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从“心”开始

时间:2022-09-02 03:22:53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营造一种健康的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的职责,是我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的学生健康成长,将对班级管理的工作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来,我在抓班级德育工作的同时,刻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开展了多方面的尝试,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农村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不少人为寻求明天的幸福,抛妻别子;或怀着希望,外出闯世界;或追求“时尚”,另建爱巢。把孩子交给祖父母监护或寄托给亲戚朋友代养,形成了一个占学生总数约80%的“另类群体”――缺乏亲情关爱的学生群体(单亲生、留守生、寄托生、遗弃生、领养生、“黑孩儿”生)。经过我长期的观察总结,我认为他们缺少亲情抚慰,渴求温暖滋润,但常遭歧视,自尊心易受伤害,自卑心理严重,自信心差,意志薄弱;他们失去亲情,缺少交流,性格倔强,自私狭隘,情感脆弱,有孤独感,对人有戒心,自制力差,易受挫折,易出现意识偏差和行为过错,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与可变性等特点,班主任只要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问题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二、关注学生,常抓不懈,有的放矢

我们教师都知道教育是教书育人,重在育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首先要观察学生、调查学生、了解学生,观察他们平常的行为习惯,调查他们离开学校背离老师的行为现象,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恰到好处。其次要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实事求是的分析他们特有心理矛盾,从现象中找出病症,恰当的加以疏导、解决。再者,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隐私,老师要弄清楚各种心理问题的实际和产生的原因,抓住问题,选择好辅导教育的方式,要讲究实效,要方法灵活,不要板着面孔进行教育,要循循善诱,常抓不懈,使学生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关爱学生,赏识教育,抓住亮点

班主任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我在班级管理中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竭力去寻找学生的优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都发自内心地去表扬和鼓励,结果大见成效。有位哲人说得好“人类本质中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赏识是肯定一个人的具体表现,因此,我平时总是这样告戒自己:当别人把你的学生看“扁”时,你千万要把他们看“圆”!因为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四、对症下药,组织实践,开展活动

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就必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等相处,坦诚相待,以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心连心。小学生的心灵脆弱而丰富,就需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培养、塑造。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的全部工作,但面对活生生的学生个体,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对班主任来说是有百益而无一害。在班级管理中营造一种健康的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班主任的职责,是我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彭利兵.班主任心理工作之我见[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08(11).

上一篇:看,那片满天星 下一篇:浅谈高考生物单项选择题的十种快速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