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时间:2022-09-26 11:13:37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2006年5月10日,吸引了70万参观者的法国巴黎列宾国际发明展览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中国的“抓斗大王”包起帆,迎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发明家们的钦佩目光和热烈掌声,一次又一次走上领奖台,连续从颁奖者手中接过了4枚闪光的金质奖章。评委会主席赞叹他发明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将会“引发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革命”……

巴黎列宾国际发明展览会是全球发明界最权威的三大展会之一。由国际权威人士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历来以严格著称,所以,在它创办至今的105年历史上,还从来没有一个发明家能够在一届展会中独得4个金奖的。但是这一天,历史纪录被中国的包起帆打破了。

人生本色:真

前不久,有一位记者同行问我:“你觉得包起帆身上始终不变的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就回答了他:“是真。就是真挚的真,认真的真,率真的真。”

十多年前,因为跨时一年半拍摄一部电视纪录片,我熟悉了包起帆。从那以后,我又继续寻访他,我的回答就来自于那些年里积累起来的对他的印象。

包起帆17岁刚进南浦码头做装卸工时,正逢“”,家里经济十分拮据。他父亲患有气喘病,长期病休在家,因为历史原因没有劳保,所以有一段时间虽然整夜咳嗽,却一直熬着不去医院。包起帆便到码头医务室以自己的名义配了一瓶半夏露回家给父亲喝。谁知道,父亲见了这瓶药非常生气,指责他说:“你的劳保是国家给你的,我没有劳保怎么能喝你的劳保药?”这件事情给了包起帆刻骨铭心的印象,他说,从此以后,无论大事小事,他都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去对待了。

这件事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可以说,这也是我为什么要追踪采访包起帆十多年的一个原因。

发明动力源于对工人的真挚感情

包起帆走上抓斗创新的发明之路,是在上海港务局南浦码头起的步。

那是个中国最大的木材装卸专业码头,同时也经手生铁和废钢。当包起帆踏上这段黄浦江驳岸时,全部货物还是以人工作业的原始方式在装卸,效率低下,事故频发。特别是装卸原木,在堆满木材的封闭船舱里,起吊一根木头之后很多木头随之滚动,在底下穿钢丝绳的工人躲避不及,随时有可能遭受伤害。包起帆的心里刀刻似地留下了几个数字:从1968年进码头到1981年调离装卸工岗位这13年里,他耳闻目睹身边死于木材装卸作业的职工就有11个,轻伤重伤的则有546人次之多!

木材装卸作业就是一只吃人的“木老虎”,包起帆自己也好几次被它伤害,后来调到机修车间工作就是因为他的腿骨折断了的缘故。而就在他离开船舱的1981年一年内,“木老虎”又吞噬了与他朝夕相处的3名职工兄弟,他们的年龄加起来还不到80岁。

这些事故对包起帆的刺激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人虽进了机修车间,可是头脑里抹不去的仍然是见惯了的场景:一边是横冲直撞的粗大原木,一边是冰凉坚硬的钢铁船体,夹在中间的则是工友的血肉之躯。

凭一腔真挚的感情,包起帆下了挑战“老虎”的决心。

包起帆是个有了决心就要把事情做到底的人。经过年年月月的废寝忘食,经过团结协作的殚精竭虑,他和同事们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木材抓斗。从此以后,工人就再不需要下船舱去入“虎口”了,码头上也再没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而装卸效率则提高了近3倍。1985年,国家交通部全面推广“木材抓斗”以后,全国港口的木材码头也就随之杜绝了重大伤亡事故的出现。

之后,他又成功地降服了“铁老虎”,发明了“单索生铁抓斗”、“异步启闭废钢块料抓斗”、“新型液压抓斗”等等一系列装卸新器具。

发明“集装箱安全锁扣”

在现代化集装箱的装卸作业中,至今还留着一个“原始”的环节,那就是在卸下堆积的集装箱时,必须先有工人爬到箱顶上去,用手工逐个打开那些起固定作用的箱体锁钮,这样集装箱才能起吊。目前,在世界大多数港口,这项工作都还是以这样的落后方式完成的。工人站在堆得几十米高的集装箱顶上操作,一遇风雨和船体晃动,光秃平滑的钢铁箱顶上无处可以抓握借力,险象环生。

担任了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副总裁的包起帆,按理早已远离了生产第一线。但是,自从工人在箱顶冒险作业的场景被他看到以后,他就一直想发明一种装置,既能保证工人的人身安全,又能方便使用而不致影响集装箱装卸的速度和效率。

一次上班途中,有一辆甩脱了“小辫子”的无轨电车引起了包起帆的注意,那电车集电杆上拖着的两根保险绳使他的头脑顿时灵光闪现:它们平时是松弛的,一旦“小辫子”跳脱上翘,绳子立刻就绷紧了,这方法能不能用来保护集装箱顶上突然失足滑跌的工人的安全呢?

为了弄明白这个装置的原理,包起帆特地赶到电车公司技术部门去探询底细。两个星期后,那种“截能停止器”的原理就被改造和延伸应用到了集装箱装卸工的安全装置上,这就是在巴黎获得的四个金奖之一的“集装箱安全锁扣”。从此以后,在箱堆顶上作业的工人,只要把这个装置集装箱原有的锁孔里一转,一根能够承受150公斤冲击力的金属棒就牢牢地固定在集装箱上了,与它连接的安全带就使工人好似在集装箱上生下了根,再不怕作业时发生什么意外了。工作完毕,又只要一拉一转就能将它解除移位,非常实用而又操作简单。

工人的称赞远胜国际金牌

这次在巴黎独得四金以后,在不少场合,我曾多次听包起帆吐露过心声,他说生活中真正使他动情的,并不是获得金牌,而是听到他的成果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能为职工带来好处。

譬如几年前,他到连云港的码头去考察,突然有个素不相识的码头工人认出了他,并且马上和几个工人一起围了上来,说: “包起帆,你的木材抓斗真好!过去用人工装卸木材,我们码头经常死人,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下舱了,你的抓斗真正救了我们啊!”就这几句简单的话,使包起帆激动不已。

过了几年,他到广州港去,当地的同行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他:“包起帆,你当初要我们一起搞的内贸集装箱航线,去年我们已经突破200万标箱了!多亏你带了个好头啊!”

包起帆说:“听到这些话,我就觉得它们比我在国际上得了金牌更有价值,金牌就算全部是金子做的,又能值多少钱呢?我们的科技成果能够少让一个工人死去,少让一个工人受伤,我觉得这个价值要比金牌的价值重大得多。”

发明“集装箱电子标签”

今天的中国,集装箱吞吐量是世界第一,集装箱的产量是世界第一,集装箱装卸设备的制造也是世界第一。但是,有关集装箱的标准、规则及其他一切,中国人却没有话语权,全都是老外说了算,原因是我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用来作为发言的支撑。

包起帆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这时揪他心的,已经不是工人生产时的生命安全,而是国家在国际上的利益、地位和名誉了。

于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技术中心组建起来了,它的第一个攻克目标,就是集装箱运输中物流与信息流脱节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直接起源,是包起帆对不法分子利用集装箱进行犯罪活动的关注。

集装箱上的标志信息,一直就只有用油漆刷写的号码,很容易涂改;而箱子里装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外人根本无从知道。再说,以往港口集装箱清点记录的工作都靠人工完成,一遇进出繁忙和干扰,就难免发生差错。而一些不法分子也就利用这些集装箱监管上的弱点和盲区,搞起了货物掉包等走私犯罪勾当。

这些现象促使包起帆又不断思考:能不能发明一个仪器,使集装箱能随时随地处于监控之中呢?终于,他想起自己知识储备中的一个信息新载体――电子标签。

电子标签问世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人们现在到处在用的各种IC卡,就是它的一种形式。把这个载体的原理移植过来加以改造之后,就是包起帆的集装箱电子标签了。电子标签一旦被镶嵌在集装箱箱体上,安装在运输通道上的特殊天线和读写器,就能像地铁进出口处的检票闸机一样,不相接触地扫描电子标签里的信息,将数据随时传送给管理系统了。因为电子标签里装有温度、湿度和光传感器,所以箱内的温度、湿度以及箱门的开关次数,和有否受到侵害等信息就都被随时收集记录在案。如果将它和GPS全球定位系统联通,主管部门又可以通过卫星随时掌握集装箱的状况。

就是这个项目,在巴黎发明展览会上被评委会主席和专家们称赞为将会“引发一场改变人们运输方式的革命”。

包起帆感慨说:“我们现在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建立起我们中国的自主创新技术体系、自主创新的品牌、自主创新的标准,就是要参与到国际集装箱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去。中国现在还处于技术.上比较低的层次,我想我们不能够永远这样低下去,我们今天的眼光应该是世界的眼光,逐步加快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步伐。”

建设“全自动集装箱无人堆场”

当人们面对成功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时,包起帆的创新却又有了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建设我国的第一个全自动集装箱无人堆场。

2005年,全自动集装箱无人堆场在摸索和调整中开始了试运营,2006年10月通过了上海市科委组织的专家现场鉴定。于是,集装箱无人堆场在国际上的首次试验成功了。

眼下,只要一到这个堆场就会看到,进场的每个卡车司机根据车上电视屏幕提供给他的三维定位坐标,迅速准确地调整好了卡车停靠的位置,与此同时,高位龙门吊已经自动把需要运走的集装箱从堆场中提取了过来,放到周转平台上,旁边的低位龙门吊随之就把它吊装到卡车上去,卡车立刻就起动运走了。复杂的集装箱提取、装卸过程在刹那间就迅捷完成了。而指挥这一切的只是一位坐在二公里外调度中心控制台前的工程师。

千金散尽为工友

记得十多年前我为筹拍电视纪录片,在港务工人中广泛采访时曾经听到过一个故事:包起帆搞抓斗创新第一次获得了奖金,那是10元钱人民币,当时他想把这分发给所有参与和帮助过他的同事,但是钱少人多,实在分不过来,最后他就用这钱去买了香烟分送给大家,就连门房间看大门的老工人都分到了。

今天回过头来看,我发现这件事情其实就是包起帆最早为自己定下的对名利的态度准则,从这第一次开始,一直贯彻到了今天。凡是包起帆工作过的地方,无论问谁,都会听到类似的回答:每次发明项目得了奖金,包起帆除了分给项目组的人,凡是关心过项目的其他方方面面的人他都会想到。

周振天和王伟民,是包起帆在南浦港务公司时因工致残的工友,自从抓斗发明成功有了奖金以后,包起帆就每次把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全都分送给这些伤残的工友。周振天有一本已经发黄的记事本,上面就记录着自1984年1月27日至今包起帆送给他的每一笔慰问金。

包起帆刚调任龙吴港务公司总经理不久,当他知道基层有一名青年工人,三位至亲相继去世,自己又得肝炎住进了医院。包起帆尽管每天有千头万绪的事情要处理,但还是特意赶到病房去,紧握住那青工的手安慰他:“你不是孤独的,我们都是你的后盾,一定会帮助你克服眼前的困难的,请相信我!”说完把500元钱塞到他的手里。这钱就是包起帆自己的发明奖金。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们拍摄《包起帆新史》这部电视纪录片时,包起帆刚刚奉调到龙吴港务公司当经理。龙吴港务公司是一个困难的港区,先天不足,地理位置很差。如果把黄浦江比喻成一条弄堂,那么兄弟码头位处弄堂口,而龙吴码头就在弄堂底,船从吴淞口开进来,好比是从马路上进弄堂,到龙吴码头要多花6个小时,这对船运公司来说当然是成本既高又不方便了。加上当时正逢国家经济宏观调控,航运业务本来就僧多粥少,于是就更没有船愿意到龙吴港区去靠泊了。

我第一次到龙吴码头时,60万平方米的码头堆场空荡荡地在晒太阳,8个万吨级码头上只停着几只小舢板。没有船到,港口一天就要空耗30多万元成本,所以包起帆急得团团转。

面对这个现实,包起帆以“集装卸、物流、仓储和粗加工为一体”的经营新思路,将龙吴港空闲的码头比作待嫁的女儿,积极为它们找“婆家”,继而就好消息频传,合资、合作和联营企业一个接一个成立了。

包起帆谈项目基本上是谈一个成一个,他做事情的成功概率怎么这么大?不知情的人都有些看不懂。

包起帆解释说:“在和国外合作者打交道时,我们国家的强大、经济的潜力是支柱,另外我们的真诚、认真也是成功非常重要的关键。”

话是简单,但只要见证那过程的人就都知道,包起帆这话的背后承担的是什么。

一次,与一家新加坡公司搞一个水泥初加工合作企业,谈判从每天晚上8点钟开始一直到深夜12点,连续进行了一个星期。外方感慨地说,想不到中国的国有企业中也有这种拼命的人。既然总经理也这么认真诚心,今后的企业合作一定是有希望的。

后来,包起帆又吸引了一个新加坡“水果大王”到龙吴码头来建立物流基地,将23万箱进口香蕉卸到了这个码头上。不巧的是,那几天正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香蕉面临着被冻坏的威胁。正当外商心急如焚时,包起帆想起了用棉被来包裹香蕉,以解燃眉之急。职工们知道情况以后全都响应,第二天就纷纷抱了家里的棉被和毛毯来给香蕉保温,1073个职工捐了1116条棉被和毛毯。我们去拍摄时,只见仓库里全是用棉被和毛毯包裹起来的香蕉垛,其中很多棉被毛毯都是崭新的,那是有些职工因为家里没有多余而直接从商店买了送来的。这件事情使得外商下定了与龙吴

港合作到底的决心。

同样,到了国际港务集团后,有一个技术难题急需北京的专家帮助解决。恰逢那位专家出差在深圳,包起帆就和他电话约好某天傍晚6点钟在首都机场面谈,同时买好了自己当天晚上8点赶回上海的机票。谁知因为深圳气候的原因,那专家返京的航班一再延误。为了见到他,包起帆退了返程票,在机场的角落里一直等到了第二天的凌晨。当那位专家回到北京,在首都机场空荡荡的出口处见到包起帆的时候,不由得被他的诚意深深感动了:一个大集团的副总裁为一件公事会在机场等候这么长时间,可是他绝对料想不到的。后来,难题也就很快由他帮助解决了。

他没有钢铁之身,却有钢铁的意志和精神

包起帆的身体应该算是很好的了,在我们跟拍他振兴龙吴港的一年半时间内,看到他天天早上6点半出门,晚上10点以后才回家,整天风风火火,没有闲停下来的时候,也没有双休天,没有节假日。旁边的人都感叹说:“我们跟着他都吃不消了,不用说他自己了。”

但是,在中国沿海集装箱航运快线首航开通的那天,我们去龙吴港拍摄。发现包起帆说话时喉咙已经喑哑了。我们见缝插针地采访他,才知道这天早上他还在中山医院里。

原来,这段时间他一直天天忙到很晚很晚,突然两个耳朵像塞住一样闷掉了,人家说话他听不清楚,还头痛。他担心自己脑子有问题了。但他还是拖到前几天出差回来才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说是他太劳累的缘故。他的右耳本来已经穿孔,左边虽然没有,却因为里面感染而耳膜凹了进去,所以听不见了。幸亏医生当场用手术将它纠正才恢复了听觉。但是只好了一天,又不行了,所以得天天去纠正,这样已经好几天了。

我们劝他休息一下,他轻轻一笑:“没有办法,许多事情是摆着的,不去做是不行的。”说着就又风风火火地去张罗首航开通仪式了。

终于有一天,包起帆因为椎间盘增生,突出得很厉害,严重到走不了楼梯,坐车时要用手把脚搬进去时,才不得不住进了医院。

我们到医院去看望他,他被吊拉在病床上动弹不得。这时候谈起来,他最关心的居然不是自己的病,而是龙吴港。他说:“我现在眼前最最想的,就是要让龙吴公司的码头船靠满!这是我现在唯一的目标,假如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我其他的都可以舍弃,劳动模范不做、其他的什么全不要都可以……”

正在这时候,有个电话打进来。放下手机,包起帆兴奋地告诉我们: “公司来电话说,我们这个月的内贸集装箱已经突破了4000箱,今天是31日嘛,这是我最最高兴的辰光了!我们辛辛苦苦努力,一月份做100多箱,二月份300多,三月份700多,四月份1500箱,五月份2000,六月份3000,现在七月份有4000箱了!”我发现,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哽咽,眼睛里也特别湿润。他这样的动容,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

他是个性情中人,可是在家里却显得有些“无情”

人们都把包起帆比作为一艘一直在乘风破浪远航的船,包起帆则把家庭看作是自己停靠休憩的港湾。

包起帆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太太是那样的支持和体贴他,不要他操心任何一点家务事,使他能将全部精力时间用在事业上。儿子留学海外并在事业上站立了起来。

那年我们到他家去拍摄。他的客厅简朴又温馨。包起帆跟着我们环顾四周,好像他也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一样新鲜,然后不好意思地笑了:“你说这个客厅很漂亮,但是我真正坐在这里的时间一年也没有几次。只有朋友、领导、同事来了,我才在这里坐坐,平时是没有时间来坐的。”

家庭毕竟是家庭,并不是没有矛盾,虽然他的太太是那样的通情达理。

那天我们就旁听了他们的一段自然流露的对话。他太太说:“其实,我也习惯了,从谈朋友到结婚一直到现在孩子毛20岁了,你都是这个样子的,我也习以为常了。我只有一个要求,你晚上回来和我多讲讲话。尤其是我单位里有了什么事情,希望你给我点什么启发,应该怎么做……长时间没有交流,两人感情上就有距离了。”

看来包起帆连这一点也难以做到,因为他每天回到家里实在不想再讲话了:“我一天已经够烦了,话已经讲得够多了,你怎么还要我讲?做过经理就知道,话从早上8点钟开始讲起,直到晚上10点钟,一天总是五六帮人,外面和外地来的;三四个会,五六十个电话,这是一天最起码的,只要上班就这些事情。我这一天讲得够多了,夜里回家就太平点啦,碰到你还要同我讲单位里的事情。实在说,单位里的事情到我这里真正开开心心的是很少很少的,大多数是搞脑子的烦的事情,是棘手的事情,到我这里来了,要我总经理来处理了。这样一天搞下来已经搞得吃不消了,实在不想再讲话了呀……”

其实,包起帆是一个情感十分细腻的性情中人。有一次,因为要回去拿点东西,他约我们顺路一起到他家转一转,说着他就举起手机,告诉在家的太太他将带两个客人上门。而到了家门口,他又是先按一下门铃然后才取出钥匙开门,为的是使太太不会因为突然门开而受惊。这个细节使我们同去的一位女同事感叹不已。

采访拍摄那天,我问当时正读高三的包起帆的儿子,对他爸爸有什么要求和希望。面对我们的镜头,他只说了一句:“我的最大愿望就是盼爸爸能够早点回家,和我们一起吃顿晚饭,晚上少打几个电话。”那神态里充满了期盼和无奈。

其实,包起帆自己也知道,在精神和情感上他亏欠儿子太多了。据说,当年他儿子报名上小学去面试时,从l到100还数不全,加法更不会做,使得老师用责备的语气对陪同去的包起帆说:“你的孩子这样的程度,还是让他再上一年幼儿园吧。”包起帆听了,气得回头就打了一下儿子。他怪儿子不争气,但是当儿子委屈得哭起来时,他紧紧抱住儿子,自己也泪流满面了。

前不久,我和包起帆一起在机场候机时,我收到了女儿发来的一条短信,包起帆在旁边看到了,像是自言自语地说:“我儿子从来没有给我发过短信,也极少主动给我打电话。”他的语调十分低沉和伤感。

我知道,这里面复杂的情感,是只有做了父亲的人才能体味的。(本文图片由包起帆提供)

上一篇:当年,我们在崇明围垦 下一篇:一起发生在监狱内的犯人“调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