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双语者视―听通道不同注意分配任务词语记忆效果研究

时间:2022-09-01 04:14:46

英汉双语者视―听通道不同注意分配任务词语记忆效果研究

【摘要】本文以英汉双语但母语为汉语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感觉通道(视、听)以及注意偏向对于人们中文、英文词语记忆效果影响的机制,从而了解双通道的感知方式能否帮助英汉双语的记忆,以及更广泛的学习、记忆任务。

【关键词】感觉通道 记忆 英语 汉语 注意偏向

中国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96-04

【Abstract】In this paper, however,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native Chinese peopl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study the different sensory channels (visual, hearing), and attentional bias for people of Chinese, English word memory effect on the mechanism to understand the perceived dual-channel arrangement will be able to assist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memory, as well as a wider range of learning and memory tasks.

【Key words】 Sensory channel, memory, English, Chinese, attentional bias

1问题提出

语言是人脑的重要功能,是自然界进化到人脑这块高度复杂的物质的产物。语言在人类交往、社会发展、个体认知和人格的发展中都有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这样,语言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Fabbro在1999年将双语者定义为掌握,理解,以及会说两种语言(方言)且能够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明确地区分两种语言编码的个体[1]。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在现代中国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习英语的儿童和成年人即英汉双语者占有总人口的较大比重。对英语与汉语学习的方法的差异性与一致性,探讨语言学习的机制以及怎样提高学习效果,成为了公众与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30多年中,前人的研究大都侧重于词汇加工的脑机制以及词汇加工中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上[2]。特别是在词汇识别中,语音是否会自动得到激活、它的自动激活发生在词汇通达之前,还是作用在词汇通达之后、加工汉字与加工英文存在着相同脑区激活的同时,是否也存在着不同脑区的激活等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热点。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信息是以各种各样的模态而存在,这种多模态(multimode)信息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中信息拾取、保存、搜索和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6]。在人们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者为了节省时间,常常采用多通道的方法进行英汉双语的学习(如一边听英语单词一边做汉语题目,或一边背单词一边听中文)。而人类知觉系统加工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要加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通过注意控制,我们对当前有关的信息进行比较、整合,排除、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以灵活和优化的方式实现特定目标。上世纪70年代中叶,心理学家Meyer和Ruddy(1974,1975,1973)总结了以前的研究结果,并基于语义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了词汇识别过程中的双通路假设(dual-route hypothesis)。这一模型假定,通达书写单词的意义存在着两条通路,一条是由词形直接到达词义,另一条是由词形激活语音代码后再到达词义。双通路假设认为,这两条通路是独立地、平等地发挥作用。后来还有更多的研究者[5]也认为词汇通达的视觉通路和语音通路都存在,每条通路都有可能决定词汇的意义激活。而在多模态信息加工过程中,不同模态的信息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作用,它包括促进与干扰两个方面[6,7]。与促进效应相比,对干扰效应的研究一直吸引着更多的注意,大多数研究都集中探讨信息加工过程中不同模态的信息之间的干扰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目前汉语母语者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的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英语的言语知觉的表现特点、发展趋势等问题得研究,但在不同通道下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注意偏向及对记忆效果的研究问题,目前尚未有进一步的研究。

汉语和英语两种书写系统本身的结构特点决定着两种语言阅读中的语音介入程度有所不同,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系统,以单词为单位,单词由按照一定规则的表示音素(phoneme)的字母组成[3-4]。中文以汉字为基本单位,每个汉字对应特定的音节和词素(morpheme)。英文单词的字母与语音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汉字是一种非拼音文字,其字形结构与字的读音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Tan(2003)的研究[8,9]认为,中国人在加工第二语言时采用的是母语的加工方式,也就是说中国人加工英语时受到汉语加工方式的影响。因此,当分别在视听通道记忆中英文单词时,相互抑制或促进的机制和结果是否会有差异,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现实基础,希望通过实验探究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在加工通过不同的知觉通道进入的不同类型的信息时,究竟是抑制还是促进。卡尼曼的理论指出,个体收益数目的两倍同个体损失数目的心理效价相同,那么,对于汉语为母语的人们来说,是否也可以拟合一个类似的模型来解释汉语记忆成绩的降低于英语记忆成绩提高之间的关系呢?基于此,我们拟采取如下方法进行研究。

2 实验方法

2. 1 被试

随机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学生40名,年龄范围为18-25岁,随机分为四组(分别参与实验一二三四的实验),每组男女各五人。所有被试者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在1.0以上;颜色知觉正常;无心理障碍;无器质性病变;履行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认真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结束后给予一定报酬。

2.2.1实验仪器

采用联想(Lenovo)台式计算机,17寸纯平CRT监视器,分辨率1024*768(每像素尺寸约为0.027厘米),垂直刷新频率设定为85Hz,PHLIPS SHS3701型耳机,整个实验过程由E-prime1.1.1及wavecn 2.0.0.5软件控制完成。

2.2.2实验材料

60个英文词汇材料,其中30个为音频材料,30个为视觉材料;60个汉语词汇材料,其中30个为音频材料,30个为视觉材料,视觉材料长度相等(汉字均为2字词语,英语单词长度和音节大致相当,词性均为中性名词)音频材料词语均由通过汉语水平考试和英语口语专业考试的专业学生朗读录制完成,白噪音及音频材料均用wavecn音频软件加工截取及处理,使所有词汇的声音频率近似相等。

3 实验流程

整个实验程序由四个相互独立的实验组成:

实验一

3.1.1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内设计,其中,白噪音和英文单词的音频是两个自变量水平,而被试记下的词汇(包括中英文)总数量为因变量。

3.1.2实验过程

A首先呈现1000ms注视点,500ms空屏,随后呈现1500ms中文词汇(名词),同时配以白噪音,共呈现15组,告知被试尽力记住中文词汇,不要在意噪音。呈现后让被试再认中文词汇(另有15个干扰词汇)记录被试成绩。

B随后呈现1000ms注视点,500ms空屏,随后呈现1500ms中文词汇(名词),同时听英文单词,共呈现15组(中文词汇与英文单词一一对应出现),告知被试尽力记住中文词汇,不要在意英文音频。呈现后让被试再认词汇(15个干扰词汇)记录被试成绩,并再认英文单词,记录成绩(仍以声音呈现,也有15个干扰词汇)。

实验二

3.2.1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内设计,其中,白噪音和中文词汇的音频是两个自变量水平,而被试记下的词汇(包括中英文)总数量为因变量。

3.2.2实验过程

a首先呈现1000ms注视点,500ms空屏,随后呈现1500ms英文词汇(名词),同时配以白噪音,共呈现15组,告知被试尽力记住英文词汇,不要在意噪音。呈现后让被试再认英文单词(15个干扰词汇)记录被试成绩。

b随后呈现1000ms注视点,500ms空屏,随后呈现1500ms英文词汇(名词),同时听中文单词,共呈现15组(中文词汇与英文单词一一对应出现),告知被试尽力记住英文词汇,不要在意中文音频,呈现后让被试再认英文单词(15个干扰词汇)记录被试成绩,并再认中文词汇,记录成绩(仍以声音呈现,也有15个干扰词汇)。

实验三

3.3.1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内设计,其中,单一颜色图块和英文词汇的图片是两个自变量水平,而被试记下的词汇(包括中英文)总数量为因变量。

3.3.2实验过程

a依次听15个中文词汇(名词,时间间隔为4000ms),同时屏幕呈现15个单一颜色图块(色块与中文词汇一一对应出现),告知被试尽力记住中文词汇,不要在意色块,但也不可不看。呈现后让被试再认中文词汇(仍以声音呈现,15个干扰词汇)记录被试成绩。

b随后呈现1000ms注视点,500ms空屏,随后呈现1500ms英文词汇(名词),同时听中文单词,共呈现15组(英文单词与中文词汇一一对应出现),告知被试尽力记住中文词汇,不要在意英文单词,但也不可不看。呈现后让被试再认中文词汇(仍以声音呈现,15个干扰词汇)记录被试成绩,并再认英文单词,记录成绩(以呈现的方式,有15个干扰词汇)。

实验四

3.4.1实验设计

本实验为单因素两水平的被试内设计,其中,单一颜色图块和中文词汇的图片是两个自变量水平,而被试记下的词汇(包括中英文)总数量为因变量。

3.4.2实验过程

a依次听15个英文词汇(名词,时间间隔为4000ms),同时屏幕呈现15个单一颜色图块(色块与中文词汇一一对应出现),告知被试尽力记住英文词汇,不要在意色块,但也不可不看。呈现后让被试再认英文词汇(仍以声音呈现,15个干扰词汇)记录被试成绩。

b随后呈现1000ms注视点,500ms空屏,随后呈现1500ms英文词汇(名词),同时听中文单词,共呈现15组(英文单词与中文词汇一一对应出现),告知被试尽力记住中文词汇,不要在意中文单词,但也不可不看。呈现后让被试再认英文词汇(仍以声音呈现,15个干扰词汇)记录被试成绩,并再认中文单词,记录成绩(以呈现的方式,有15个干扰词汇)。

4结果分析

以下是被试第一、二阶段任务再认成绩及无意注意记住记住的词语数目的平均值及被试在两种干扰情况下成绩差异的相关样本t检验的结果。因每次再认所呈现的词汇均为30个,满分计为30分,每错一个扣一分。结果呈现如下表及下图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实验一中对中文的再认测查显示p=0.081>0.05, 说明英文的声音干扰与单音频干扰对中文记忆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实验二对英文再认的测查显示,p

由上表可以看出,四实验前后两次再认的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下图为四个实验中的无意识记忆的成绩

由上图可以看出,无意识记忆视听中文记忆效果均略高于英文记忆效果。

下图表为单一有意注意再认记忆成绩与第二阶段有意记忆与无意记忆再认成绩之和的比较

由上图可知,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记忆效果要优于学习一种语言记忆。

5讨论

5.1

注意听中文配单色块―注意听中文配英文图片组对中文的再认测查显示,二者0.01

注意看英文配单音频―注意看英文配汉字音频组对英文的再认测查显示,二者p

5.2

注意看中文配单音频―注意看中文配英文音频组对中文的再认测查显示,二者p>0.05,即差异不显著,说明英文的声音干扰对中文字形的加工及记忆没产生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中文为被试母语,已经形成了极其熟悉的加工,此时,加入英文这个第二语言一个并不熟悉的语言的声音干扰,并不会对中文的字形加工造成影响。

注意听英文配单色块―注意听英文配汉字图片组对英文的再认测查显示,二者p

5.3

注意看英文配单音频与注意听英文配单色块组,二者平均分分别为28.6和23.5,两组数据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

注意看中文配单音频与注意中英文配单色块组,二者平均分分别为28.7和24.0两组数据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

5.4

比较四个实验中的无意识记忆的成绩可以看出,无论是视觉通道还是听觉通道,中文记忆效果均略高于英文记忆效果,说明母语与第二语言相比,被试对于母语的记忆效果更佳。在无意识记忆当中我们同样也发现,视觉记忆效果好于听觉记忆效果,同样验证了我们之前的讨论结果。

通过分析四组实验的结果我么可以看出,无论以何种方式学习英语、汉语,有另一种语言干扰的情况下,记忆的总效果大于学习单一语言。说明视听结合的方式与单一通道学习相比,确实有可取之处。

6结论

6.1英文的字形干扰使中文字音的记忆效果显著下降,而英文的声音干扰对中文字形记忆效果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6.2中文的声音干扰使英文记忆效果显著下降,而中文的字形的干扰也使英文的记忆效果显著降低。

6.3有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的得分之和大于单一通道记忆的得分,无意识记忆中,被试母语的记忆效果较第二语言更好。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86

[2]彭聃龄.语言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94

[3]高定国,刘淑华,丁玉珑等.语音信息对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语义加工的影响.应用心理学,2005,11(1):8-14

[4]舒华,张厚粲.成人熟练读者的汉字读音加工过程.心理学报,1987,22(3):282-290

[5]郭桃梅,彭聃龄,祁志强等.语音的自动激活及其在汉字语义通达中的作用.心理学探新,2004,24(89):31-33

[6]高利群,彭聃龄.汉语形声字语音加工的前词汇通路.心理科学,2005,28(4):885888

[7]Spinks J A,Liu Y,Perfetti C A,et al.Reading Chinese characters for meaning: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information.Cognition,2000,76(1):B1-B11

[8] Guo T,Peng D,Liu Y.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activation in the visual semantic retrieval of Chinese characters.Cognition,2005,98(2):B21-B34

[9] Paap K R,Newsome S L,McDonald J E,et al. An activation-verification model for letter and word recognition:the word-superiority effect.Psychological Review,1982,89(5):573-594

[10]Hoosain R.Psycholinguistic implications for linguistic relativity:a case study of Chinese.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1

[11]Zhou X,Marslen-Wilson W.Phonology,orthography,and semantic activation in reading Chinese.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9,41(4):579-606

[12] Zhou X,Marslen-Wilson W.The relative time course of semantic and phonological activation in reading Chinese.Journal of Memory andLanguage,2000,26(5):1245-1265

[13] McClelland J L & Rumelhart D E. An interactive activation model of context effects in letter perception:part I.An account of basic findings. Psychological Review,1981,88(5):375-407

[14] De Groot A M B,Dannenburg L,van Hell J G.Forward and backward word translation by bilinguals.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1994,33(5):600-629

[15]Mori Y.Effects of first language and phonological accessibility on kanji recognition.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8,82(1):69-82

[16] Seidenberg M S,Waters G S,Barnes M A,et al. When does irregular spelling or pronunciation influence word recognition?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84,23(3):383-404

上一篇:卵巢癌化疗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下一篇:糖尿病药物以外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