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论析

时间:2022-09-02 11:57:20

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论析

摘要:缓解甚至消除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主动作为。为促进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教师需要深化认识,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积极应对。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对策

一、赣州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对象选定与实施

1.概念界定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指教师在经受持久压力体验时情感、态度和行为的某种情绪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效能低下,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2.研究对象的选定

目前,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缓解策略,而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比较研究开展不多,关注度不够,特别是对一些刚刚转制的高职院校。为了分析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探讨有效解决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差异性的策略,笔者拟选定赣州市高职院校的62名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其基本情况如下,男教师17人,占总人数的27.42%;女教师45人,占总人数的7258%。高级职称教师12人,占总人数的19.35%;中级职称教师29人,占总人数的4677%;初级职称教师18人,占总人数的29.03%,刚参加工作的3人,占总人数的484%。年龄小于30岁的26人,占总人数的4194%,年龄在30~45岁之间的25人,占总人数的40.32%,年龄大于45岁的11人,占总人数的17.74%。

3.问卷设计及实施调查

在选定研究对象后,结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编制了“赣州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共计45题,第一部分调查了解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种因素,第二部分根据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笔者对该问题的现有了解,辅以诱发职业倦怠的30个原因,以集中反映和体现职业倦怠的三个状态维度。在对所选定的62名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向其他相关人员发放了100份问卷。

问卷第一部分主要调查了解可能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各种因素。

一是个人因素。包括性别、教龄、学位、职称、获奖情况和婚姻家庭状况。

二是外在因素。包括学校性质、生源班级、教学设施、科研任务、绩效奖励、继续教育等。

三是工作方面的情况。包括工作量、工作压力、工作时间和工作位置。

问卷第二部分以集中反映和体现职业倦怠三个状态维度为核心,其问题分布情况如下:反映工作情感枯竭的问题10个,反映去人性化的问题10个,反映成就感的问题10个。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62份,收回123份,去除5份无效问卷,剩余118份为有效问卷,使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4.问卷分析结果

根据SPSS 130软件的处理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基本结论:一是赣州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较为明显,具有普遍性;二是该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情感枯竭情况比较严重;三是教师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去人性化倾向,程度略强于低成就感和情感枯竭;四是教师群体低成就感倾向日益严重。

二、赣州市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高职院校大部分由中专转制过来,英语作为一门文化选修课,处于学科边缘,教师科研压力小,科研基础薄弱。但转为高校后,英语课的性质和要求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呈现出与其他教师不同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教师和学科的地位没有得到学校的重视,这一点在高职院校尤为明显。该类高职院校原本是由中专升格过来,之前英语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科位置及教师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研活动流于形式,英语教师地位非常尴尬。

第二,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氛围差异较大。总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相对而言,他们的能力要比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要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缺乏学习兴趣,他们把更多的时间和兴趣放在了专业课程上,英语教学质量没有保证。同时有关英语语言的媒体和信息几乎没有,因此学生感觉不到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和乐趣,久而久之产生了厌学情绪。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却只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英语教师总体上缺乏成就感。

第三,英语教材内容模式化、脱节化严重,偏重于知识的掌握,缺乏专业性。尽管目前高职院校都选用了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然而真正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教材非常少。很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与本科院校的英语教材相同,这就使教师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授课内容适合学生的能力,同时满足其专业需求。久而久之,英语教师必然会感到厌烦。

第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合理、有效。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导致英语教师缺乏工作积极性,人才外流现象严重,英语教学质量低下。

第五,教师自身因素影响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的部分英语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没有形成教学梯队;大多数英语教师只懂英语,缺乏对其他专业知识的了解,无法较好地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容易导致失落感的产生;高校英语教师经济压力大,课务负担重,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少,沉重的科研压力也会使教对工作产生消极情绪。

第六,高职院校教师得到的社会认可度远远不如本科院校。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同感不高,人们一直以来对高职教育不了解,甚至产生了各种偏见,对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认可。这样就会使高职教师慢慢地对自己的工作失去兴趣,产生倦怠。

三、缓解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也严重影响着英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对英语教育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缓解甚至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是教师的使命与担当,也是政府、社会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有鉴于此,高度关注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倦怠,并在分析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是当前推进高职院校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工作。

上一篇:大山里的致富带头人 下一篇:浅析大专网络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