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学结合“四阶递进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时间:2022-09-01 09:22:03

高职工学结合“四阶递进式”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资助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经费资助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构建并践行了“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四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达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高职教育 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四阶递进式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特色,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物流管理专业属于经管类专业,经管类学科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性决定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既包括实训室模拟又包括进入社会的企业实践。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创建于2006年,本着“学习内容为工作需要服务,学习目的是促进职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习质量”的人才培养理念,探索实施“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达到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有效融合。

一、“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工学结合的“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四个递进式实践层次,实施校企共育的实践机制,符合经管类专业实践要求,遵循学生对知识认知和技能提升的螺旋式上升规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为主线,融实训项目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使学生专业学习与岗位实践交叉进行,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工作流程和专业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工学结合“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基本技能训练——认识实习

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学习及训练,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宣讲、认识实习、市场调研、职业素养和团队训练,旨在通过感悟式学习让学生从行业概况、就业方向等方面了解物流行业,获得对物流职业的感性认识。

1.专业宣讲

新生入校后进行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专业负责人(带头人)进行专业宣讲,向学生介绍物流行业的整体状况、发展趋势、就业方向、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等,让学生对物流行业当前形势形成明确认识。

2.认识实习

安排学生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观摩和考察,企业专家进行企业介绍和专业讲学,让学生感知物流,熟悉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物流企业的工作环境,物流岗位的操作及能力要求等,激发专业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制定个人专业学习规划。

3.市场调研

针对物流行业开展专题调研,进一步熟悉企业物流运营模式和策略,能掌握基本的物流运营模拟策划和方案设计等实践技能。

4.职业素养和团队训练

针对就业岗位职业素养需求,组织学生开展“破冰游戏”、“沟通游戏”和“团队游戏”等团队拓展训练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沟通、协作意识和团队凝聚力。

(2)职业技能训练——认知实习

职业技能训练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实践教学为职业认知实习,旨在通过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增强岗位基本技能。

职业认知实习在校企合作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行,主要以物流企业各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实习为期5周,采用定岗、轮岗形式,确保实习企业岗位不断岗,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实习过程,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建立起工作任务与岗位技能、理论及职业知识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职业习惯,强化训练职业岗位技能。

(3)专项技能训练——模拟仿真

专项技能训练包括运输组织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单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实践教学为课程实习、岗位调研等专项技能实习,旨在通过模拟仿真让学生增强对岗位专业技能的认知和把握。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专项技能大赛,例如全国大学生条码自动识别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大赛、“现代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技能大赛等赛事,技能大赛按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需要组队参赛,在考查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此外,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内容融入到单项技能模拟仿真训练中,对照物流职业岗位的准入标准,强调各项技能的强化训练以及综合技能应用的系统训练,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考核与鉴定。职业资格鉴定在专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4)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

综合技能训练包括顶岗实习等综合技能学习及训练,实践教学为顶岗实习,旨在通过校企共育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形成独立胜任工作岗位、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强化专业技能的最佳途径,我院本着集中实习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顶岗实习单位和岗位的专业贴近度。

二、实践成效

(1)构建了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工学结合实习实训,学生达到了走入企业、深入企业和融入企业的目的,在企业实习实训时,学校会配备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心理、生活、实习等问题进行指导。此外,校内专任教师可以在学生实习的同时进行专业实践,增加企业实践经验,更好地服务教学。

聘请企业一线和管理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并作学术报告。挖掘历届毕业生成功案例,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做职业生涯规划专题报告,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争取早日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2)企业实践融合更多“技能大赛”元素

学生在进行企业实践过程中,结合“现代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条码自动识别知识竞赛”等赛事,融入较多的大赛元素,结合企业实际,让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熟悉大赛竞赛事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参赛方案,通过企业实践检验和优化方案。

(3)校企合作“面对面”

校指导教师在企业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的同时,可以开展企业实践或社会服务,和学生、企业员工共同工作、共同提高,积极吸收企业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帮助企业解决企业中面临的技术等问题,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同时,指导教师融入企业,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校企开发课程和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真实、实用。指导教师与企业员工的零距离接触,会拉近老师好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距离,实现课堂、现场“双课堂”教学。

(4)企业态度“由冷变热”

一开始联系企业承接职业认知实习时,企业考虑到住宿、培训等问题,一般不愿意接受,即使接受时间也不宜过短。此外,企业怕影响到质量和耽误生产让学生只能看不能动,实习效果不理想。后期,通过开展校企合作,签订校企教学协议,学生能定岗实习。通过实习学生能独立开展工作,而且有些成为了技术骨干。企业对工学结合实习的态度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支持,并表达出挽留学生在企业实习和工作的意愿,校企合作由校方一厢情愿变成校企两情相悦。

三、今后改革思路

(1)“专项技能训练”由仿真走向现实

对我院所在区域的物流行业进行研究,在专业技能实训中针对各专项学习模块,例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组织与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开展有针对性、适用性的专项模块实习,从而将校内模拟实训室落实到真实的企业操作之中。同时,考虑到企业的承接力和容纳力,采用针对不同教学模块分别选择对口企业的思路开展实训。例如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选择广东心怡物流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仓储类企业,运输组织与管理实训选择淄博交运集团蓝狐物流有限公司—专线运输等,如此选择确保了实践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学生实习过程中做到有效的心理疏导

学生实习前要讲明实习的意义、实习的重要性,学生实习过程中有教师全程跟随做专业指导和心理疏导。企业实习和学校学习不同,前期学生有新鲜感、兴趣点较高,工作热情饱满,但是由于物流行业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不规律、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实习时间一长,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和对抗情绪,若不及时疏导难易确保实习效果。指导教师有效的心理疏导能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做到掌握技能的同时锻炼自己的心智,达到技能娴熟、心智健全。

(3)由“一厢情愿”达到“两厢情悦”

工学结合实践是学院一厢情愿还是校企两厢情悦,主要看学生能否为企业带来实在的经济效益。若学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对开展工学结合持欢迎态度,否则企业拒绝接受学生实习。今后,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长期有效机制,调整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项协议,进一步实际化和细化学生实习岗位,运用“奖罚制”激发学生实习热情和实习效果,评选多谏言、多创新和多产出的“三多”优秀实习生,对实习合格的学生办法“工作证明证书”。

(4)在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建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库

在组织开展工学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收集并与企业合作开发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包括专业教学系统,该系统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调研资料、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教学素材库,包括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图片、技术资料以及操作说明;物流作业的实景录像等,针对各教学项目归类收集,做到门类齐全、收集丰富;行业资源系统,包括物流企业、行业协会、行业标准、地方物流业发展规划及文件介绍等。

参考文献:

[1]王小志. 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二纬多点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73—76, 2011.

[2]戴荣. 从“一厢情愿”到“两情相悦”——谈“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体质构建和机制激活[J]. 江苏教育, 3:35—36, 2009.

[3]余明学.西部地区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2(1): ,2010.

[4]孙秋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三进三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8.

作者简介:杨新月(1979.11—),女,硕士研究生,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交通流仿真、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

上一篇: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实验中心管理模式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技能大赛的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