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

时间:2022-09-01 02:08:23

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综述

【摘 要】近年来,学习倦怠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外对学习倦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此类研究的综述并不多。本研究对国内外大学生学习倦怠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研究大学生学习倦怠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学习倦怠 综述

1 学习倦怠概念的界定

倦怠(burnout)一词最早由 Bradley 于1969 年提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Fudenberger在研究从事服务的行业人员所面临的的沉重的压力时再次使用 Burnout 一词,并在 1980 年把“倦怠”描述为“当个体工作得不到他人或集体的认同且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时个体所产生的抑郁、疲乏和挫折感”。在国外,Pines 和 Katry发现大学生的倦怠程度明显高于助人行业工作者,并首次产生了学生倦怠的概念,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倦怠现象。

台湾学者张治遥把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在学习中由于课业压力和负荷,或个人心理因素,导致学生产生去人性化、情绪耗竭及低成就落的现象。杨丽娴和连榕等人对国内大学生进行了研究,将大学生学习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缺乏动力、没有兴趣或逃避学习的行为”。

目前国内学者对学习倦怠的研究仍旧停留在套用国外职业倦怠概念上,由此问题随之而来:(1) 国内外学者对burnout一词的理解不同,导致对于学习倦怠的认识的偏差。(2)国内研究者忽略了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存在的巨大差异(研究环境不同)。(3)国内研究者在研究学习倦怠性质时忽略了文化差异产生的影响。

2 学习倦怠的构成与测量

Maslach 提出了三因子职业倦怠模型,并形成了自陈职业倦怠量表MBI,即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三个维度。 MBI 包含三个版本,即MBI-HSS用于以人为工作对象的职业测量,是最早的倦怠量表;MBI-Form Ed是在MBI- HSS 原始量表的基础上,针对学校机构中的教育工作者改编的,只是对前一个量表中的文字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如将“顾客”改为“学生”,将“工作背景”改为“学校”等等;MBI-GS,是针对其他行业中“非以人为服务对象”所设计出的新量表。连榕、杨丽娴参照MBI量表,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该量表中,学习倦怠包括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

3 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研究

3.1人口学变量

3.1.1 性别。Maslach认为,性别与倦怠相关。Cordes CL认为,女性相比男性来说无力感更强,影响力更小,因此倦怠体验更加明显。

3.1.2 年级。相比低年级的较高的课程安排、学业要求、学习难度来讲,高年级的要求会更低。

3.1.3 学业状况。通过众多学者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发现,存在学习倦怠现象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状态普遍较差。

3.1.4 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收入、文化水平、父母亲从事的职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

3.2 内在个体因素

3.2.1 人格特质。Demerouti E认为人格、气质与身心耗竭之间并不存在互相影响的关系。国内一些学者研究指出,学生在情绪方面表现出的稳定性的差异会影响学习倦怠的产生,情绪稳定性得分低的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现象明显高于情绪稳定性高的学生。

3.2.2 自我。研究者对自我与倦怠之间的影响研究主要是自我效能感、自尊及自我实现。Brissie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个体的倦怠水平,效能感低者倦怠水平高。Ever 的一项研究中表明,自我效能与个体的倦怠程度呈负相关。

3.2.3 应对策略。Johnson认为,对所发生刺激时的不成熟、不稳定的应对方式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多数研究者认为:成熟、稳定的应对行为与低水平的倦怠相联系,消极的应对方式与高水平的倦怠相联系。

3.3外在情境因素

3.3.1 情境特征。Branko认为,学校情境因素中的学习负荷对学生的学习倦怠容易产生影响。多数研究显示,任务量大与倦怠水平呈正相关。Jacobs 等的研究结果发现任务量越大倦怠水平越高。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表明:学业负担过重是学生产生学习倦怠的重要原因。

3.3.2 社会支持与倦怠。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与倦怠呈负相关。张治遥在学习倦怠的研究中发现社会支持的人数和满意度越高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越低。Buriseh,Matthia指出,社会支持能够预测低倦怠水平。

4 学习倦怠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4.1研究基础理论薄弱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理论大多为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而来,很少形成原创性且符合国内文化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入国内文化,形成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研究理论成果将成为今后关注的重点。

4.2 研究对象不够广泛

现有的研究多为某地区,针对某个或某几个学校学生的抽样调查,样本量小,且多以中学生、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少有研究高职学生和研究生群体的。

4.3 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目前国内研究者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多以影响因素为主,很少对学习倦怠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学习倦怠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针对学生学习倦怠的情况得出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减少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4 研究工具有待改进

从研究工具来看,国内对学习倦怠的研究尚未编制出标准化、有权威性的量表。研究者使用的测量工具不是借鉴职业倦怠的量表,就是自编量表,因此出现了研究结论的差异,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探索并编制出结构合理、信效度高、本土化色彩强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为诊断及干预大学生学习倦怠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应成为今后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浅议对英语文化留学生进行文化教学的教学对策 下一篇:浅析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