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方法与标准

时间:2022-09-02 12:24:48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方法与标准

摘要:对高职院校当前课程评价的方法和标准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对课程设计方案科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阐述。提出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综合分析是客观评价课程的保障,教育理念决定设计思路、课程整体设计评价的核心是项目,课程单元设计评价的要点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

关键词:课程评价;对口评价;效果分析;教学设计;方法;标准

课程评价是一个边评议、边改进、边提高的过程,是加强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科学客观的评价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标准和方法是保证科学客观评价的基础。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方案评定与效果综合分析是客观评价课程的保障,教育理念决定设计思路、课程整体设计核心是职业标准,课程单元设计要点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规律,这是制订评价标准的要点。

一、常见验收或评比中存在的缺陷

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模式、以德国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及“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工程教育(CDIO)模式等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中得到试点。课程改革中都有立项和验收或者是全面改革层层评比选优。常见验收或评比中往往存在如下缺陷。

1.组织仓促,只评方案质量,不测学生效果

学校为了申报示范校或试点专业等内涵建设活动,急于推出课改典型,决定组织课改试点或教学设计比赛,多数是学期初发文,本学期验收或评比。验收或评比的措施包括听课(1~2次)、提交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和部分单元设计(教案)、说课(专家评议)等环节,对课程教学学生能力培养效果缺少测试分析。也就是说,评价方法注重了方案本身的质量,而忽视了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价。

2.急于求成,评价侧重模式,项目任务欠缺考究

推行“做中学”为基本思想的行动导向的课程以来,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在高职院校教师中从学习领会到具体应用需要“模仿—改造—优化—完善”的过程,一门课程教学至少一个学期,从模仿到完善至少需要进行两轮教学。在课程评价中多数是在形式上模仿项目课程、学习领域课程、CDIO课程等课程模式的初级阶段。课程的项目和任务的典型性缺少职业岗位实践专家们的考究。也有模仿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以失败而告终,不得再进行课程改造的例子。

3.偏重形式,标准可操作性差,专家专业不对口

验收或评比需要标准,多数学校采用对应项目课程、学习领域

课程、CDIO课程等模式的评价标准或精品课程标准的简化,形式

上似乎严密,但由于评委本身对专业岗位的不对应(如项目和任务设置是否合理,对应任务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等),造成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差,强行操作势必误判。

二、建立科学评价系统,客观评价设计成果

时常听到企业抱怨高职毕业生职业意识差、动手能力弱、业务上手慢,根本原因在于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和建设缺乏企业专家参与是高职教学受累不讨好的关键,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是科学评价课程的基石,充分准备与层层把关是优秀课

程教学设计产生的途径。

1.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消除跨行误差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无论采用什么模式,企业一线人员、教学人员、教研人员共同开发课程是基本方式。在对课程评价时本行业企业专家、本专业教育教学专家是评价实施的权威。现行的课程评价评委组成多为教学、教研等岗位负责人,由多个跨行业(专业)人员组成,同时对一门课程按同一个标准评价,难免对课程组成的项目和任务开发结果的典型性以及教学特性做出不公正的评判。

我们认为,课程评价程序应当由典型岗位的实践专家(不少于3个同类企业的7个专家)和同门课程其他教师(不少于3所学校的5名教师)一起考究项目和任务的典型性和合理性,根据确定的典型项目和任务分析评价;应当由教学和教研专家评理念,根据设计者的说课汇报评价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业导向、做中学和做中教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解和应用水平;应当由同类课程

专家根据听课和对学生测试评价教学方案中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技能”三大要素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安排的科学性。以上三种措施构成多元专家对口评价,消除跨行误差,综合评价方案质量。

2.方案评价与实施效果综合评判,保证评价的科学性

对方案良好以上的教学设计经过效果实测进行进一步评价。一般进行2~3个单元的教学效果(随堂测验和抽检)和课程完成时教学效果进行评测(书面知识的测验、30%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项目的抽测、综合能力考核三项,按课程设计目标命题)权重按40%、60%计算效果分数。课程设计的综合得分按方案和效果各50%计算。

3.科学组织,分级选送,确保优秀设计的示范作用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开发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新任务,理

念需要变,开发条件需要创造,思路需要不断优化,方案不断修改和完善。所以不管哪个层次的试点和比赛都需要给教师足够的时间,至少是期初通知,期中开始验收评价。选送的程序应该从“课程组—教研室—系—学校”层层选送,逐步优化,确保优秀设计的示范作用。

三、制订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突出设计成果重点

制订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突出“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设计成果重点是学校级课程评价的必需。

1.教学和教研专家评理念的标准应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方式两方面评定

课程内容评价从课程与专业的关系、项目和任务的开发过程是否符合基于工作过程的思路来评判。教学方法与方式从“教”“学”“做”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显性知识传授是否高效,隐形知识和技能采用的训练是否科学,综合评价课程设计中传统教法和行动导向教法选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来评判教学过程的科学性。

2.实践专家和同门课程教师评项目和任务的标准要从项目的典型性、任务的合理性来评价项目和任务开发质量

实践专家精通的是项目和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课程教师明白的是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和本课程中典型项目和任务的教学实施。二者权重各50%。

3.同类课程专家评教法的标准是设计的教学过程符合职业技术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传授是显性知识获取的最高效方式,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多

媒体手段应用将传统的传授效果大大提高。隐形知识和技能的取得必须通过“做”的过程去领会和获得,动作技能往往需要反复的“做”才能掌握。即评价教法必须从“教”“学”“做”的活动安排的科学性和实训室、车间、多媒体、网络、教材和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两方面综合评价。二者权重各50%。

4.实施效果的评判标准就是其单元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重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整体教学目标描述中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单元教学目标中描述中的层次则应为对知识、技能、能力的具体描述,必须可以度量。

课程设计的评比或验收是课改中的经常性工作,随着理念的

改变,课程评价的标准也在变。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课程整体教学设计的模式[EB/OL].财经教育资源网,2008-11-24.

[2]戴士弘.职教课程评价标准的创新:“6+2”基本原则[EB/OL].财经教育资源网,2008-11-24.

作者简介:

郑春禄,男,1963-,河北沧州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耿玉香,女,1966-,河北孟村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作者单位 河北省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上一篇: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情”何以“堪” 下一篇:化学教学中思维培养的思考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