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让高中政治知识“活起来”

时间:2022-04-24 10:54:13

论如何让高中政治知识“活起来”

【摘 要】如何才能让高中政治知识活起来”,使得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的发展,让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本文就此问题做了一定的浅析。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中;知识;教学

从事高中政治教学十一年以来,始终感觉学生学习高中政治效率与积极性都不高。学生最多的抱怨就是记不住,记住了又忘了,很没劲。究其原因,他们学政治就是在记政治,记住了,考试能把记住的知识“倒出来”,就成了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样学习知识当然会让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最终让学习变得困难与乏味。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与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所以,我们高中政治教师最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让高中政治知识“活起来”,要引导学生把知识进行周转、把知识去运用,用储备的知识获取新的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肤浅地认为应当实际地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识现象,用知识创造知识

高中政治知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政治观点、理论是我们学习的最主要的内容。我们就是要通过理论的学习去分析、理解社会、国家、世界并指导我们的实践。但,学理论不等于背理论。如果把学理论等于了背理论,考理论等于了默理论,我们就会把政治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我们背得越多,我们就越踹不过气,我们就会更加困难与厌倦。所以,我们要借助理论来进行思考,进行创造,通过理论认识、分析、理解周围的现象与世界,创造新的知识指导我们的实践。

例如,在上《政治生活》中的“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时,如果我们教师先通过分析某事例,然后给学生总结出理论:政府依法行政的含义、必要性、意义以及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提高措施、科学民主决策等,学生固然会明白知识,但,这学习过程,恰如我们教师不断往学生头脑里堆积知识的过程。知识堆积完后就僵化成了不能活动的重物。如果我们要使知识活起来,我们可以这样:先让学生自学政府依法行政的相关理论,然后抛出一个真实的案例(视频),比如“广州城管工作人员当着小女孩的面掐住她妈妈的脖子”,鼓励学生讲述他们在视频中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东西。这样的课堂会让我们听到许多人令人惊异的思想。当时,我的学生有的说:“视频中的小贩非常的不文明,甚至先动手打城管,那政府要依法行政,我们公民也有义务依法配合政府工作人员”,有的说:“在小贩那么激动的情况下,如果城管工作人员有较好的心理知识,也许,这个悲剧就会避免。所以,政府要依法行政,需要提高行政队伍的心理知识的水平。”有的说:“国际上都有规定不可以当着未成年人的面拘捕其父母,是城管不懂法?还是明知故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教材的理论成了学生情感表达的推动力和源泉。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并通过已有的知识得到了政府依法行政需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心理知识水平要求、严格执法、需要深化体制改革(依法治人、治国,而不受舆论干扰),需要民主决策……。这知识就“活起来”了。

二、寻找“交集点”用知识获取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能流利地回答老师的问题,考试成绩也不错,但他们就是不喜欢政治,甚至是讨厌学政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把所学的知识背熟了,所以他们能回答问题和考试,但这样的学习并不能发展他们的智慧,他们在背书上很积极,但在思考上还未真正积极过。所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求思考的积极性,要用知识去获取知识,而不是只作为回答问题和考试用。

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发现因果联系以及其他各种关系。这就意味着解决疑问。所以,我们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找出教材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

例如:在讲“量变与质变”这一知识点时,我们要思考各种意义联系相互交织的“交集点”究竟在哪呢?最主要的“交集点”就是量变是怎样让事物发生质变的?我们会在课堂上展示很多材料,如老子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的“秃头论证”、寓言故事中的傻瓜吃饼、田忌赛马的故事、水的物理性质的变化(由液态到气态)等,我们在展示事例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个变化过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当学生有了思考的问题时,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知识储备里调出可以解答这问题的知识。这就是在获取知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调出知识储备里的变化与发展、新事物、矛盾的主次方面等知识,在这过程中,我们特别要监督好学生对知识储备的调动情况,如果在知识储备方面某个知识点是空白或者没懂,教师就要补充讲解,填补空白,克服思路脱节的现象。如果学生对新知识有些地方没懂,我们也可以从知识储备的调动情况中寻找问题。

这样通过寻找“交集点”,用知识获取知识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感到神奇、激动,有成就感与学习的幸福感,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样知识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真正地“活起来”了。

三、构建框架,用知识联系知识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高三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政治的很大困难就是容易忘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把政治知识割裂成了独立的一小块一小块,这完全独立了的一小块一小块知识就如僵硬的石头,堆积得越多,脑子里就越乱,压得就越重,新的很快就覆盖旧的。我们要让知识“活起来”就得把这零碎的“小石头”能搭建成一个框架。那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用知识联系知识,不断构建框架的过程。

例如,对《文化生活》第四单元的学习,很多学生不管是在学习新知识还是复习知识时都说,这一单元很乱,不知道教材到底要讲什么。究其原因,学生总是孤立地看到本单元的知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喜闻乐见的文化,腐朽文化与落后文化、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这些知识被孤立后,就真的如一块块僵硬的石头,学生当然难“啃”。如果我们给这些知识搭建一个框架,把他们联系起来。

这样知识就“活”了。通过搭建知识框架,每个知识点就由僵硬的石头变成了搭建知识框架的柱子,我们不断移动这些“柱子”来组装和完善我们的知识系统。

四、关注生活,用知识交流知识

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他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能设想有完美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例如,在上《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课时时,我首先在班上召开了一个模拟听证会“高中生是否可以在校使用手机”(我校不允许学生带手机回校使用)。在模拟听证会上,学生高涨的积极性出于我的意料,各方代表争得面红耳赤,好像是真的听证会一样。代表学校方的学生,不仅提出手机对学生学习有负面影响,还提出手机辐射会给学生带来身体危害,坚决不准带手机回校使用;代表学生方的学生立即引用香港学校对学生手机管理的方式以及手机辐射的专业知识反驳学校方,甚至坚决反对校方并没有把这一纪律公示就执行;代表家长方的学生出现了分歧,有的从学生心理与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坚决支持校方不准带手机,有的家长从与孩子方便联系与沟通的角度,赞同学生带手机回校;代表教师方的学生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支持学校不准带手机回校。在这模拟听证会上,我们深刻感悟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民主决策的方式”这一知识就在学生所了解的信息、常识、专业知识等的交流中得到了学习与运用。这样的交流,既把我们的知识学“活了”,而且,这也涉及到了学生与家长沟通的情感问题,攀比问题,处理问题的方式问题、全面看问题等,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要求的“完美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知识就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我们只有让这“源头”活起来了,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高中政治知识学习困难与没趣的问题,才能培养学生思考、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等的能力,才是从实际上贯彻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拽住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

参考文献

[1]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上一篇:土耳其教育:以家庭为基础的学前教育 下一篇:谈运用电子白板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