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游戏运用的误区及对策

时间:2022-09-01 10:32:41

小学数学游戏运用的误区及对策

【关键词】数学游戏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11-02

皮亚杰曾指出:“儿童是拥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儿童酷爱游戏,把游戏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还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变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直观的数学游戏,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果把数学课堂比作一桌丰盛的“菜肴”,那么数学游戏就是丰富的“调味剂”,调味剂添加得当,可以使菜肴变得更加可口诱人,反之则味如嚼蜡。笔者发现,有些教师在把数学游戏引入课堂教学时,存在着一些误区。现列举常见问题并加以剖析。

一、误区:形式繁杂,得不偿失

对策:删繁就简,提高效率

教学片段: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课始复习“分数大小的比较”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游戏,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分别举着两个牌子,上面分别写着一个分数,另一学生拿着“不等号”的牌子站在他们中间,让全班同学判断他是否举对了。复习结束时,时间已经过去10分钟。

分析与对策:把数学游戏引入课堂,可以使数学“更好玩”,但并不是游戏设计得越复杂越好,也不是游戏时间越长越好。一节课中刚开始的前15分钟,可以说是教学的黄金时间,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但如果这时让学生陶醉在游戏本身的趣味中,始终游离于新知学习之外,就得不偿失了。有些教师把游戏设计得很复杂,教师要花不少时间来讲解游戏规则,学生也要花不少时间来理解游戏规则,结果数学问题反倒成为不重要了,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游戏的规则上。

笔者认为,数学游戏不能只追求外在的形式,而要力求做到删繁就简,简化游戏规则和游戏过程,尽可能地压缩游戏时间,尽可能地减少数学之外的成分,使游戏真正为教学服务。上面的教学片段中,不妨把游戏设计得简约一些:由教师出示两个同分母分数,学生用手势来表示大于号、小于号,再指名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用这种简洁明快的形式进行游戏,互动简洁,反馈及时,学生参与面广,教学效果更好。

二、症状:形式单一,缺乏情趣

对策:注重变式,增加趣味

教学片段:《9的分与合》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做数学游戏,好吗?

生:好!

师:我们一起来对口令。我说上半句,大家说下半句――

师:9可以分成1和8。

生:1和8合成9。

师:9可以分成2和7。

生:2和7合成9。

分析与对策:数学课堂中运用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然而陈旧单一的游戏形式,缺乏灵动趣味的游戏过程,会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产生厌倦感受。例如,有的教师上课时经常运用“找朋友”“开火车”游戏,起初,学生还有新鲜感,后来运用多了,便觉得腻味,甚至还产生反感情绪,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时,应力求形式丰富多彩,过程灵活多变。

上例中,“分与合”的游戏除了对口令外,还可以设计成找朋友、猜一猜等形式,除了教师带学生游戏外,还可以安排组内游戏,在游戏前适当创设一些故事情境,或模仿角色进行表演等。总之,通过游戏形式、规则、主体的变化,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主动地参与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刺激学生学习内需。

三、误区:无视学情,拘泥预设

对策:灵活应对,适应学情

教学片段:《3的倍数》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生(齐声):好。

师:这个游戏的名称就是“抢30”,两个人轮流数数,每人每次可以数一个数,也可以数两个数,谁先数到30,谁就获胜。

生1:老师,这个游戏我们玩过。

生2:后数的人一定获胜。

分析与对策:从上面片段可看出,教师是经过精心预设的,想利用游戏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老师一定能获胜?获胜的策略是什么?由此引入3的倍数的特征。可是,由于很多学生玩过这个游戏,已经掌握了“获胜的策略”,也许这些学生对策略的理解只是表面上的,但如果教师无视学生“已知”的存在,按照预设的程序教学,就很难激起学生兴趣,从而影响学生对游戏的进一步思考,使游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由此看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调节,或进行游戏角色的更换,或进行游戏规则的改变。上面片段中,教师不妨让玩过这类游戏的学生与没有玩过的学生进行游戏,教师退到台后当“裁判员”;也可以改变游戏的规则,把将“抢30”的游戏改成“抢50”,或者反过来,规定谁抢到了30反而为败……这样,在不改变游戏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做游戏的主角,主动地进行思考。

四、误区:浮于表面,缺乏深度

对策:精心设计,贯穿思维

教学片段:《倍数和因数》

学习了倍数和因数后,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做下面的游戏:要求学生按下面的要求依次走出教室:(1)请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走出教室;(2)请学号是3的倍数的同学走出教室;(3)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走出教室;(4)请学号是7的倍数的同学走出教室。在游戏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没有按照要求走出去,但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当教师说完“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走出教室”时,学生已经全部走出了教室。

分析与对策:数学,以其严密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被形象地比喻为训练“思维的体操”。课堂游戏只是一种数学载体,一种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工具。要想用好课堂游戏,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要充分挖掘数学游戏过程中的思维价值。

有效的数学游戏,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好玩的,更要在好玩之中体会数学的魅力,在和谐的气氛中发展智力。上面片段中,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只需要对自己的学号进行思考,思考缺乏宽度与深度,缺少相互交流后的思维碰撞,因此这个游戏变得黯淡无光!其实,不妨对上面的游戏规则适当进行修改,让学生一边游戏,一边思考,一边交流,教师可逐一提出问题。如学生分别按要求站起来后,先让同桌相互判断站得对不对,并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出现的错误,在此基础上再让站起来的学生走出教室。这样,让游戏与思维一路同行,让思维与表达共同促进。

五、误区:牵强附会,偏离内涵

对策:重视关联,突出本质

教学片段:《倒数的认识》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倒过来说”的游戏。老师说,“海上”,你可以说――

生:上海。

师:对,很好,真聪明!游戏开始――上楼。

生:楼上。

师:老师喜欢我们。

生:我们喜欢老师。

师:我吃饭。

生:饭吃我。

(哄堂大笑)

分析与对策:把数学知识融入数学游戏之中,是为了在游戏与数学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通过游戏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沟通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突破教学重点,化解学习难点。因此,游戏内容一定要与新学内容科学、紧密地融合,而不是形式上的相似。上面片段中,新学内容是“倒数”,但把“倒数”等同于把一个数数位前后互换,显然是一种误导。这种形式上的相似完全偏离了学习内容,误导了学生对“倒数”的正确理解。因此,科学地选择数学游戏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服务,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当然,数学课堂中运用游戏的误区还不仅仅这些。不过,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剖析与反思,我们可以达成以下的共识: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数学游戏时,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使游戏真正为学生所喜爱;还要有数学的视角,游戏要与思维相链接,与数学思想相结合,努力使游戏更有“数学味”;还要有教学的视角,不要为游戏而游戏,不能无视教学的目标、效率。教师应努力通过数学游戏攻克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真正使游戏为教学服务。

(责编 韦建成)

上一篇:解决农村小学安全问题的对策 下一篇:如何实现“开放”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