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02 08:47:06

论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阐述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很好的影响力,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崇尚道德的价值观、讲求整体的思维方式、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贯穿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巨大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烈的公民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 精华 渗透 家庭教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星光闪耀、熠熠生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崇尚道德的价值观、讲求整体的思维方式、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教育是现代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千千万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注入家庭教育之中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力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孩子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底蕴

《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人们立足于天地间确立了标准。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凭借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而更强,豪迈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个人而言,自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进取的动力,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家庭教育中就应该让孩子懂得:有了自强不息,才能坦然应对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成功,做生活的强者。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赋予孩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孟子就提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然”,个人的生命存亡、事业成敗和国家的盛衰強弱与是否具备忧患意识休戚相关。正是儒家这种心系天下的忧患意识焕发出人们強烈的入世精神,催生出“士不可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起人们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志存高远、心系苍生、 以天下为己任这些理念从小抓起,贯穿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利于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把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之中,在为国家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

(三)崇德尚德的家风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儒家文化历来注重道德品格的追求,以期在人格的修养中实现自我完善。古语曰“德是为人之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行为规范的指引,不重视高尚人格品质的健全完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培养,极易出现各种问题。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能欠缺。

(四)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助于和谐理念的养成

基于对自然的敬畏意识,形成 “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观念,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和自然界的一体化而实现个体生命的永恒化。从小给孩子灌输这种理念,有助于他们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和睦相处,懂得完善自身、尊重自然、尊重他人。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1、重智轻德教育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等关键问题。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失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与追求,容易导致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是非观念淡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期望值过高教育,使孩子丧失了感受快乐、体验生活的机会,成长容易出现偏差。

因为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甚至把自身的“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体验生活和感受快乐的能力,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二)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1、溺爱型教育,易养成孩子自私骄横的性格,不利于人际交往。

中国的父母爱孩子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部分家长的爱却不够理性,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许多失误。只是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养育方式造成孩子习惯了接受,习惯了索取,习惯了只考虑自己的结果,形成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的性格,自私骄横、惟我独尊不利于将来的人际交往。

2、放任式教育,使孩子行为缺乏规范,易造成人格缺陷。

一些家长因为忙于事业或是自身条件限制而无暇、无奈顾及教育孩子,对子女的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流,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形成冷酷自大、目空一切、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

三、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在历史的荡涤、世世代代的传承中,显现了巨大的魅力和光彩,引入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自强不息、志存高远为孩子的人生指引前行方向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和集中表现,鞭策着人们为理想而不懈追求、执着奋斗。志存高远的精神从小养成,能够让孩子终身受益,有助于他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人,个人梦想融入到社会进步中,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共发展。

(二)修身养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社会伦理道德知识的积累和熏陶。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至关重要,可以说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施教者应该是家庭中的父母,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大部分时间又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为人父母者应做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作。

(三)长盛不衰的传统美德铸就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刚直不阿、廉洁奉公、热爱祖国、敬老慈幼、节俭不奢的传统美德,历经岁月的荡涤,根深蒂固,应用于家庭教育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理想、兴趣、诚实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培养。培养孩子活泼、开朗、进取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鼓励孩子朝着习惯良好、品行端正、目标远大、意志坚定的方向努力。

参考文献:

[1]关颖著《未成年人保护视域下的家庭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8期.

[2]朱永新著《我的教育理想》,漓江出版社,2009年版.

上一篇:浅谈如何当好小学班主任 下一篇:刍议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