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史之最(六)银币

时间:2022-09-01 06:03:25

中国货币史之最(六)银币

最早的银铸币――楚国银质空首布

白银用作货币很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的银币;后来银币分为银两和银元两种。地处南方的楚国始封于西周初年,当时是一很弱小的国家。春秋时期对外扩张,为“五霸”之一;战国时为“七雄”之一。据《史记・赵世家》记载,楚有“三钱之府”,现在一般认为三钱是金、银、铜三种质地的金属铸币,楚国是唯一具有这三种钱币的国家。在形制上,楚币也受到中原钱币的影响,铸有空首布、平首布。楚国的银铸币主要为空首布与银贝。1974年8月,河南省扶沟县古城村农民在挖石灰池时发现一件三足带盖铜鼎,内藏有银布币18件,总重3072.9克。银布币皆为铲形,銎作圆柱状(图1)。按币体大小分长、中、短三类(一类与铜质空首布形制相似,身短,空首可以安柄;一类身短实首;另一类身长实首),形状呈长方形平肩,刃部平直。其中最大者通长157毫米,身长142毫米,宽58毫米,厚2毫米,重188.1克,币身窄长,銎首短粗,背面刻有“五”字样;最小者通长100毫米,身长84毫米,宽58毫米,重134克。铸造时间大约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初期,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银铸币。学术界多认为它是春秋时楚国铸造的钱币(一说为战国韩铸币),这一发现修正了我国银铸币始铸于汉、晋、宋、金等多种观点,将中国银币铸造史提前了几百年。

最早的正式官铸银通货――金朝承安宝货银铤

金朝用银受宋的影响,其形制和重量近似宋铤,但在后期有重要的发展。“承安”是金章宗年号(1196~1200年)。是时,旧例银每铤五十两,与铜钱的法定比价是每铤一百贯,即银每两值铜钱两贯。银铤往往被民间截凿使用,银、钱的市场比阶亦常有变动,承安二年(1197年)十二月,经尚书省议定铸承安宝货银铤,分一两、一两半、三两、五两、十两五等,每两折钱两贯。但这种银币实物长期未被发现,其形制、重量、成色、币值问题成为钱币史上的一个悬案。1981年,中国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在清理库房时发现4件(壹两半)承安宝货银铤,为钱币珍品的重大发现。1985年在黑龙江阿城又发现1件(壹两半),在钱币界引起轰动,从而澄清了对承安宝货的误解。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在库存的杂银中又发现2件(壹两),1987年6月内蒙古兴和县也发现1件(壹两半);民问收藏家1件。至今一共发现9件,均为铤形,中间束腰,两端圆形,背部呈蜂窝状孔。正面钤有印文。上部横书“承安”年号,下部竖书“宝货、壹两(或壹两半)”及“库、部”押符。承安宝货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有明确记载的法定官铸银通货,是中国白银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近年来常在市场上发现赝品,其形状、铭文和真品有明显差异,购藏时需仔细鉴别。

最早錾刻有“元宝”字样的银锭―一至元十三年扬州元宝

元宝是民间对银锭的另一种称谓,来源于元代银锭上的“元宝”铭文。早在至元三年(1266年),杨浞任诸路交钞都提举,在上奏的钞法变宜事中提议,“平准行用库白银出入有偷滥之弊,请以五十两铸为锭,文以元宝”,以方便使用。银锭称“元宝”始于此,后来成为白银货币的代名词。考古发现最早堑刻有“元宝”字样的银锭,是在上海发现的“至元十三年(1276年)扬州元宝”,银锭正面竖列三行铭文,依次为:“扬州行中书省五十两监铸官箕至元十三年”“库官孟口口官王”“口银库子其成银匠侯苍明”;背面铸有阴文“元宝”两个大字。后来在辽宁朝阳西涝村和江苏句容杨立山也出土錾有“元宝”字样的至元十四年银锭两件。2002年又在内蒙古出土元代扬州元宝五十两银锭一件。正面铭文:“扬州至元十四年行中书省五十两银铸银官刘硅销银官王口验银库子景春银匠侯苍明”;背面铭文:“元宝”。长138毫米,首G99毫米,腰宽55毫米,厚32毫米,重1925克。该银锭在北京华辰拍卖公司2003年秋季钱币拍卖会上以13.5万元人民币成交。中国嘉德拍卖公司2004年夏季钱币拍卖会上也上拍有一件至元十四年扬州元宝,以22万元成交;在该公司2007年春季拍卖会上,编号为5010号的至元十四年扬州元宝(图3),正面文字61个,为目前所见此类型中文字最多者,极具研究价值,以29.2万元成交。

最早的地域性官铸银币――清乾隆宝藏

近代中国官铸银币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始铸。此前银钱仅仅作为赏赐、贮藏用,而非正式流通货币。乾隆五十七年清廷行令地方政府,命由中央驻藏大臣监督,设炉鼓铸汉藏文对照的地区性流通货币“乾隆宝藏”,用以驱除曾长期流通于该地区廓尔喀(尼泊尔)劣质银币。次年,清廷正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专立“钱法”―章,明令设铸钱局(宝藏局)于,由驻藏大臣监督就地铸造统一官钱。此为清代“宝藏”银币系列之第一种。乾隆宝藏银币,圆钱。有好廓、穿口不透,外圈内汉文纪年份,夹以星点;中央汉文“乾隆宝藏”四字,顺读,四隅各饰云纹一朵。背与面同纹饰,唯字皆用唐古忒字,也是“乾隆宝藏”的意思。用纹银打造,只限使用。按铸币规格可分大、中、小片三种,大者重库平一钱五分,中者重一钱,小者重五分。从实物看,这些银币的实际重量大都不合标准,官方的规定等于是―种价值符号。三种银币中,大者因行用中一两纹银只能兑换6枚,比旧铸的少兑换2枚,所以商民不肯接受,当局不得不停铸;而小者因铸息低,铸量少,故遗留下来的以中者最多。银币系手工打制而成,钱身很薄,俗称“薄片”。边缘分别铸有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和六十年三种纪年,分刊在上右下左,其中五十八年版大、中、小片皆有,五十九年版仅中片一等,六十年版为大、中片两等。近年有著述刊载六十一年版大片一等,其是否存在尚待考究。乾隆宝藏银币乃是中国历史上首枚形制、重量、成色等皆由中央政权明文统―规定、严格督造并广泛行用之银质流通铸币,开中国近代官铸仿外银币之先河。

最早使用机器铸造的银币――清咸丰六年上海号商足纹银饼

清成丰四年(1854年),上海江海关成立。当时缴纳大宗关税除银两外,主要是以墨西哥所铸西班班牙“本洋”为结算标准通货墨西哥独立后,改铸“鹰洋”;由于“本洋”来源不足,导致市价高涨。当局为谋便利计,于六年指定上海县著名的沙船号商王永盛、郁森盛、经正记三家,鼓铸壹两及伍钱足纹银饼两种(壹两者重38克左右,直径40毫米;伍钱者重18克,直径34毫米),以便交易使用。这三家沙船号商资本雄厚,同各银号钱庄关系密切,故被上海道选中制造银饼,足纹银饼成色98%,文字直书,分作4行,每行4字,上铸有纪年、地名、号商招牌、银匠姓名及漕平重量等。其中正面文字为“咸丰六年上海县号商王永盛(郁森盛、经正记)足纹银饼”,背面文字为“朱源裕监倾曹平实重壹两(伍钱)银匠万全(丰年、平正、王寿)造”共32字。这类银饼字体瘦劲有力,雕刻技艺精细,地章光洁平整,从制作工艺上看,是最早使用钢模与土制机器铸造的银币。由于铸期短,成色足,产量少,力口上制作整齐精美,规格划一,商民称便;不久市面上就出现了赝品,造成流通混乱,只流通了6个月即停止使用,故存世极少。真品文字秀劲、挺兀,而伪品钱文制作多粗糙,字里行间摆脱不了一股俗呆气。“上海银饼”是既有实物传世,又有史料记载的经官府批准的中国最早的机制银币。因为它完全是中国风格,加之铸期短、数量少,故为今日泉界追觅的对象。

责 编 陶 贝

上一篇:16至18世纪景德镇外销瓷赏介 下一篇:李可染面对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