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02 10:41:10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 要:课题组对采取问卷方式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双师型”教师的授课质量和课外就业帮助、参加企业顶岗实训、参加协会活动、召开就业知识讲座等均能促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内外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实训机会,以及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措施,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李庆文(1966-),男,广西北流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基于学生就业能力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研究”,主持人:李庆文;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学生就业质量视角下的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机制研究”(编号: GSKC201111),主持人:李庆文。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8-0020-0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快速增加,加上历年来没有及时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广为关注的话题。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人数也是逐年攀升,由于高职毕业生的学历层次、知识结构等原因,其就业情况更是严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可见,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破解这一就业难题,政府、社会和学界都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努力,大家普遍认为,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必须大力改革现有的与本科院校类似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并提出了“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纷纷转向以“能力本位”为核心。这种教学模式客观上要求加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授课方式,除了保持一定的理论知识教育外,更要让学生走向企业,感受实际工作环境,锻炼其合理有效地运用书本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实现就业目标铺平道路。

一、理论假设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不少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Howard认为,就业能力是指雇员具有在劳动力市场上希望找到的、雇主所需要并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Harvey认为,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在将来工作岗位中能进行有效工作的行为特征。在国内,董雅宏(2006)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工作所需具备的能力,可以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各项任务。郑晓明(2002)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陈劲(2010)通过深入的调查分析,指出高职学生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突出的专业操作技能等来自觉地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企业普遍认为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不仅仅要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与企业都要有清楚的认识,真正把自己塑造成符合企业所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这说明高职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能力普遍不足,因此,必须重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张之东等,2010)。从郑晓明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两个维度:一是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二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的教学就必须突出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目前,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有两种:一是加强实训课程的教学;二是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需要大量的既懂理论知识又懂专业实操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指导。与擅长传授系统化理论知识而缺乏实际岗位工作技能的普通老师相比,“双师型”教师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具体而言,“双师型”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双师型”教师更懂得从“适度够用”和注重实效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由于“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强的实战技能,非常清楚地知道掌握什么样的理论知识更能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双师型”教师能从适应现实工作需要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同时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能为学生选取更接近实际工作情景的学习任务或项目进行练习,从而使学生掌握能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专业知识,并能熟练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能有效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能使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大大增强。此外,这种注重实用的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实际工作对知识要求的了解,往往觉得理论只是虚幻的文字游戏而对枯燥空洞的理论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而贴近工作实际的授课则能很好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之处,从而使“双师型”教师表现出了更高的授课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体现在课外的就业帮助上,“双师型”教师能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指导。由于“双师型”教师对企业的招聘制度、人才录用等各项情况都非常清楚,因此,他们可以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和更具实用性的求职和职业生涯指导,从而帮助学生较快地适应社会。相对于大部分“三门”教师(从家门—学校门—教师门)而言,“双师型”教师对企业相关的人力资源制度等更为熟悉,对于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可能遇到的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从而能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求职指导,使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从而在就业竞争上更有信心和实力。

除了大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综合措施,人们普遍认为比较有效的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一是采取“校企合作”等模式,通过学生顶岗实训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二是进行与就业相关的各种讲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求职等方面的指导;三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协会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当然,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还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通过实际调研以及向专家学者、专业老师等进行咨询,并结合相关的文献分析,本文认为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居住地、家庭离学校的距离、父母受教育情况、性别、兄弟姐妹数量可能也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产生较大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假设:

假设1:“双师型”教师的授课质量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2:“双师型”教师的课外就业帮助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3:顶岗实训经历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影响。

假设4:就业知识讲座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影响。

假设5:参加协会情况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影响。

假设6:家庭经济情况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影响。

假设7:家庭居住地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影响。

假设8:家庭离学校的距离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影响。

假设9:性别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设10: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影响。

假设11:兄弟姐妹数量对学生就业能力存在显著的影响。

二、变量设置与数据收集

(一)变量设置

依据上述的假设,本研究所涉及的变量包括授课质量、课外就业指导、就业能力、顶岗实训经历、就业知识讲座、参加学校协会情况、家庭经济情况、家庭居住地、家庭离学校的距离、父母受教育程度、性别、兄弟姐妹数量等。由于这些变量大多不能直接进行量化测定,因此,本文采取量表形式进行了变量设置,并对数据进行6级Likert量表打分法处理。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取对广西高职院校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出广西6所高职院校为问卷调查对象,然后采取校园拦截的方式对这6所高职院校的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当场发放问题并进行适当指导,由被访者当场填写后收回,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问卷587份,回收率为97.8%。剔除掉空白过多或存在明显固定反应倾向的17份不合格问卷后,剩下有效问卷共570份,问卷有效率为95%。研究样本概况见表1。

表1 样本概况

三、模型建立和结果分析

(一)模型建立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与假设,笔者建立了下面的分析模型。在下式中,ao是截距项,ai(i=1-11)代表各个自变量的系数,ε是随机误差项。

Y=ao+■aiXi+ε

Y代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Xi代表授课质量、课外就业指导、顶岗实训经历等各个变量。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计量软件Eviews6.0给出的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到,除了家庭居住地、家庭离学校的距离和性别这三个变量外,其他变量均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R2达到0.436721,模型的F统计量为3.048387,在0.01显著性水平上统计显著,说明回归效果较好。从回归数据来看,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果:

1.假设1-6和假设10-11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无法被拒绝,表明相关假设得到了实证的支持,说明这些因素确实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

2.假设7-9没有得到实证的支持,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不显著,表明学生性别、家庭居住地等因素并没有对学生就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

3.假设1和假设2在0.01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表明“双师型”教师的授课质量和课外就业指导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从系数来看,“双师型”教师课外就业指导的影响更大,其系数达到0.216242,几乎高出授课质量影响系数(0.113238)一倍。此外,“双师型”教师的授课质量和课外就业指导变量的系数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三(父母受教育程度系数为0.133221,排第二),说明“双师型”教师的教学与课外帮助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4.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学生兄弟姐妹的数量对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存在显著的影响。学生的家庭情况决定着学生家庭社会资本的状况,而家庭社会资本对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就业帮助等均有重要影响。

5.学生的顶岗实训经历、参加就业知识讲座和参加学校协会情况均对其就业能力产生显著的影响,其系数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统计显著。

四、结论与建议

综合以上的实证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到主要的结论与建议如下:

1.到企业的顶岗实训经历对学生就业能力有

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加强校内外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顶岗实训机会。通过到企业实训,让学生加强对实际工作岗位的认识,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等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2.“双师型”教师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双师型”教师除了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工作情况的课堂教学。此外,“双师型”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应的社会资源优势,加上对企业招人、用人流程比较熟悉,对学生的就业能给予实操性强的有效指导。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与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考核、激励、约束、聘用、退出等机制,以更大程度地发挥“双师型”教师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

3.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高职学院应大力支持各种学生协会的发展与建设,引导和支持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参加协会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一是在管理上加强指导和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积极健康的协会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锻炼学生的策划、组织、协作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给予一定的经费帮助,为学生有效开展各项协会活动提供资金保障;三是在活动场所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保障,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基础。

4.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高职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就业恐惧、社会对立等不良情绪,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为了缓解和消除学生的种种不良情绪,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学院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邀请专家、学者、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企业优秀员工、往届毕业生等到学校进行就业讲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转变就业观念,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就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5.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当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同时起到带动更多的同学就业的作用。高职学院应当通过加强创业教育、兴办创业孵化园、设立创业支持基金等形式,大力支持学生的创业,鼓励学生个人或合作创业,带动更多的同学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Lindsay N. J. Toward a cultural model of indigenous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Review,2005(05).

[2]Bettina Lankard Brown. Vocational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ERIC No.11,2000.

[3]董雅宏.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06(04).

[4]贾俐俐.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J]. 教育与职业,2009(12).

[5]张之东等.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调查与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0(07).

[6]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03).

[7]李庆文.高职连锁经营专业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0(06).

[8]陈劲.高职“双师素质”教师激励对策探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06).

上一篇:论知识产权文化的构建与区域发展 下一篇:质量生态学视角的高职教育质量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