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制造明星的新思考

时间:2022-09-01 10:16:59

大众媒体制造明星的新思考

摘要: 发掘潜在的文化市场,发现未来的明星,寻找有潜质的艺人和作品,然后精心策划、包装;推介,主动影响公众的审美趣味和关注对象,塑造明星,推出明星,这是现代娱乐传媒的基本规则。然而,在电视媒体多元化和频道能源极大丰富的今天,大众媒体如何使得造星计划顺利进行,这毫无疑问是每一个电视媒体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将关注媒体的造星行为并通过一些案例对造星手段做一探讨。

Abstract: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cultural products and finding the next potential players and works, and then carefully planning and packaging; promoting initiatively and affecting the public's aesthetic interest and concern, shaping star, launching star, this is the basic rule of modern entertainment media.However, in the television media pluralism and the great wealth of today's channel energy, how the mass media to make smoothly a star, this is no doubt the concern of every television media, this article will concern the star making behaviors and discuss the means of making the star by some cases.

关键词: 明星;明星制造;电视娱乐

Key words: star;star manufacturing;TV entertainment

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52-01

0引言

发掘潜在的文化市场,发现未来的明星,寻找有潜质的艺人和作品,然后精心策划、包装、推介,主动影响公众的审美趣味和关注对象,塑造明星,推出明星,这是现代娱乐传媒的基本规则。2005年“超女”有效的协调了人们关注的盲目和热情的涣散,把一场持久的近距离的更贴心的造星之战,带进了普通人的生活并且使得造星手段成熟化。在此之后央视《梦想中国》和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声势最大。其他多家电视台的电视选秀节目纷纷跟进,其中包括《我型我秀》、《魅力新搭档》、《全家总动员》《红楼梦中人》《快乐男声》《绝对唱响》等等。不同时期不同频道造星节目不胜枚举。其实,细细研讨起来不难发现,成功选秀节目的运作上有着出奇相似的地方。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门槛的海选,使节目参与度最大化

这点很简单,造星活动无一例外的具有开放性和广泛参与性。以05“超女”为例,真正如歌里唱的那样“想唱就唱”,几大赛区覆盖全国的海选现场和数十万计的报名人数,覆盖男女老幼。只要你有一颗“想唱”的心就可以关注并参与到节目中来。

2长时间、高频次、多媒体联合互动,使节目关注度最大化

一个人,她的表演再精彩,她的故事再感人,她的形象再靓丽,没有充分的曝光率,是不会被大众认知的,当然也就不会成为名人。因此,制造明星无一例外需要长时间、高频次、多媒介的立体宣传。

3更加辉煌的舞台、更加到位的包装,使参与者演员化

新一轮的明星制造无一例外追求更加绚丽的舞台,对参赛者本人有更加专业的包装。也许你昨天还是一位田间插秧的农人,经过舞台包装和专业指导,今天你就可以成为西装革履、举止高贵典雅的“维塔斯”;也许你昨天还是普普通通中学生,今天就可以成为“星范儿”十足的偶像型歌手。这里上演着一部部《甲方乙方》的故事,当一个普通人被完美包装并置放于辉煌的舞台上时,电视造星的能事就有了充分的发挥。这也成为更多人参与电视、追求梦想的动力。

4大量背景信息,使比赛故事化

普通人都喜欢听故事,但是很久以来,看故事与看比赛的距离还是比较远的。新一代的明星制造却都无一例外的学会了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选手的背景资料来讲故事。时不时接通的电话、爆料的视频资料和突然而至的神秘人物给节目增添了新的可看性。这种故事本身都成为大娱乐中符合人们猎奇心理的精彩故事和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5功不可没的粉丝团点燃节目的激情

在各类的造星运动中,“粉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是对明星公信力的检验。当人们看到有许多人为了这个新造明星而疯狂的时候不仅会对自己的漠视构成怀疑,这就是人们的从众心理。所以,各种造星节目都无一例外的启用了“粉丝团”,可以说,粉丝团的成败很大程度决定了造星的成败。粉丝团的能量客观上决定着明星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明星制造的这些特点正在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而人们追求梦想、追寻“造星神话”的渴求不减,这才是电视媒体明星制造得以生存的源泉。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近期选秀节目已露出疲态,有人戏称为选秀节目的“七年之痒”,如果不及时从复制中进行形态创新,则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如何突破是当今选秀节目的迫切要求。参照港台和国外同类节目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尝试。

①选秀标准有所突破。选手年龄不是问题。一直以来,中国人似乎都存在着“出名要趁早”的情节,选秀选手尽是俊男靓女,观众也以年轻人为主。而相比之下英国人更爱好一种“中年发福”的成名法,两年前《英国达人》的舞台上,36的“豁牙帕瓦罗蒂”保罗・珀特斯的成名就显得别开生面。选手外形不拘一格。中国的选秀,如果说在海选期间选手形象还不很重要的话,越到最后,选手们在外形上的变化越是翻天覆地,要求越高,等到最后几场,再翻出海选时他们的造型,判若两人。而国外的选秀,则即使人长得并不令人满意,也能昂然胜出。在《英国达人》的舞台上,除了出生时大脑微创的苏珊大妈外,在她之前的两季冠军,第一季是保罗是个驼背的手机推销员,第二季是患有罕见脊椎病的街舞少年。②为制造出来的明星提供一个长足发展的舞台。几年来的中国电视选秀节目,涌现了像周笔畅、张靓颖、张杰等一批很有实力的选手,然而在他们成为歌手的道路上,由于一些公司包装的失误,却使得他们很难真正成为被音乐界和歌迷共同认可的一线歌手。这种状况让中国的选秀歌手常常得不到应有的认同。而港台和国外很多成功的歌星也都是从选秀节目开始却成绩斐然。歌神张学友是通过1984年参加“全港十八区业余歌手大赛”,从万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勇夺冠军后签约宝丽金唱片公司的。周杰伦当年是表妹替他在当地一家电视台的一个节目《超猛新人秀》报了名。参加表演那天,周杰伦一开口场下就嘘声四起,还是吴宗宪的发现和力荐才成就了这位如今的歌坛天王。很多时候,媒体应该善于保护好自己制造的明星,在造星之后让他有一个长足发展,这样对自身的节目也将大有裨益。

说到底,如今的内地娱乐电视被数不清的“明星”充斥着,从各类选秀活动推出的平民偶像到曾经星光熠熠的偶像大腕,呈献给电视观众的荧屏不再寂寞,明星是娱乐社会最好的传媒。不断出现的明星,带动着一批又一批前赴后继的“追星族”,巨大的关注度营造出了庞大的文化消费市场,赚得了高额的商业价值、更带动了社会效应。然而,如何在明星大战中独辟蹊径,娱乐节目形态的探索从未终止。

上一篇:浅谈HSE管理体系在项目建设中的运用 下一篇:论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