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时间:2022-09-03 12:25:04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摘 要】新课标倡导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应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三方面做起。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教学;学习兴趣;培养

农村中学生受到地域、观念等条件的限制,到了中学,学生的兴趣和志向正处在一个最佳的培养方面,而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特别强,情感易受他人感染。因此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得从如何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益着手。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

1.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要使学生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就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民主平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忌认为自己是老师,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动不动就无端训斥,漫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学习困难生。对待学习困难生,尤其应当倍加关怀、真诚帮助。

2.是把情感教育带进课堂

教师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事实上,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发放适当,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感受,使学生受到欢迎。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求知欲是对新异事物进行积极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索问题的强大内驱力。

1.创设良好的提问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

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多用大拇指,多用鼓励的语言,以宽容心对待学生,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合作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有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进行探讨,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敢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树立其自信心,这样,学生就没有心理负担,上课自然会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2.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当老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时,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争相提问,并让其积极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学起来就特别有兴趣,也特别亲切。在知识的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

1.以教材为本,厚古重今变教法

新课程的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用好教材,要特别重视上好综合实践课。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强烈地感觉到语文知识的重要作用,更加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是兴趣持久性的最好加力。用好教材,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革新阅读的方式、方法。现在的孩子,少有对文字直接感兴趣的。要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布置好学生看电视、电影的作业,比如:坚持收看《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先让他们被名著中的离奇情节精彩场面吸引住,再引导他们阅读文本。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好远程教育资源,选看课文中节选的部分,增强他们阅读课文文本的趣味。用好教材,要“不薄今人厚古人”,大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走进他们的阅读世界,才可能引领他们的阅读方向。因此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教材中课外古诗文的阅读。这样古今中外、时文经典皆有涉猎,能更好地满足孩子们兴趣的广泛性。

2.着眼于诱导,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

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同样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而扭曲变形,“满堂灌”和“题海战术”已经严重挫伤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使语文变了味。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诱导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求新知的认识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3.着力于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恰当地把语文知识由浅入深地分层教学,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主动去探究、发现、思考、总结规律,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自己动手动脑获取知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在教学中可有机运用“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法”,“知识竞赛法”等加与引导。

4.着重于点拨,变“难学”为“易学”

目前,农村中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比较差,如果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通过自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比作“画龙”,把老师的精要点拨,深入发掘比作“点睛”。“画龙”要做大量工作,龙身的绘制可以多姿多彩,万千变化,但是无睛,它是不是真龙,是不是活龙还很难说。所以离不开老师“点睛”之语。教师既要善于“画龙”,通过一篇篇范文的教学,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更要学会“点睛”,学会准确地掌握文章精要,言简意赅地开启学生思维门扉,以收豁然贯通、印象深刻之效。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只在关键地方加以点拨,以触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新课程改革下的农村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5.让学生学会讨论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活”的艺术,尤其是语文教学。怎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呢?在就需要学生“活”起来,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大胆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求独特的见解和认识。如在教学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一文时,有学生提出文中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而“我”是一个棒小伙子,买橘子一事应让年轻力壮的“我”去,而不应让年老多病的“父亲”去。这一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诱发了讨论的最佳时机,学生探究情绪高涨,经过他们的激烈讨论,深切地感悟到父爱的伟大。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6.让学生学会自主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意识的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例子和媒介,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淼无边的文学海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这样他们可以从中汲取无穷的营养,来满足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渴求和欲望。

总之,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丰富的神情和生动的语言去点燃学生求知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老师真挚的感情、热情洋溢的语言,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苏志恒.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成才之路.2010.16

[2]韩进忠.浅谈激发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上一篇:从看图写话到细节写作中的构图意识 下一篇:新生始业教育前移: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适应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