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浅议

时间:2022-09-01 09:20:01

如何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浅议

摘要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止错误与舞弊的发生,提高效率和效益。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虽是一套比较完善和严格的管理程序与制度,但却仍然存在着局限性,应该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入手,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实施效果。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 局限性 实施

2010年4月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将于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该配套指引连同此前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我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如何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的问题,摆在了实务界和理论界面前。

一、目前内部控制存在的局限性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防止错误与舞弊的发生,提高效率和效益。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虽是一套比较完善和严格的管理程序与制度,但却仍存在着以下局限性。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薄弱。许多企业受企业规模和所有制形式的限制,企业管理人员更多的是凭借经验工作,没有周密措施对员工进行科学管理和监督,更没有考虑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管理。有些企业虽然有较好的职务设置,但执行效果不好,企业的会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使不相容职务控制流于形式。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如不相容职务上的有关人员相互串通勾结,则失去了不同职务相互制约的基本前提。

(二)高层管理人员的违规操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作为管理工具,最终都是靠人来执行的,如果高层管理人员违规操作,那么再严密的内部控制,也不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尤其是企业高管人员的决策更是起决定作用的。决策出了问题,贯彻决策人意图的内部控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控制效能。

(三)受成本因素的制约。内部控制并不能直接创造利润,它的最大效益是保持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而这种作用短期之内很难凸显。如果内部控制的执行导致企业管理成本过高,就会削弱内部控制效能的充分发挥。健全的内部控制涉及的控制环节多,也会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时,企业必然要考虑控制成本与控制效果之比。

二、保证规范实施效果的措施

(一)改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应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人手,充分发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改善股权结构,解决我国企业股权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完善企业内部制衡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其监督评价职能。

(二)建立有效的工作团队。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来看,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应加强对企业高管人员的培训,使企业管理层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较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等一系列措施,确保公司经营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的实现,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完善不相容职务的设置和管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建立岗位责任制度,通过权力、职责的划分,防止差错及舞弊行为的发生;按照合理设置分工、科学划分职责权限、贯彻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及每个人的工作能自动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工作的原则,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四)建立高效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根据规范要求,企业应首先建立财务报告相关信息系统,包括交易的生成、记录、处理、对外披露等。其次,应建立重大信息内部报告制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再次,企业可以利用内部局域网等现代化信息平台,使各管理层、各部门、员工与管理层之间信息传递更顺畅,沟通更便捷、有效。此外,企业还应加强与行业协会、业务往来单位以及相关监管部门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获取外部信息。

(五)设立专门内审机构,加强内部监督。《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明确了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环境的重要因素,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审计工作,要保证相对的独立性。企业应结合规范要求,设立专门的内审机构并向董事会负责,同时配备专业、行业知识丰富,职业道德素质高的专职内审人员,独立行使职权、不受其他部门和个人的干涉。内审机构应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疏漏、提出改进意见,促进企业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的提高。

上一篇: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 下一篇:财经名著 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