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华尔街

时间:2022-09-02 12:09:44

美国次贷危机又掀起一波狂澜,对美国自身及整个国际社会的冲击达到了一个新高潮,美国、世界、中国都怎么了?一切为何如此不确定?

华尔街是掠夺式经营模式

监管部门也许同流合污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全球调研主管、《国际金融》副主编:袁跃东对美国次贷危机这个事,有几个基本的判断。

第一,罪魁祸首是低利率政策。1985年“广场协议”签署后,日本经济受日元升值影响导致经济萧条,因此日本就以低利率刺激经济,最后造成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美国也一样,2001年后格林斯潘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了泡沫,而且更厉害,造成全世界的泡沫。

第二,是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失控。不知道美国政府是有意还是无意。按道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是全世界最强的监管部门,但它居然会对金融衍生工具失去控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是“同流合污”还是“放任不管”?

第三,就是有评级机构在里头兴风作浪,这就反映出一种体制问题。华尔街的模式,跟美国传统企业的模式也不一样。美国的商业银行和英国的商业银行中经营比较好的,其CEO年薪也没有像华尔街的CEO那样有几千万美元这么高。世界上一般商业银行的CEO,年薪也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美元。华尔街的经营模式是一种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就是想方设法把股价给弄上去,只要把股价弄上去,他们就可以将拿到的期权变现,而且他们的技巧、各个方面包装更好一点儿,用的又是衍生工具,可以明目张胆地获取高额回报。

至于衍生工具这个东西,应该说到现在为止,美国的监管部门也不很明白。投行的那些人用了很多高等数学,中国人、印度人都在做模型,然后就靠模型来定价、预测结果。监管部门对衍生品失去有效监管,最终在最简单的一个问题上出的问题,就是次贷。

次贷其实很简单,就是针对那些买不起房子的人,采取各种手段让他来买。但这样做的前提是房价一定要涨,如果房价不涨的话,整个链条就无法击鼓传花式地继续下去了。然后呢,投行再把这个贷款买过来,包装一下,打扮一下,做成一个很漂亮的“比萨饼”,评级机构再给评三个A,就卖给了全世界。于是,美国人把自己国内的风险,通过这种“ 高科技”的衍生品卖到全世界。

次贷危机刚爆发的时候,最开始是去年德国的两家银行、一些小银行、还有英国的北岩银行出事,然后汇丰出事。日本也受到损失。所以一开始是周边出事,之后才回到美国来。

今年3月贝尔斯登出问题的时候,美国政府心里还比较有底,还不让外国人买。“两房”(房利美和房地美)一出事,美国政府就不得不介入。“两房”要是垮了,整个就全完了。至于摩根跟高盛,他们的流动资金还比较多,资产没有问题,主要是信心的问题。高盛和摩根申请变成存款性的金融机构原因也很简单,如果你是存款性的金融机构,政府就可以救你,就可以用那个联储的钱救你。

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现在都已面目全非了。跟商业银行相比,投行是不能吸收存款的。有一个比喻,说投行是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商业银行是大象。大象个头比狮子大,但大象攻击性没有那么强,他就不断吃(吸收存款)、不断拉(放贷),就是这样;狮子呢,要么他就猛吃一顿,要么就是长时间不吃。所以,狮子要有很强的攻击性,它的眼睛一定要好,这就是为什么投行的研究部门强于商业银行的道理。他们的研究部门就是看哪儿有好业务,这跟咱们国内的研究机构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前几年美国投行如日中天的时候,比如要开拓日本,他到当地首先要做的是招人,是招研究员、分析员,而且高薪招,然后才招营销人员。先要判断分析当地哪里有肉,哪地方有利可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人到日本后,首先就把日本金融机构那些研究员挖走了。日资金融机构的研究员,年收入1000万日元正常,日本中级公务员也就是这个水平。但是美国人一来,5000万日元算起价,高的有一个亿。你要说外资机构不保险,怕干两年后把你开了,那好,他就跟你签三年五年合同,三年3亿日元,五年5亿日元,即使几年后离开了美资机构,他拿到的钱也比原来在日企那儿干一辈子都多。所以一下子就把日本金融机构的研究人才都挖走了。

未来华尔街的模式,真是会有大的变化。这次虽然两家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变成商业银行,但并不是简单地像以前的那个“混业”,不是像咱们国内说的“混业”那个概念。它有一个被动抢救的意思,是一种消极的做法。以前说的“从分业到混业”,是一种扩张性的。

从目前来看,美国不会破产,因为现在全世界最安全、流动性最好的金融资产还是美国国债。中国、日本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买什么呀?没有什么好东西可买。只要美元霸权地位没有消失,这是没有办法的。

为什么几乎各类金融机构都卷入危机漩涡中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博士:张明

次贷危机是怎样从一个子市场的信用违约演变成一场(包括困扰投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几乎所有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首先来看房价。美国房价从2006年中期到现在下跌了20%,现在大部分市场人士预测它还有10%的下降空间。次贷是美国的银行或者贷款供应商出于牟利动机,给本来没有还款能力的群体提供的住房抵押贷款。随着联邦基金利率开始上升,这些浮动利率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压力必然增加。另一方面,当房价下降后,把这些房产重新向银行作抵押、借一笔新钱来还旧贷款的可能性就降低了。所以说,首先是次贷的违约率上升,然后因为这些银行又把次贷打包成金融产品卖给了全球的投资者,导致次贷本身违约率上升必然会造成次贷金融产品的市场价值下跌,从而导致购买了这些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出现不良资产与账面亏损。

为什么问题出得最大的是投资银行?第一,它没有长期稳定的融资来源,它不能像商业银行一样可以吸收存款,它只能靠定期到票据市场上去发短期票据来融资;但短期票据市场对金融市场行情非常敏感,一旦金融市场有波动,短期票据市场的融资成本就会上升。第二,投资银行的财务杠杆倍数要远高于商业银行。如果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8%,简单计算则商业银行的财务杠杆倍数仅为12.5倍,但投行普遍的财务杠杆倍数在25倍左右。因此,一旦它们自身的账面资产出了问题,资本金遭受亏损而又不能募集到新的资本金的话,它就必须降低自己的杠杆倍数,即投行不得不启动了一个去杠杆化的过程。比如它之前有100元资产,其中90元是风险资产,10元是现金,杠杆倍数为9倍。但危机爆发后,投资银行的杠杆倍数可能由9变成5,这就意味着它不得不抛售很大一部分风险资产。这部分资产可能是次贷,也可能是其他金融产品。当所有投行都开始抛售资产的时候,整个股市与债市都要下滑。这是第一步。由于大家都在抛售,投行账面资产的市场价值将会进一步降低,从而亏损进一步放大。

随着房价进一步下滑,以前有还款能力的人也会停止还款。例如借款者还欠银行80万,但目前这座房产只值70万了,对于很多借款者来说,最理性的行为就是停止还款,把钥匙交给银行。因此,房价的不断下跌就使得信贷风险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扩展到优质抵押贷款市场。更多的商业银行与贷款供应商出现亏损,同时对优质抵押贷款提供担保的“两房”也开始出现亏损。

随着“两房”危机的深入,其股票价格下跌了80%到90%,很多持有“两房”债券和股票的金融机构就开始出问题,其中包括很多中小州立银行,他们是“两房”的优先股和债券的主要买方。因此一旦“两房”出问题后,下一步可能就有很多州立银行开始出问题了。

最后,保险公司又为什么会出问题呢?因为保险公司,例如AIG,销售了很多信贷违约互换(CDS)。就是保险公司向投资者卖了很多保险,保证五大投行、“两房”等不会违约。问题是现在“两房”和五大投行都违约了,所以保险公司就必须要向保险的购买者赔付。所以AIG也出了问题。

金融风暴对美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华尔街金融版图会发生变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江涌

这场金融风暴对美国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且还在持续,没有完,恐怕还在隧道最黑暗的地方,看不到解决问题的亮光。为什么?因为房价还在跌。房价跌的时候,基于这个房产的衍生产品就都要出问题,都要调整。

现在看来,目前美国经济还没到最坏的时候。据《华尔街日报》8月对美国51个经济学家的调查,美国消费者的信心已受到了重挫,消费真正下滑可能到第三季度才会发生,这是17年来的首次下滑。消费在美国经济中占2/3以上的比重,如果消费出现下滑,那就直接影响到经济。

投资者的信心也在下降。金融市场繁荣的时候,它的正“财富效应”显现出来,大家都去花钱;金融市场走低的时候,它的负“财富效应”也显示出来了。这对未来美国经济可能影响非常大。

在政治方面,影响非常明显。今年是大选年,共和党非常想避免次贷危机成为大选的话题。共和党执政以来,特别是布什的后几年,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乏善可陈,不断地给在野党提供靶子。这次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提交给国会的时候,麦凯恩极力反对这个法案,极力要跟布什政府切割,他要站到代表自由经济的共和党的保守阵营里去。而奥巴马说只要修改一下,把买房人的利益考虑进去,是可以接受的。所以,美国政治上围绕次贷危机的角力越来越明显。

第三个影响就是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东亚还没有感觉到美国人对这场危机的恐惧。格林斯潘的话可能表达了一部分,说危机是“百年一遇”的,索罗斯则说是他有生以来从未见到的。次贷危机对美国社会产生的压力,消费者、投资者的这种恐惧心理,我们可能难以理解。这种状态对美国产生的冲击力,就是一种分裂。这个从国会里面就可以看出来,是穷人跟富人的分裂,华尔街跟纳税人的分裂。上世纪80年生储贷危机的时候,老布什救市了,当时政府成立一个清算信托公司,兜下了5200亿美元的呆坏账。这些呆坏账到90年代中期才解决,后只收回来2700亿。

第四就是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对美国人原来的借贷消费、寅吃卯粮的消费观冲击非常大。危机刚发生的时候,美国在做检讨、反思。有意味的是这个危机的产生,跟东亚有很大的关系,就是东亚有多余的储蓄。东亚不愿意花钱,国民愿意将钱储蓄起来,于是美国就从东亚借钱,借了钱以后就是消费,把资产价格拉上去,然后造成了这样一个危机。这是一个带有价值观偏见的判断。现在《华尔街日报》等西方媒体都有刚才所说的那种观点的文章,虽然声音不是很大,但反映出价值观上的问题。

第五是对美国信誉的影响。原来美国媒体说“中国制造”都是假冒伪劣,“美国制造”都是高精尖,但次贷危机发生后,大家就都知道美国这种“高级”的金融产品靠不住。高盛这些都是金字招牌,只要他能生产出来产品,就觉得都是好东西,就有人买。但现在却发现,买回来的东西也是一些次的东西、烂的东西,是烫手山芋。所以,我觉得这对美国的信誉、形象都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美国在这次次贷危机冲击下,不仅硬实力有很大损伤,软实力也有重大挫败。原来的那种高高在上、一呼百应,领导全球、驾驭全球金融市场的能力,肯定会受到很大的损伤,这是必然的。

如此一来,未来金融版图的变迁还是会比较大的。这一次次贷危机中,日本人出手是很精准的,杀进了华尔街。因此,未来的华尔街可能不仅有新教资本主义成分,还会有儒教成分。

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目前还是个问号。但不管怎么样,日本人有这个意识。这个意识建立在三个基础上。一是它有这方面的战略。日本人多年来一直想挤进华尔街,有进入美国第一流投行的野心(也可叫战略),现在他们认为机会终于来了。第二是资金,经过这么几年,日本金融机构的体力有所恢复了,有钱了。第三点,也是更重要的,是日本的银行、金融机构,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和人才。虽然他们在欧美布点做业务已经近100年了,但就是一直进入不了核心业务,而这一次,日本认为是个机会,所以三菱买了摩根斯坦利20%股份,野村想把雷曼的亚洲和澳洲的业务买下来,其实很便宜,才五个多亿美元,中国哪家银行都能出得起。

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出手?我认为一方面是不懂,再一个就是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就判断不出这个是好还是不好。日本在经验和人才上都有了,但是它能不能消化掉,这是个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有人建议中国金融机构可以“抄底华尔街”,但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还不足,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是用来买一些实物比较好(如矿山、油田等),比去华尔街要可靠。

说到金融版图,还有中东的财富基金,虽然在文化、价值观念、管理、人才等方面都有问题,跟西方的磨合也是很困难的,但不能忽视。

(摘自《世界知识》2008年第20期,标题有改动)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

在美国金融史上,最早金融机构是可以混业经营的,即一家金融机构可以同时开展证券、银行、保险等业务。这种混业经营容易产生内部操作的问题。例如,一家金融机构在购买A公司的股票后,可以通过向A公司提供贷款来提升A公司的股价。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被认为是导致1929年之前股市畸形繁荣的重要原因。因此,1929~1933年大萧条后,美国政府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推出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该法案要求投资银行(即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必须拆分开来、独立经营。著名的摩根银行就被因此被拆分为JP摩根(商业银行)和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然而,随着二战以来几十年时间内金融创新的发展,证券、银行与保险之间的业务界限越来越模糊,很多机构也利用三个行业之间的监管漏洞来牟利。因此,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金融机构可以混业经营。当时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花旗银行在合并了旅行者集团后成为美国最大的全能型银行。次贷危机爆发后,华尔街五大投行或者倒闭、或者被兼并、或者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这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趋势。(张明)

上一篇:国际食品安全监管借鉴 下一篇:谢晋: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