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研究现状

时间:2022-09-01 09:03:52

我国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研究现状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总人口的5%,而有75%的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1]。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人体的健康状态有三个方面组成,分别是健康状态(第一状态)、疾病状态(第二状态)及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非病非健康的临界状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亚健康状态[2]。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健康的定义也被人们不断地进行着补充,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心理方面及社会适应等方面[3]。心理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如何预防心理亚健康的发生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现笔者就我国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研究现状作如下综述。

1心理亚健康的界定

什么是心理亚健康?2008年以陶芳标为主编制了《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4,5],问卷中指出亚健康状态包括躯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两部分,其中心理亚健康包括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3个维度,共有39个项目,每个项目分6个等级,分别将持续3个月以上赋值为1,持续2个月以上赋值为2,持续1个月以上赋值为3,持续2w以上赋值为4,持续1w以上赋值为5,没有或持续不到1w赋值为6。将症状持续不到1个月的赋值为0,持续达1个月以上的赋值为1,分别计算每一个调查对象的得分,将总分≥1的界定为存在心理病理症状,界定标准为全国青少年学生症状数的P90,将心理病理症状总数≥8界定为心理亚健康状态[6]。刘欢欢[7]也曾对心理亚健康做过研究,将其定义为:"是一种介于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未达到CCMD-Ⅲ等精神病学诊断标准,但同样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还可诱发躯体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机的状态"。

2不同层次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状况

近年来,国内有关大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研究有很多。梅松丽[8]在对长春市1271名初中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发现,有34.8%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其中感到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紧张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8%、14.9%及11.6%,另外敌对症状、焦虑、抑郁的检出率也相对较高。张衡[9]对呼和浩特市29中的学生进行了心理亚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407名学生中,与108名属于心理亚健康状况,占总调查人数的26.5%,主要表现在紧张、心理烦躁、人际关系敏感、学习适应困难等方面。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状况也不容忽视。雷军在山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调查[10]中指出,在被调查的409名高职学生中,大约有76.7%的学生在学习、工作中都感觉到不同程度的劳累,且存在着自我感觉压抑、信心不足等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较高。李力生[11]等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进行了心理亚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为61.8%,其中女生亚健康者的比例为56.%,男生则较高,为67.7%,作者认为可能与男女生处理事情的方式,应对情绪的方法及生活习性不同所致。

3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干预

目前国内对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干预所采用的方法大多为集体(团体)辅导、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生物反馈疗法、个体心理咨询等等[12]。不同干预方法的使用,所达到的干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肖艳红[13]等对120名存在心理亚健康的在校大学生采用集体心理辅导、生物反馈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发现,3个月后,SCL-90总均分、抑郁、焦虑等均有显著性降低。陈瑜[14]对广州某医科院校168名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进行了为期4w的干预实验,共将其分为音乐组(34人)、健身组(33人)、健康课组(32人)、综合组(32人)、对照组(37人),共五组。实验结果显示,音乐组、健康课组以及综合组的MR总分、SCL-90总均分、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4因子得分,PSQI总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建设组的MR总分,SCL-90总均分、抑郁、焦虑因子得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4研究意义与展望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个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心理素质的健康与否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未来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社会实践,还必须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收到了来自诸如学业、就业、感情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大学生成为了当今社会中心理亚健康的高发人群。

心理健康不仅是一切个人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性格上活泼好动,情绪波动比较大,易激动好怒,更容易出现诸如抑郁、焦虑、偏执等心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出现学习困难、沟通及情感交流障碍等问题。青少年心理亚健康的研究目的在于减少心理亚健康的检出率,对于有心理亚健康行为的青少年能够做出及时地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干预,以求为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今后顺利踏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勇.试议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成因与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2):60.

[2]赵瑞芹,宋振峰.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2002,176: 23-56.

[3]Mikolaidis G.Indeterminacy of definitions and criteria in mental health:case study of emotional disorders[J].Eval Clin Pract,2013,19(3):531-536.

[4]陶芳标,胡传来,孙业桓,等.我国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的编制与应用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8,12(4):309-314.

[5]邢超,陶芳标,袁长江,等.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信度和效度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9):1031-1033.

[6]陶芳标,邢超,袁长江,等.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全国常模研制[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4):292-295.

[7]刘欢欢.广东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筛查及生物反馈干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4.

[8]梅松丽,李晶华,马晓黎,等.长春市初中生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研究,2007,02(36):215-216.

[9]张衡.呼和浩特中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调查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0]雷军.山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94):18-19.

[11]李力生,井蕊,王泓午.大学生心理亚健康及心理症状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8(24):990-992.

[12]李爱叶.大学生心理亚健康调查研究及对策[J].心理健康教育, 2010,1:48-50.

[13]肖艳红,陈光,肖万英.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9):2895-2896.

[14]陈瑜.广州某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干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

上一篇:微创技术结合中医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护理 下一篇:口腔卫生宣教对头颈部肿瘤放疗后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