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增值表的编制与运用

时间:2022-09-02 02:32:53

浅析增值表的编制与运用

摘 要 增值表是反映企业增值额的形成和分配情况的新型会计报表。虽然其尚未在我国得到使用和推广,但是作为会计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对增值表的研究和探索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增值表的编制方法,并简述了增值表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 增值表 编制方法 分析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增值表的起源

增值表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的运用。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编制并公开披露增值表在德国、法国、日本及英联邦国家逐渐盛行。1975年8月,英国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ASSC)《公司报告》,建议企业编制增值表(value-addedstatement)并将其连同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一起定期对外披露。

二、增值表的内容和编制方法

增值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内企业经济活动所创造的价值增值部分的构成及分配情况的新型的会计报表,表的上半部分反映增值额的形成,下半部分反映增值额的分配,其遵循编制的基本原理为“增值额=分配额”。

(一)增值额的形成。

增值额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部分,即从销售额中扣除当期外购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后余下的价值量。在计算增值额的过程中对折旧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两个增值额的概念。一种是毛增值额,其包含当期的折旧额,具体表示为:毛增值额=销售收入-外购货物和服务支出。另一种是净增值额,其不包含当期这就额,具体表示为:净增值额=销售收入-外购货物和服务支出-折旧额。

尽管在英国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ASSC)《公司报告》中建议企业使用毛增值,但是目前会计界普遍认为使用净增值额最恰当。主要因为:

1、折旧与外购货物和服务性质相同,都是企业经济活动中耗用的物质资料,并不是企业新创造的价值,因而不属于增值额部分。

2、折旧是企业初始投入固定资产在各会计年度内的分配,根据配比性和一致性原则企业当期销售收入应对折旧进行补偿,否则将影响企业资本的保全。

3、折旧没有对应的合适的分配对象,如果使用毛增值额则会导致折旧额分配的混乱,误解信息使用者。

(二)增值额的分配。

目前会计界对增值额的分配普遍认同如下观点:在企业经济活动中,职工提供劳动和技能,从增值额中获得薪酬(工资、福利、保险等);资金供给者(股东和债权人)提供资金,从增值额中获得投资报酬(股票和利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基础设施等外部环境,从增值额中获得税收收入;余下部分作为留存收益为企业生产活动提供保障。

并且会计界的研究多集中在增值额的形成、增值表与宏观经济的联系等方面,对增值额的分配重视较少,而笔者认为上述增值额的分配方式存在如下缺陷:

1、笔者认为增值表不仅仅是对现有报表的补充,编制增值表更主要是用来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对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承担的责任。然而,从增值额分配方法来看,现有的增值表仅反映了股东、债权人、政府、职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情况,对于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情况并没有反映。笔者认为可以在原有分配项目中增加一下内容:消费者提品市场和反馈信息,从增值额中获得消费者报酬(返利、优惠、补贴等);供应商提供生产和销售来源,从增值额中获得供应商报酬(折扣、返利、优惠等);社区提供企业生产的周边环境,从增值额中获得社区回报(社区建设基金、社区活动基金、社会捐赠等);环境提供资源和生产条件,从增值额中获得环境补偿(环境补偿基金、自然资源补偿基金等)

2、现有增值表仅将增值额简单地分配给各个利益主体,并没有仔细考虑增值额的分配过程和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因增值额与企业利润具有相似的性质,则依据企业利润的分配顺序,增值额应该遵循支付职工薪酬、支付债权人利息、支付政府税收、有余额时支付股东股利的顺序。虽然可以通过增值表中各分配额的排列顺序反映分配顺序,但是较利润表相比其不能充分反映出增值额分配过程中的动态计算步骤。其次,现有增值表只反映出一种利益分配完成后的结果,各分配项目单独存在,无法显示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例如,企业对债权人的补偿程度会影响企业当期的股利政策,进而影响企业当期分配的股利;企业当期分配的工资和利息会影响到所得税的计税基础,进而影响企业当期分配的政府税收收入。

3、现有增值表仅给出了分配项目,但并未对各项目的分配比例作出说明。合理的增值表需要合理的分配比例。职工薪酬分配比例影响到员工的积极性以及企业的生产能力。根据拉克尔法则,工资应占全部增值额的39.395%,若分配比例高于该值,企业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若低于该值,则应增加员工工资,使企业实现最佳的经营效率;税收比例影响到企业税收负担和国家收入;利息和股利比例影响到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企业股票的价格等。由于目前我国对增值表的研究尚未成熟,合理的分配比例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不断摸索。

三、增值表的分析指标体系

借鉴现有财务报告的分析指标体系来构建增值表分析指标体系是利用企业增值表的有效途径。具体指标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资本增值率,也称社会贡献率,用来反映企业当期取得的增值额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资本增值率=净增值额/平均占用资本。

2、销售增值率,用来反映企业对外购材料的利用程度也即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表达式为:销售增值率=净增值额/销售收入。

3、劳动分配率,用来企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劳动分配率越大说明企业机械化程度越低,反之则越高。表达式为:劳动分配率=职工薪酬/净增值额。类比劳动分配率,还可以设置债权人分配率(当期利息/净增值额)、政府分配率(政府税收收入/净增值额)、股东分配率(当期股利/净增值额)、企业留存率(企业留存增值额/净增值额)。

4、还可以构建要素投入与增值额的比率用来反映投入要素的边际贡献,满足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如净增值额/职工薪酬、净增值额/职工人数、净增值额/总工作量、净增值额/折旧总额等。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10级会计学本科生)

参考文献:

[1]时薛原.对我国企业编制“增值表”相关问题的探析.会计之友,2007.

[2]张林.孙振富.改进增值表的探讨.商业经济,2009.

[3]袁盛奇.增值表之我见.财务与会计,1997.

上一篇:浅谈播种机常见故障及正确使用方法 下一篇:联合收割机正确的操作与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