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时间:2022-09-01 03:49:27

“绿色信贷”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具有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支柱性产业的可能。对于传统产业而言,绿色经济所带来的挑战是无法回避的。农村信用社作为支持“三农”、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支持节能减排,力助丹东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社会与经济持续和谐发展,应发挥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作用。

一、直视挑战和问题,重视发展“绿色信贷

从宏观因素分析,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是我国“十二五”时期以至以后更长时间内经济工作的重心。这种转型既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面对日趋险恶的国际外部经济环境和日益强化的国内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理所当然,金融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助推器。2007年以来,国务院、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相继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金融业全面加强“绿色信贷”建设。因此,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由信贷支持传统产业向环保节能新型产业转变成为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微观因素分析,“绿色信贷”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是近年来通过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农村信用社有力地支持了丹东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并且与地方各级政府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各级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农村信用社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为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传统产业向环保低碳、高科技产业转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农村信用社要积极迎接这一挑战的到来,将“绿色信贷”与企业的盈利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所以说,实行“绿色信贷”对农信社是一个契机;二是农村信用社作为盈利性的金融机构,有效的借贷是构成其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越是“两高”行业,如煤矿、钢铁等,其贷款需求越大,对机构本身的生存,是一种支持。但往往这样的产业,它本身造成环境污染的指数较高,一旦出现给予贷款的企业发生污染事件时,不但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社会形象,也将导致其债权的无法回收。

“绿色信贷”在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的“两高”企业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对“绿色信贷”的认识逐步深化,对“绿色信贷”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高碳”的制造业客户为主体的客户结构,构成了农村信用社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大幅度减少此类贷款势必影响经营收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信贷”的规模扩张。加上受国家政策、经营风险、企业自身因素、管理方式、人员配备等多种因素制约,导致农村信用社在发展“绿色信贷”上相对迟缓。以丹东城区联社为例,近年来,城区联社仍然着重投放于传统产业,而对绿色环保新型企业关注相对较少。据统计,2008—2010年城区联社传统产业投放余额分别为10.5亿元、28.1亿元和22.9亿元,分别占全年投放总额的82%、88%、87%。新型环保节能型产业投放余额分别为1.8亿元、3.2亿元和2.8亿元,分别占全年投放总额的14%、10%、11%。制约“绿色信贷”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因素

传统信贷自身制定具体信贷政策,信贷资金根据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进行评估投放;而绿色信贷根据国家相关绿色信贷政策,除了以上三性,还要考虑环境效益。然而,国家对低碳经济及绿色信贷概念及涵盖范围目前尚无清晰的界定,以至于农村信用社在对“绿色信贷”的识别和界定上含糊不清。

(二)风险因素

一是由于部分行业节能环保新型技术门槛高、成本投入大,对这些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对风险判断带来不小难度,增加了授信风险;二是农村信用社以往对于传统产业的支持,往往通过制造业、房地产业来实现。而节能环保产业不同,需要的贷款方式更灵活、周期更长,这也增加了运作难度和风险。

(三)企业因素

企业自身发育迟缓,难以通过贷款审查。一是经营风险高。部分企业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同业竞争严重、抗突发性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财务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专业财务人员,会计报表信息不真实,资金使用不规范,农村信用社在授信过程中既无法摸清企业真实面目,也无法有效监控其资金是否真正用到低碳环保和产业升级中去;三是缺少可供抵押担保的财产。特别是新兴的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高,可用于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少。

(四)管理因素

一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形成符合当前“绿色信贷”业务发展需要的审核体系,传统信贷投放的审核方式方法又无法完全照搬;二是内部激励机制还不完善。突出表现在目前内部的考核机制基本上倾向于单纯的贷款规模及利润的考核,还未建立起基于“绿色信贷”方面的内容;三是绿色信贷的业务标准和专门人才缺乏。绿色信贷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还是一个新兴产业,缺少相关经验的人员配备,现有人员对于绿色信贷支持经济发展的意识不强,对“两高一剩”贷款的甄别能力有限。

二、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这一领域蕴藏丰厚的业务发展机会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并快速发展绿色信贷,着力解决好当前阻碍“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不利因素,加大对“绿色信贷”政策倾斜和规模支持力度。

(一)严把“绿色信贷”准入关,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一是严把“绿色信贷”准入关。在审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申请时,严格审查环保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对不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的贷款项目要坚决拒绝发放贷款,并且对未通过环评审批或者环保设施验收的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二是建立专门“绿色信贷”审查小组。要随时掌握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及时调整信贷结构,严格控制国家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资金投入,防止形成资金风险。并坚决让“两高一剩”企业退出城区联社信贷产业结构,力争实现“两高一剩”企业零投放;三是严格控制新贷款,收回老贷款。对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严格控制新贷款、收回老贷款,防范企业和建设项目因环保要求发生变化带来的风险;四是将环保征信数据列入授信标准。在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时,除应向人民银行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外,并将企业环保守法、环保达标情况列为审批贷款的基本原则之一;五是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农村信用社将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与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市场定位,优化资产结构,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更好服务于地方、服务于百姓,让客户真正体会到农村信用社是“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二)加强信贷人员培训,有效甄别“两高一剩”贷款

采取自学和邀请专家重点传授相结合的形式,每年对信用社主任、副主任(信贷负责人)及信贷员进行业务培训。重点对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环保知识和如何对企业信贷进行环保把关,特别是对钢铁、煤矿等产能过剩行业,要坚决减退,逐户制定退出计划,落实责任到人;完善客户信贷准入标准,要求企业贷款时出示排污许可证和环评批复等有关证明材料,对不符合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实行“一票否决”,不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对产业政策鼓励类项目、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改造项目,优先给予重点支持。

(三)建立“绿色”小企业资料库,确保“绿色信贷”政策的有效实施

采取多种渠道、多措并举,建立上下两级信息沟通机制和平台,收集并建立“绿色”企业资料库。形成向上依托当地政府,建立“绿色”信贷信息源。了解产业趋势和小企业经营状况及资金需求情况,选择“符合环保政策、经营业绩良好、发展前景广阔”的小企业加以重点扶持,果断退出“不符合环保政策、经营前景不佳、潜在风险较大”的小企业;向下加强对辖内营业网点协调沟通,共同对每户企业不同生产类型、原材料来源、产值、利润等由法人客户信贷管理中心统一纳入档案管理,基层信用社对“二高一剩”企业实行属地动态监测,确定分管信贷的副主任(信贷负责人)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对小企业申请的贷款,由法人客户信贷管理中心从“绿色”企业资料库中,甄别是否是“二高一剩”小企业贷款,确保“绿色信贷”政策更好、更有效的实施。

(四)拓展新的业务品种,改善创新服务方式

一是开发适合“绿色信贷”产业的贷款新品种。针对环保企业开发项目仓单抵押、应收账款抵押、保理等绿色信贷产品。下力气研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工具,不断丰富和完善农村信用社的信用品种体系,建立信贷支持新兴产业的长效机制。如发行绿色金融债券、推出绿色抵押等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二是采取与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合作方式。通过与担保机构合作的方式,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合理确立风险分担比例。经过信用担保机构承保的贷款,农村信用社可以简化贷款评审程序,放宽审贷条件,从而为小企业铺就贷款“绿色通道”;三是推行“订单农业”贷款。采取“公司+信用社+农户”的贷款管理模式,企业和农户签订定购合同,农户只要没有不良贷款记录,凭定购合同,就可得到农村信用社颁发的一定额度的小额信用贷款证。采用这种贷款模式,解决农户贷款担保抵押难的难题。同时,又能解决小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四是加强网点优势,加大产业园区服务。针对丹东市未来确立的立足北黄海,依托沿江沿海经济带,建设“文明、生态、繁荣、富裕”的宜居佳地,构建大气秀美的新丹东的宏伟蓝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实现生态型、低碳环保产业园区的新要求,农村信用社将尽快提高服务功能、服务水平,尽快创新金融服务品种,不断调整信贷结构,合理安排资金使用,使信贷资金投放结构逐步向新经济形势下环保产业园区倾斜,以满足园区内的各类环保型企业发展需要。努力优化,合理布局,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加大对产业园区的资金支持及金融服务。完善结算功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五)与政府、企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绿色信贷”建设

积极参与市政府组织的各类中小型银企对接会,用好政府提供的绿色信贷指南,积极接受环保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加强与之信息沟通和共享,努力与政府、企业通力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绿色信贷”体制建设。

(六)着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大金融服务覆盖率

农村信用社要在继续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的同时,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加大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及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增加对“绿色农业”信贷的投入;改进和完善对授权授信管理,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按照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根植三农”的原则,紧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进行合理布局,大力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对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支持绿色环保新兴领域金融服务的覆盖率。

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在信贷规模紧缩背景下,丹东市农村信用社为支持丹东地方经济发展,以信贷产品创新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以“绿色信贷”为助推器,为丹东地区经济结构由传统产业向低碳环保、高科技产业发展转变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为构建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式发展的大气秀美新丹东助力添彩。

作者简介:王磊(1963-),男,满族,辽宁丹东,本科,丹东城区农村信用合作社副理事长、主任,研究方向:农村信贷。

上一篇:《巴塞尔协议Ⅲ》最新发展及对我国商业银行监... 下一篇: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