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探析

时间:2022-09-02 04:17:51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探析

摘要: 本文从“边疆女大学生急嫁族”异军突起的社会现象出发,以社会学的眼光和社会性别文化的视角审视此种现象,分析和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通过展现“边疆女大学生急嫁族”的生成环境,旨在呼吁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矫正变态的就业选择,突破边疆女大学生就业弱势的瓶颈。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agerness-to-marry from border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gender culture, the paper studies the social phenomena, analyzes and mines the deep reason behind the phenomen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of "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agerness-to-marry from border areas", make an appeal for advanced gender culture, corrects abnormal employment choice, breakthrough frontier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sadvantaged bottleneck.

关键词: 边疆女大学生;急嫁族;就业弱势;社会性别

Key words: frontier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eagerness-to-marry;employment disadvantage;social gender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74-04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婚恋领域也异彩纷呈,“闪婚族”“隐婚族”的热潮还没消退,“急嫁族”又异军突起。在边疆地区人才相对匮乏,各行各业都有待大量人才的投入,然而却出现了大学毕业不找工作忙结婚的“边疆女大学生急嫁族”,以社会学的眼光和社会性别文化的视角审视此种现象,分析和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会发现在女性解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今天,旧有的社会性别制度仍旧层层叠叠地束缚着当代女性的发展。

1 曲线就业:“边疆女大学生急嫁族”正在蔓延

“急嫁族”,是指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女大学生就业难突出背景下,部分试图通过婚姻摆脱就业困境的女大学生。大四女生中的“急嫁族”人数剧增,除了在网上发征婚帖,有的甚至走进了婚姻介绍所。她们的口号是“嫁个好老公,少奋斗10年”,并称之为“曲线就业”。①早在几年前,发达地区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就催生了“急嫁族”,随着就业难的蔓延,人才相对匮乏的边疆地区也出现了“急嫁族”的急剧增多,一方面边疆地区急需人才,另一方面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却不忙工作忙嫁人,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笔者关于边疆女大学生就业的调查与访谈中,有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昆明某高校2012届毕业生小李,来自云南临沧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家里还有两个姐姐,父母都是文盲,靠耕田种地抚养三个女儿和一双年迈多病的老人,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姐二姐都是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干农活了。小李说自己是超生的,因为爷爷奶奶想要个孙子,自己的出生给整个家庭蒙上了厚重的阴影,仅仅因为自己是女孩。自己的命运似乎也会像两个姐姐那样辍学和嫁人。但小李说自己不甘心承认女孩就不如男孩,从小一直学习成绩优秀,因为看到村里很多人家得了重病却无钱医治,小李从小就梦想着当医生,12年寒窗终于换来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当接到医科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自己喜极而泣。然而父母却认为女娃儿迟早是别人家的人,用不着上大学,是自己苦苦哀求才换来了上大学的机会。小李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向父母证明自己的价值,也想用自己的专业为社会创造价值。然而,临床专业苦读五年,优秀的学习成绩并没能如愿换来理想的工作。小李说,在求职中,用人单位宁愿录用比自己成绩差的男生甚至是专科文凭的男生都不愿意录用自己。甚至有用人单位在面试时提问“是否有男朋友、工作后是否打算结婚生孩子”等问题。在漫漫求职路上,小李既渴望成功,又不得不接受艰难的现实处境。一次次的求职面试,一次次的失败,小李笑称自己已经成为“面霸”,却仍然没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眼看毕业离校的日子越来越近,小李周围的一些女同学开始加入到了“急嫁族”的队伍中。小李说自己本来不想通过依附于一个男人来求得生存,但是在强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自己实在没有求得公平就业所需的社会资源,自己不得不向现实妥协,也成为了“急嫁族”的一员,以此来逃避“毕业就失业”的风险。

在追求“急嫁”的手段上,小李说由于自己没有太多的社会资源,只能在各大婚恋网站上注册征婚,而在她周围的女同学中,这样做的人并不少。笔者在著名征婚网站“世纪佳缘”上,输入搜索条件“女,在校学生”,立刻就有数百页(每页30人)搜索记录浮现在眼前,这“急嫁族”人数之庞大令人惊讶与忧虑。

笔者在访谈与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的事业就是经营男人”。边疆女大学生普遍来自家庭经济相对困难的家庭,在父母双亲含辛茹苦供自己接受了高等教育之后,女大学生却放弃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一心想嫁做富人妇,把自己的整个命运交给一个男人,以此来实现“曲线就业”,这实在是一种悲哀,也是社会性别文化的倒退。

2 “边疆女大学生急嫁族”的生成环境

2.1 边疆性:边疆女大学生的地域属性 地理环境并非是一个人成长的决定因素,但是,地理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边疆女大学生特殊的出生地不仅决定了她们的地域身份,而且也某种意义地注定了她们的求学旅程。生于边疆地区、又求学于边疆院校,使得边疆女大学生难以回避“双重边疆性”,这主要兼具了两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生源地来自边疆地区,其二,就读于边疆院校。

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欠发达,生源地来自边疆的大学生,社会资源拥有匮乏、获取困难,就业渠道和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是不均衡的,寒窗苦读后的社会价值回报欠缺。相对贫困的家庭条件导致他们的身份资源和权力资源欠缺,难以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缺少成功率较高的求职途径。

另外,边疆高校远离经济发展中心,限制了边疆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边疆学生的眼界也相对狭窄,这些因素使得他们到外地求职竞争力低,就业成本高。

与发达地区高校大学生相比,这样的双重边疆性,使得这一群体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不幸地滑入了弱势的境地,彻底的沦为了弱势群体。正如有学者所定义的那样:“ 弱势群体是指在资源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且有困难的某类群体,这种弱势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不仅体现为经济利益的贫困性,也包括权力、信息、能力等诸方面的劣势与欠缺”。②可见,双重的边疆性使得边疆女大学生的弱势困境已然在当下的劳动力市场中形成了定局。

2.2 边缘性: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偏见 社会性别在本质上是社会对两性在观念和价值方面的看法。从过去到现在,我们的社会一直建构着并不断再生产着一系列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等等之类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从而形成了一整套表达性别差异的象征和符号。而这种象征和符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层出不穷的人造美女、铺天盖地的化妆品广告、“漂亮等于博士毕业”、 “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强化着旧有的社会性别制度,都在或明或暗地把女性摆在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媒体力量和舆论导向也推波助澜地强化了不合理的性别刻板印象,男性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女性也把之内化成了自我价值的评判标准。这样一来社会的价值追求就出现了浅薄和浮躁的趋向,婚姻成为跳板,女大学生毕业时分不忙找工作却忙相亲,寄希望于通过婚姻来解决“毕业就失业”的尴尬处境。

例如,某网站上出现的一则征婚启事:“小女子今年23岁,即将大学毕业,相貌尚且过得去,希望借人生新起点找到终生伴侣。要求:月收入不低于5000元,要有房有车,年龄大10岁都可以接受……”③在女性解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仍然恪守着“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落后性别观念,这何尝不是一种性别文化的倒退呢。

被建构起来的社会性别差异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分层,社会经由各种制度化的力量形成了两性不同的社会角色。“社会性别可以说是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强调影响性别发展的非生物性因素,尤其强调社会对性别的建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性别的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④

2.3 市场经济的选择:用人单位“择男舍女” 在当下的劳动力市场中,就业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在机关事业单位人满为患的情况下,大部分毕业生要到私营企业求职,但是私营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在同等条件下更愿意录用男生,这就导致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里雪上加霜的处境。一方面,边疆女大学希望自己能够通过高等教育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往往是“择男舍女”,有时候女硕士还竞争不过男本科。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人力市场的男性偏好形成矛盾,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荆棘遍地。

用人单位“择男舍女”的选择,往往是因为职业的性别隔离。职业的性别隔离是指根据对“适合于”男性与女性工作的普遍理解,将男性和女性分配于不同的职业,由此导致两性在不同职业中的集中状况。⑤

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的分工发展,男女两性在现代职业中的差异在逐步缩小,但是传统的性别观念仍然存在于现代人的头脑中,并在人才市场中被有意或无意的放大,这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被局限于服务业等技能含量较低的职业,而在享有较高待遇的行业,例如工程师、高层主管等既有较高职业评价又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职位,往往在源头上就对女大学生关上了门。

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效益定成败的社会规则大行其道,用人单位越来越优先考虑“用人成本”,期望以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最大的效益。如前所述笔者访谈到的典型个案,女大学生小李在面试中被询问“是否有男朋友”、“是否有结婚生育的打算”等问题。当女大学生在面试中被问及这些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茫然,想不明白自己是否打算结婚和能否胜任工作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事实上,这都是用人单位在核算“用人成本”。用人单位在一般情况下认为女大学生由于性别的原因,刚参加工作不久就会面临着结婚生育的问题,用人单位就得提供带薪的产假和哺乳假,这将不符合用人单位追求更少用人成本与更多经济效益的招聘初衷。由此用人单位更愿意招录男性应征者。

2.4 作茧自缚:女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陈旧 由于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社会一直倡导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甚至很多女大学生也赞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也导致边疆女大学生自身的职业成功诉求较低,很多人认为经营好婚姻家庭才是女性最大的成功。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急嫁族”的队伍日益庞大。

在女性解放已经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却还固守着落后的社会性别观念。如果说人才市场“择男舍女”是女大学生被迫接受的无奈,“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表象却并不是女大学生自身的自觉选择。通过葛兰西文化霸权主义的解释可以发现事实背后的操纵者正是男权文化,葛兰西指出:“文化霸权主义是一种文化的和意识形态的手段,社会中的各种统治集团(包括最基本的具有统治权力的群体,并不专指统治阶级)凭借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通过协商建立一种将统治和被统治集团合为一体的意识形态舆论,确保各种从属集团自动赞同。”⑥

按照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主义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以男权文化为中心的传统主流文化里,男性群体,以政治的、文化的以及道德的手段成功地使女性群体接受了男性自己的道德和文化价值标准。通过男权文化的控制,女性接受了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等男权文化思想并且把它们内化成了自身的价值标准。

男女平等已经被立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然而社会仍然奉行着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女性只有竭力地使自己靠拢社会所奉行的主流文化才能不被挤出主流社会,也才有可能被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认可。

这样一来,在妇女解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今天,男权文化仍然通过文化霸权主义的方式重重叠叠地控制了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从而再现了历史上两性权力和地位的不平等。

3 突破边疆女大学生就业瓶颈的路径选择

3.1 边疆高校要着力于推进社会性别教育 性别文化教育,是指教育人们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去看“自然的”性别差异和分工中非自然的由社会结构性、文化性和制度性带来的性别歧视和性别霸权,引导人们摒弃落后的性别文化观念,树立先进的性别文化观念。⑦由于边疆地区受到地域条件的影响,经济欠发达,文化意识形态相对也较为滞后,传统的性别文化和性别刻板印象深刻地影响着边疆女大学生的性别观念,尤其禁锢着她们追求事业发展的梦想,并由此渗透到人才市场在招录中“择男舍女”的偏差取向。

边疆地区远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边疆高校积极开展性别文化教育有利于使边疆大学生形成平等开放的大视野,能够帮助边疆女大学生冲破一切妨碍男女平等发展的传统思维和行为方式,革除一切影响男女平等发展的理论与体制弊端。边疆高校应该积极应对女大学生的就业弱势,针对边疆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双方面的特征进行正确的社会性别教育,开展有利于边疆女大学生成长的教育活动,着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的边疆女性人才,加大对边疆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3.2 社会要为边疆女大学生搭建平等就业平台 边疆女大学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她们就业的弱势问题越来越严重,必须及时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社会公平的体现。边疆女大学生人才的充分利用,将会有力地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⑧

应该从社会层面上来为边疆女大学生积极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破除落后的性别刻板印象,倡导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对相对处于弱势的边疆女大学生给予强势关怀,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对男女两性平等就业权的保障。特别是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充分认识女大学生具有细致耐心等优点,充分开发女性潜能,积极提供有利于女性发展的职业平台。

3.3 边疆女大学生要积极构建女性主体意识 确立女性主体意识和社会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母题。人的主体意识萌发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中对“人”的发现,主体性实际上是表征人的自由状态的概念,因而自由的人即具有主体性的人。⑨从女性主体的角度来看女性意识,它一方面指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指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⑩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是女性发展,改变社会性别中男主女从的认知,从根本上取得男女实际平等的关键。

在落后的社会性别文化中,社会指定女性必须扮演的角色是贤妻良母。当女性牺牲了事业去完成贤妻良母的职责之后,却痛苦地感到自己越来越被推向了社会的边缘,因而面临着一种极其痛苦的处境。女性丧失了经济上的独立性,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并丧失了话语权,成为社会中隐形的“他者”。其存在仅仅是一个区别于男性的符号,其主体意识被男性的规定所磨灭,从而失去其自身的特征。{11}

如果女大学生不能构建起主体意识,甚至把以男权为象征的落后社会性别观念内化为自身意识的一部分,那就永远不能跳出“他者”的存在,从而沦为奴役于男性并证明男性价值的客体,被牢牢禁锢于家务劳动与生育抚养的私领域,丧失了在公领域表达声音的机会。只有女大学生自身积极构建起女性主体意识,形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才能从根本上走出“急嫁”的曲线就业误区。

3.4 倡导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促进边疆女大学生平等就业 边疆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择男舍女”、女大学生“急嫁族”队伍壮大,归根结底还是社会性别文化在起作用。虽然女性主义运动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文化仍然是以男权为主导的文化,这样的文化要求男强女弱,男主女从。我们在高举“男女平等”大旗的同时,却仍然在重复着历史上不平等的性别文化,男性在巨大压力下超负荷工作,女性却被淡出了职场。

旧有的女性学研究容易把女性的不幸归咎于男权统治和男权文化,似乎女性的不幸就是由男性一手造成的。其实,反思这种单向的埋怨,会发现男人并不像之前所想象的那样是“既得利益者”,男性也在事实上和女性一道承受着不合理的传统性别文化的束缚甚至是痛苦,但悲哀的是男人和女人都默默地接受了这种“理所当然”的束缚和痛苦。在这种文化下生活的男人其实一点也不比女人活得轻松。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中强大的生活压力使得男性的死亡平均年龄比女性早、自杀率比女性高。可见不幸的女人和痛苦的男人都是同样一条社会性别文化的链条所捆绑着的奴隶。

因此我们在讲女性解放的同时,不但不应该把男性看做女性的敌人,而且男性还是真正能够使得女性获得解放的天然的同盟军。只有当男性和女性一道冲出旧的不合理的性别文化牢笼,并且建构起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在尊重男女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实现男女两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平等,男性才真正能够获得充实与平和的内心世界,女性也才能够走出“急嫁族”的误区。

注释:

①搜搜百科:急嫁族,http:///v208853.htm.

②李梅,蒋红缨.西部边疆高校大学生就业弱势分析及其应对,科教文汇,2008-08.

③女大学生毕业不忙工作忙嫁人,要求有房有车,新浪网新闻中心,http://.cn/s/2007-06-19/075213259919.shtml.

④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66页.

⑤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第168页.

⑥[英]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著,阎嘉译,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3,第184页.

⑦吴庆红,网赛扬,开展性别文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4.

⑧赵霞.女大学生就业的弱势原因与强势关怀.青年研究,2003-02.

⑨王义军.从主体性原则到实践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⑩刘益霞.从女性意识视角看艾略特小说的女性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11}杨永忠,周庆.论女性主体意识,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08.

参考文献:

[1]魏国英主编.女性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罗慧兰.女性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3]佟新.社会性别研究导论———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机制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著,阎嘉译.通俗文化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2003.

[5]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学和妇女史的本土探索.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对新形势下中职和高职教育对接体系构建的探讨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