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培养与提升的对策探析

时间:2022-09-02 07:53:0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培养与提升的对策探析

【摘要】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在中国科技、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起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育者,从而也承担着重要责任。高职教师职业精神是一个专业的优质的教师最根本的品质,其影响和决定着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和教育的效果。对此,本篇论文主要介绍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途径与对策,以期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能力,最终促进和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精神培养 途径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70-02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中,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责任。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具备信仰心、责任心以及奉献与创新进取的精神。如此,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抓住机遇和迎接挑战,解决高职教育面临着的观念、机制以及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考验。

一、高职教师职业精神缺失现状

(一)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不到位

在高职教育中,高职学生除了学习之外的问题之外,还面临着职业理想、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等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良好的解决,不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样会对学生学习成绩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在高职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往往只是重视教书,不看重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些问题一再回避,对实际教学不重视,只看重理论概念,未能全面考虑行业、企业的发展,更无法按照新课改要求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虽然这样的现象只存在于少数教师,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未能尊重职业职责。

(二)缺乏清晰的职业教育意识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的学科本位教育思想较深,绝大多数教师年纪较大,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担任着中坚力量的使命,但是多年来从教形成了他们学科本位教育的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无法按照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有序地开展和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这些教师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

高职教育不同于噗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职业培训,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职业性特点,还要体现教育性。在高职教育中,不管是学科本位教学思想,还是重实践轻专业理论的行为,这些都是缺乏清晰的职业教育意识。

(三)缺乏精湛细致的实践操作技能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师资队伍的构成现状,绝大多数教师由成人高校或者中职学生教师专干而来。近年来,招聘的年轻教师或者相关单位,因为成人教育中缺乏实践课程,因而这就导致成人高校教师缺乏动手能力,无法实现实践操作课程的动力。加之年轻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教学活动,而且实践操作技能不足,由此导致了高职院校教师时间操作能里不尽人意。

(四)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教学中,教师不仅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够将问题进行清晰的讲解,实现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动手、东南以及口等方面成为专业的教育家与教练员。不过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部分教师经验不足,缺乏操作新设备的技术。年轻的教师虽然很容易就学习和掌握技术,但是缺乏经验。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关部门采取单一的“复习、引入、讲解和总结”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些教师不能够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对学习和训练有困难的学生教学。所以对于学习或者训练技能有苦难的学生来说,更具学生的职能特点,采取相关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开展学生热爱自身专业的形式。

二、培养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途径与策略

在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过程中,主要取决于学校与教师自身两个方面,对此我们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提高和培养教师职业精神的对策,以此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改善教学质量。

(一)教师方面:坚持教书育人,在不断变化的岗位中追求创新。

有组织的进行教学规划,还要与教学创新和管理创新,创新中发挥爱岗乐教的精神、为人师表和无私奉献三个方面。他们不仅要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而且还要成为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实践岗位创新精神的榜样。在工作中,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作为载体进行教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提高课程品质。高职教师在不断的岗位创新中,发扬爱岗敬业精神,实现教书育人和修身育人的教学目标。

(二)学校方面: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升教师师德。

提升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关系到了高职院校办校特色与提高教学质量,对此,高职院校也要同等重视这一项工作。关于提高教师职业精神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

首先,构筑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拓展理论水平能力打造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从教师的专业知识着手,学校应当多渠道的为教师创建学习机会,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深造,提高自身的学历层次。同时,学校积极与学科专业建设水平高的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校骨干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机会。再就是,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支持和帮助优秀教师去教育发达国家进修学习。

其次,拓展行动导向,在教学实践中强化教师的职业教育意识。行动导向原则不仅适用于教学,而且能推动加强高职教师职业教育意识。高职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中时间不长,单纯的依靠宣传与学习不足以促进教师在思想上对高职教育形成明确的认识。对此,院校相关部门应该为教师提出相关教学研究课题,帮助教师对自身从事工作有一个清晰认识。例如,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例如专题化培训、听课、研讨会等形式,开展相关课程的建设工作,提高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设计组织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

最后,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锻炼制度,让教师在企业锻炼中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学校强化生产一线的培训,将教师到企业中实践作为年终考核的一个方面。学校有计划的将教师送到相关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实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活动,并且获取专业资格证书或者技能证书等,这也是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对此,学校要大力投入建设教学实习基地,为教师实践学习提供保障,提供有价值的教学素材;有组织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去企业单位锻炼,熟练的掌握行业前沿的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管理动态,提高教师的实践技术运用能力;充分利用教学间隙,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技术研讨会,通过参观访问、市场调查等,与行业优秀专家人才交流和学习,准确及时的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和动态发展,了解市场的变化与需求。

三、结论

提升教师职业精神,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这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培养和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精神的过程中,离不开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本篇论文也主要从教师自身与学校两个方面提出培养教师职业精神的途径,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精神,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优良职业素养的教师队伍,以促进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发展,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为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荣.《五年制师范大专生教师职业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4期

[2]马捷.高职教育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网(发展研究),2006年第11期

[3]孙泽,文胡璇.也论大学教师的师德素质与知识和能力结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4]陈绰,刘利萍.《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研究》.《科教导刊》.2014年第25期

[5]夏绍能.新教师入职培训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J].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5期

作者简介:

徐磊(1986.03-),女,汉族,重庆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上一篇:新形势下对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探索与思... 下一篇:小小变体字让课堂作业“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