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吸收能力的三阶段演化过程分析

时间:2022-09-01 07:40:15

企业吸收能力的三阶段演化过程分析

【摘 要】本文基于吸收能力理论,将吸收能力分为三大阶段动态阶段,即探索性阶段、转化性阶段和开发性阶段。重点分析各阶段知识吸收转化情况,并从知识管理的显隐性转化角度进一步给予说明。如何利用好企业先验知识,调整好企业组织结构,使得企业更有效的吸收外部知识,并成功内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这成为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

【关键词】吸收能力;探索性阶段;转化性阶段;开发性阶段;知识管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明显加快,市场偏好变化显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已经远远不能单纯靠自身力量,固守稀缺的有限资源,闭门造车了。而是需要通过与外界不断的交流学习,包括向高校及科研机构、竞争对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行业不同角色的学习,进行源源不断的知识创造来打造竞争优势。本文从知识管理角度的显隐性知识转化角度,动态的分析吸收能力的三大过程维度,即探索性学习阶段、转化性学习阶段和开发性学习阶段。希望能为企业知识积累的提升起到一定理论帮助。

1.探索性学习阶段

企业知识源包括顾客、上下游企业、竞争者、政府、科研机构、咨询服务机构等等,部分外部知识是无偿获取的,也有的外部知识是通过技术合作、企业联盟等合作方式获得,还有的通过技术贸易等交易方式获得。企业要从外界知识源处获得丰富知识,就需要同时具备两个阶段的能力,即知识搜寻能力和知识评估能力。首先是对知识的搜寻,这就迫使企业必须拥有比较全面开放的知识源,才能有效地从大量知识源中辨别所需的知识;同时需要拥有丰富的先验知识,才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抓住稍纵即逝的外部信息;清晰的企业战略为知识搜寻指明方向,避免搜寻的盲目性,企业战略是企业能力和资源与企业环境动态结合的产物,只有企业拥有的知识和外部搜寻的知识符合企业发展长远战略时,这种知识才能被正确获取。

第二阶段是知识评估阶段。对于已经搜寻到的外部新知识,企业与企业成员就需要明确知识所在位置和知识对于企业的现实或潜在价值。如果只是搜寻到了外部信息,却不知道信息的拥有者或者来源,企业就无法展开进一步的知识评价工作;如果不清楚新知识对于企业的意义或重要价值,那么员工也就不会对知识产生进一步的评价和获取兴趣,获取意愿将会大大降低,也无法准确估计获取时需要付出的转移成本,无法分析获取的途径和方式,也就不愿意开展进一步的行动了。知识评估阶段除了需要清楚知识所在位置和知识的价值外,还需要企业员工个体组成的企业整体深厚的先验知识、沟通良好的组织交流意识、开放动态的组织文化等相配合(李贞、杨洪涛,2012)。

2.转化性学习阶段

消化转化过程是吸收能力最重要的中间一步,即将获取的新知识进行进一步整合。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后,能否为企业所用,关键要看是否能够顺利消化吸收,转化成为企业自身的一部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

转化性学习过程分为消化过程和转化过程两部分。消化知识的能力是企业在现存的认知框架内理解新知识的能力。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观点,初步获取的可能是显性知识也可能是隐性知识。如果是隐性知识,就需要一个显性化的作用,便于员工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如果是显性知识,就要将其组合化,转化为利用组织内部语言来更好表达,使得团队整体能够更好的理解外部的知识,是一个知识共享的过程(Lane,P.J.,Michael Lubatkin,1998)。企业员工之间不断进行交互式学习,企业内部可以形成一种共同的语言和价值体系,有助于知识的深加工。

转化知识的能力是新消化的知识与企业原有知识相融合,进行可能的组合再创造,对知识进行增减和加工的能力。为了使知识能够更加融合企业知识,在更多部门应用,就需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以方便企业不同部门的复制利用。转化过程是一个吸收能力形成的必经过程,即使是封闭的部门团体,在产生新想法和新主意时可能会独自将这些想法直接应用于工作地当中,可能不会主动与企业其它部门共享,以缄默形式贮存知识于脑中。但是随着部门间不断接触和部门行为的暴露,知识会慢慢“溢出”,溢出可能是主动的、有意识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无意识的。但是慢慢的都会实现知识的部门间转化过程,只是时间问题长短而已。当新知识已经能够通过显性形式在各部门流传利用,消化转化过程就正式完成(徐二明、陈茵,2009)。

3.开发性学习阶段

开发利用是把已经消化共享的能力用于商业用途,知识的外化过程。它代表了企业提炼、扩展、平衡现存能力并且结合获取的外部知识创造新知识将其应用,产生新产品、新服务、新工艺或者新管理模式的过程。获取、消化、转化后的只是不代表能够被企业真正利用,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受外部环境动荡性的影响,外部市场变化迅速,很可能会使企业吸收完成外部知识后,开发出的新产品却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外部技术突飞猛进,很可能使得企业在支付大量的转化吸收成本后,新研发的技术已经落后于其他企业,已经被市场淘汰,可见知识的开发利用也是存在巨大风险的,并不是在消化转化知识后就可以水到渠成实现的。Zahra & George(2002)提出如果企业能够在长期的经营中提供系统化和结构化的组织机制,更系统的应用外部知识,就能更有效的开发新产品,才能把知识应用到企业日常活动中。

知识利用研发过程中,研发人员从相关知识库中经过筛选、吸收、积累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然后再激活知识存量、进行提炼、创造,在研究过程中经过反复提炼逐渐形成特有的隐性知识体系,这一过程是一个反复试错、论证的思考创造活动。对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获取。管理人员要把各相关专业研发人员组织协调起来,将获取的隐性知识进一步显化为研发人员的显性知识或直接转化为研发人员的隐性知识。通过研发人员多年沉淀的知识体系,加之亲自实践,两者相融合,在具体的研发环境情景下,内化融合为新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创新。

总结上面所述吸收能力形成的三个过程维度,企业吸收能力包括知识的识别评价能力、消化转换能力和开发利用能力,这三个过程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三大过程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存在动态反馈作用。知识评价获取是吸收能力形成的前提,消化吸收是吸收能力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新知识的开发利用则是企业新价值形成,吸收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是企业竞争力得以提升的最终目标。同时三大过程又是动态反馈的,企业对于新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就会拥有更高的创新创造能力,在市场上拥有更高更有利的市场份额,能够更多的了解市场,接触客户,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就会获得更多与外部知识源接触的机会,也拥有更强大的资金成本支付能力,有更多的机会和潜能去发现和挖掘外部新知识,提升企业获取新知识的,形成一个新的吸收能力的循环开始。吸收了上一个循环的教训和不足,下一个循环会更强更完善更有效率,竞争优势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模式,实现动态上升的态势。

参考文献:

[1]陶锋.知识吸收能力与代工制造业技术创新[J].企业管理,2011(11).

[2]徐二明,陈茵.中国企业吸收能力对竞争优势的影响[J].管理科学,2009(4).

[3]李贞,杨洪涛.吸收能力、关系学习及知识整合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来自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2(1).

[4]王国顺,杨昆.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1(10).

[5]徐金发,林枫.国外吸收能力模型研究进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

作者简介:杨畅(1989-),女,河南平顶山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上一篇:浅议烟草商业企业如何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下一篇:广东省寿险业发展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