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话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时间:2022-09-02 01:02:27

论普通话教学中的人文因素

新的世纪,我国推普工作进一步大力展开,普通话课成为许多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的一门新兴课程。为了适应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们认为普通话课不仅应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而且要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文化素养。普通话课不仅仅是一门技能训练课,还应承载文化信息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普通话教学中口语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任何一门课程,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普通话课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认为它的教学目标有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和更高目标。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它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促使学生准确发音;另一方面是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听辨语音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即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流畅而得体的口语表达和交际。此为其更高层次的目标。口语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对于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重读写、轻听说,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在公众场合或者不敢表达或者不善表达,此与信息爆炸和崇尚个性表达的新时代格格不入。所以普通话课不仅要通过字、词、句、文章等书面材料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还要大力加强学生使用尽可能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好的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训练。我们认为对口语训练的重视其实体现了普通话教师对学生真挚的关心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如何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

1 课堂上选择话题或模拟情境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例如每次上课时可以留出一部分时间,让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话题表述或情境模拟,教师和其余的学生指出他们的语音问题和其他方面的问题。全班同学轮流循环进行这种口语训练。

课堂上口语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实现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可以实现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不仅要进行字、词、句、文章等的训练,而且在学生的口语训练中也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同时。教师指出他的语音错误。让他反复训练直至纠正。由此,普通话课两个层次的目标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2 课后学生普通话意识的加强。口语能力的训练仅仅依赖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进行练习,其实际效果是微乎其微的。这种训练应该延伸和渗透到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认为普通话的语言环境有两种:课堂环境和自然环境。许多学生上普通话课时学普通话,说尽量标准的普通话,除此之外便处于一种语言自由使用的状态,或者说方言,或者使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普通话在课堂环境中可以保证,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却无法把握。这种现象说明我们应大力加强学生课后使用普通话的意识,在现实生活环境中,不仅应尽量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口语交际,而且应使学生关注自己的语音问题,使学生运用尽量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日常口语的表达和交际。

二、普通话教学中的文化和情境

语言中充满着文化负荷。新时代人才应更具文化素养,我们认为普通话在实现更高目标的同时。可以实现文化的植入。

1 在更高层面上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的训练,训练的主题可以多种多样,其中以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专业为佳。

(1)关于口语能力训练的主题可以是学生关心的话题:学生生活、家庭、朋友、爱情、职业、服饰、饮食、金钱、文娱活动、爱国主义、社会热点、环境污染、报纸、广告、死亡,等等。教师在口语训练过程中。可以对话题作一个引导和总结,弘扬正确和积极的文化。(2)关于口语能力的训练主题可以是有关学生的专业或个人爱好等方面。语言学认为,一种语言包括许多功能变体。对于母语而言。一个人懂得的语言基本要素,称为共核。一般而言,他还需要懂得一门与自己专业、职业或工作有关的变体,如化学家要懂得化学的语言;会计师要懂得会计的语言。此外。每个人也许还会有一些业余爱好,如集邮、看球、听音乐、练气功、游泳等,因此还需要懂得一些与此有关的语言变体。这些也不过是语言功能变体的一部分。教师在口语训练中,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及个人爱好来做一些话题探讨,介绍一些专门领域的文化信息。

无论是哪方面话题的训练,对教师的要求都很高。既要求教师能博古通今,知识全面丰富,又要求教师能知晓一些专业信息。所以普通话教师任重而道远,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对于话题的阐述和探讨,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来进行。例如针对一个毕业班的学生,求职技巧或职业选择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话题,教师可以扮演一个招聘者的角色,让学生以求职者的身份来做一个自我介绍或职业规划等。

2 课堂上的文化共享。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分享的过程。教师可以把自己喜欢的经典诗词、精美文章等介绍给学生,学生可以进行阅读、朗读或朗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朗读或朗诵的情况进行读音上的纠正及技巧上的指导,还可以进行文化上、思想上的阐释和引导。这样既实现了文化的植入,又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3 多媒体有助于普通话教学的文化渗透。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我们大脑的记忆活动中,形象信息的记忆要比语言文字信息的记忆牢固得多,因为人们的认知过程一般是从直观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普通话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普通话教学运用多媒体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多变。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增强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这门课程的文化渗透。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制作精美的PPT,可以放映或播放各种各样的与每次课程相关的影像和声音材料,以强势的、积极健康的、科学的文化信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三、普通话教学中的启示和激励

学习者是教学的内因,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者本身。我们认为在普通话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现实是,大部分学生对普通话课并不重视,或者认为学了没用,或者认为自己基础差,短期内无法提高。这样,我们更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启示和激励。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才会认真地学习,在课后也才会关注自己的语音问题,这样,普通话教学才会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

保加利亚心理学研究所所长洛扎诺夫认为:学生学习不能加快的原因,主要是传统观念的束缚,即我们经常会受到一些负面启示的影响;缺乏精神上的松弛:不能充分发挥各种潜力。作为普通话教师,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给予学生积极的启示。对于认为学习普通话无用的学生,教师要列举各种实例说明学习普通话的重要性,给学生以积极的启示。

2 激励学生树立信心。要想使学生有信心。教师必须表现出对学生的信心。由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不打击,多鼓励,教师还要坚信自己的学生都是优秀的。

3 营造轻松的环境。这包括教师的平易近人、和颜悦色;教师上课生动、引入人胜,既晓之以理,亦动之以情;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录音机、多媒体的使用,语言游戏和语言故事等。洛扎诺夫认为有两种“专心”:一种是教师经常期望于学生的那种紧张的专心,学生生怕他会丢掉什么东西。产生焦虑;另一种是松弛的、无忧虑的专心,它不易产生疲劳。我们在课堂上应营造和谐轻松的环境,使学生精神松弛,让学生认为上课是一种享受。没有思想负担,而且学习起来毫不费劲。并且,学习是一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结合的活动,教师应注意教学手段的丰富多彩、灵活多变,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各种潜力。例如在舒缓的钢琴曲中让学生进行词语练习,学习效果也许更为理想。

4 反复启示和激励。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学习懈怠和疲倦的现象,要重新给予学生新的启示和激励,并适当地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

普通话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我们认为普通话教师应认认真真地把它作为一门科学去对待。去探究它的规律,尊重它的规律,并且不断创新,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商业服务学院)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电教媒体的应用 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