人品并不低下。解放前留下来的创业老板都八九十岁了,最年轻的也近古稀,小一辈的也在六十左右了。比如鸿翔老板金鸿祥已经故世,他的儿子金泰康还在东鸿翔(原在南京东路上)当顾向,另一个儿子金泰钧在上海服装研究所当副所长,搞服装设计。他们给我讲了他们父亲带着一把剪刀、一个布包从浦东乡下来上海创业的故事。协大祥的“军师”――创始人之一兼账房先生闵祥林那时还在,九十多岁了,索居一隅,和外界没有什么来往了。我打听到他的住处,在南市(现为黄浦区)转弯抹角的小弄堂里找到他家,只见旧平房的幽暗角落里坐着一个老人,目光混浊,脸上毫无表情,木木地靠在高背椅上。室内墙壁斑驳,衣物凌乱,潮湿阴冷,我脱口而问:“您怎么住在这里?”他的老伴回答:“落实政策后,房子是有的,给儿子们住了,反正过一天算一天了。”我以为这样的耄耋老人谈不出什么了,让我意外的是一提到办店的事,他混浊的目光有了神采,思路非常清晰,谈了协大祥绸布店创办经过,他最得意的是为店里订了一个严格详尽的店规,规范服务,诚信经商,取信于顾客,店办得很红火;他也谈了和宝大祥、信大祥中间的纠葛等等。后来我在剧中也让主人公若男搞了一个店规。过了几个月我想再去请教一些事情时,闵祥林老人已离开人世了。

我还遇到创业老板中最年轻的邵企人,采访时他还不到古稀,是静安区民进主委,区人大常委副主任,他创办了一个相当规模的商业培训学校,我多次去那个学校听课采访,培训出来的学生都很派用场。邵企人从1944年到1948年四年里创办了金门(原在大光明电影院隔壁)、天龙、金门支店三爿绸布店,在商界是后起之秀,他精明能干,乐观善谈,他讲了办店的经验,绸布行业的情况,还帮我介绍了一些采访对象,提供了很多素材。《若男和她的儿女们》一剧里,老若男办商业培训学校就是从他那里得到的启发。

还有一位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黄浦区商业者王如发,那时他已是八旬老翁了,胖胖的,不善言词,看上去有点戆厚木讷,深谈以后才知道他很内秀,精明能干,脚踏实地,不图虚名。他从小是个放牛娃。十三四岁从浙江乡下来上海学生意,在最苦最累的煤炭行业做学徒,后来辗转到服装行业,从学徒到师傅、跑街,积了点钱开了爿小店,又抓住机遇开起了一爿服装厂。解放后支内,当国营服装厂副厂长,经营得很出色,当地领导非常倚重于他,一直到七十多岁才放他告老还乡。回沪后帮黄浦区一个街道知青服装厂扭亏为盈,他一分一厘地精打细算,比如排料上,一条裤子可节省0.35-0.42元,又采用流水作业法,并建立奖励制度,产量一下子提高四五倍。杨浦区一个知青服装厂也来请他帮忙,他帮他们安排生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年产值达到2200万。近两年由于年事已高,跑不动了,就在区工商联服务公司做半天,坐在电话机旁为各厂家和商户联系接洽、互通有无,也为服务公司创造了可观的收入。我见他如此能耐,很想到他家去看看,他淡淡地说:“我是支内回来的,没房子,就在儿子的小屋角落里搭个铺,连坐的地方也没有呵。”我听了有点难受,可他却心平气和的,好像本来就该如此似的。

1990年我再去找他,他已不在了。我采访的过程中,走掉了好几位老人,我可算是赶上了采访的末班车了,幸运地获得不少第一手的鲜活材料。

商界是个以男性为主体的世界,而我很想把剧中的第一主人公设计为女性,因为女人要在这个领域里成功有更多的艰难,戏会更有看头;另外我比较熟悉女人,写起来会得心应手些;再有,观众对女性的故事也更有兴趣,所以我还得寻找一些女老板采访。八十年代初,为了积累素材,我曾采访过上海著名女工商业者汤蒂因(称她为金笔汤),后来她也过世了。在棉布行业中有个许秀英,是富丽绸布店(原在南京西路上)的女老板,她是“”中去世的,我通过绸布行业的工商业者和职工了解了她的许多故事和习性,剧中若男偶然的机遇,进 英国人开的公司当店员,就是从她的故事里吸取的。还有一位在“”中唯一没有挨斗的资本家郎丽珠,她当时是市工商联委员,接见过她,过去是开袜厂的,她看上去朴实得像个农妇,她详细地告诉我她的身世,开厂的经过,经营情况,劳资关系,分配方式等,我怎么听怎么觉得她的经历像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怎么办》里的薇拉办工坊,很有点理想主义色彩,可她没有文化,不识几个大字,大概就是凭了农民女儿的善良吧。抗战时期她的厂办不下去了,就和工人们提着袜子串街走巷叫卖。这个细节,我在剧中也用上了。

关于主人公的童年、家庭、年龄、性格也作了仔细的考虑。我决定把若男的父亲设计为苏北移民,拉黄包车的,这是苏北苦力中最有代表性的职业;而且拉黄包车串街走巷,便于带出社会风貌和时代大背景,比如剧中背景中的五卅运动就是这样带出来的。为了使作品写得真切有生活气息,我又多方寻找当年的黄包车夫,后来在上棉六厂退休工人中找到一些,从开座谈会到一家一家访问,不仅了解了车夫的生活,车行的情况,还从他和他们的妻女口中,知道了很多当时底层人的生活状况。为了了解擦皮鞋穷孩子的生活,我也寻找了很久,八十年代上海街头擦皮鞋的几乎见不着,一天偶然在淮海路武康大楼旁,见到一个擦鞋的老翁,当时他正起劲地为一个年轻人擦鞋,旁边竖着一块破纸板,上面用不熟练的毛笔字写着:“老摊基擦皮鞋,历史悠久,工作道地,欢迎光临。”不一会他把皮鞋擦得晶亮晶亮的,顾客付钱走了,老人见我一直站在旁边,以为我要擦鞋,可我实在不好意思跷起腿,让一位老人擦鞋,我就坐下来与他攀谈起来。他已八十岁了,和我谈了很多解放前擦鞋的事情、擦鞋的窍门等等,他很喜欢讲话,津津乐道的。我想付点劳务费,他不肯要,我问起他现在的生活情况,并说以后再来看他,但以后经过那里再也没有见到过他。

动笔前,为更多更深地认识上海,我又到交大图书馆去读书、去翻阅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申报》。在那里蹲了约一个月。

电视连续剧《上海一家人》播出后,获得了十几个奖项,海外华人也很喜欢,在美国播映后得了华语节目奖,五年后台湾播映时也很热烈。

上一篇:剽窃还是创新 下一篇:猪年说握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