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9-02 06:01:23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科学是一门操作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结合小学科学课的特点,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现,从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他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发展自身,改造世界。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 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首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观察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在科学课中,要进行探究活动,必须组织学生主动去观察、去发现,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意识和习惯,这样才能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形成良好循环。科学课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学生好动、好玩的天性占主导地位,学习活动中粗心、观察不仔细的学生占较大比例,如果对学生说:“请你仔细观察。”效果往往不大,也难持久。但是,他们对魔术、气功等倍感神秘,教师要能巧妙的利用,使学生领悟出观察的重要性,将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受益终身。例如在上课伊始,教师表演一个魔术(如:用黄白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黄纸在前,用笔一卷再打开,变成白纸在前,让学生猜一猜是怎么变的,有谁观察清楚了吗?)然后,教师抓住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失时机的与学生一起分析小魔术,让仔细观察的意识深入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然后鼓励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多观察身边的世界,多猜一猜,多想一想,多比一比,使观察能力与学生认知探究能力一起发展。

其次,精心设置好研究材料,诱发学生的提问兴趣。良好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感知。教师对研究材料的设置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效果。趣味性的材料能激发学生认识探究的兴趣,典型性的材料则是完成探究学习任务的根本保证 。例如,在进行《值得观察》的教学时,教师用一张不会渗水的纸画放在水里,提问学生:一张纸掉在水里了,能捞起来吗?你有什么问题,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个个伸长了脖子,困惑的眼神溢于言表。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厚薄、软硬、韧性、吸水性各不相同的、常见的纸,让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差异,通过讨论、研究知道共性;同时也为后继的《造纸》和研究《不同用途的纸》做准备。 有些实验材料有显著的实验效果:高锰酸钾和石灰粉的对比“溶解”,材料易找,又能从对比中认识理解溶解是极细微颗粒扩散的结果。又如热水瓶吞鸡蛋,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压力,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为什么。观察蜗牛的运动、蜗牛赛跑,则需提前对材料处理,告诉学生蜗牛饿了二三天,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明确观察目标,提高课堂观察效率,完成赛跑。

再者,创设良好的研究氛围,刺激学生的提问动机。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使学生活跃起来,让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在上课的起始阶段,教师应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对于使他们主动去发现和研究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进行《照相机和眼睛》一课的教学时,教师给每组一张相片,让学生观察一会儿,说说相片里面有些什么?然后启发学生:相片是怎样拍出来的?相片和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有什么异同?很快,学生就进入了照相机和眼睛的研究上来了。用谜语、游戏、故事、多媒体等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介绍给全体同学,让大家动手动脑,培养良好的交流合作意识。小组内学生发现的问题,鼓励组内学生共同帮助解决,解决不了的,在提交班级讨论:进行“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解决的问题多”等等形式,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和交流的精神。教师多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鼓励,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使学生始终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对研究为什么的兴趣。

2 教学实验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学生们都有好奇心,都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都爱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也往往对学生打开了科学大门的钥匙。所以,要引导学生亲自感知,放手引导学生自己去做,让他们亲自去体验科学、感受科学和领悟科学。

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我们身边的一些科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探访生物王国》这一单元时,我一改常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菜园、来到公园、来到小树林……让学生去观察,使学生发现科学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空间。在教学《小白兔》这一课时,我鼓励学生饲养小白兔,天天去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这样使学生感受了动物的一般生长过程,也使学生与小动物建立起更深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更加深爱生命,与小动物和谐共处的感情。当然,光是用眼睛看还不行,还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如摸一摸、闻一闻、对比观察等等。在教学《红番茄》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拿出实物番茄,切开它,让学生观察、品尝。我还利用媒体同时展示番茄树、玉米,让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认真地观察,不太熟悉的同学也得出了结论,相同点:它们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不同点: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都不一样。课堂中,我就是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让学生知道了植物的形态虽然千差万别,但大部分的植物都像番茄一样,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器官。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意味深长的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只有在探索活动中不断的扶植、巩固和实现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才能最终带给学生以欢乐。”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应始终把“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快乐的发现者”作为探究教学的核心。我们的科学实验不能是单一的,只有多样化了,才能真正把学生勇于探索的最大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更好的在科学的领域里畅游。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老师的合作,实验教学无疑是学好科学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来达到自我不断完善,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口语能力 下一篇: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