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单位卓筒井保护与利用

时间:2022-09-01 02:07:06

文物保护单位卓筒井保护与利用

【摘要】本文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卓筒井”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从卓筒井的历史、现状、保护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从而提出了一些合理利用适当开发的意见和策略。

【关键词】文物保护;卓筒井;保护;开发利用

一、卓筒井历史

(一)卓筒井简介

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卓筒井”位于四川省大英县卓筒井镇,是北宋庆历年间一项伟大的发明。它是用碓架子套圜刃形钻头,以冲击式方法向地下深处开凿的盐井,也是人类始创的小口径钻井技术。它开西方绳式顿钻钻井技术的先河,揭开了人类向地下深处探寻宝藏的序幕。卓筒井不仅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艺术性、历史性、科学性,并且还具有唯一性,其“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盐井及地面建筑物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卓筒井形成

仁宗时期,由于大口径盐井的逐渐衰败,其产盐量急剧下降,总产盐量不到800万斤,再加上当时的人口迅猛增长,因此四川某些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盐荒。为了能满足人们对食盐的需求,四川各地爆发了一场抢夺食盐以及盐井的战争。在历史背景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四川南部地区出现了一种新型盐井——卓筒井。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继承汉唐以来大口径浅井某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明的冲击式顿钻钻井法,它是世界机械钻井的先驱,是取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卓筒井工艺技术的出现,是中国盐井凿井技术从开凿大口径浅井向小口径深井过渡的标志。卓筒井的推广与应用,不仅为井盐生产的蓬勃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而且为世界近代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三)卓筒井著述

宋代文学家坡在《蜀盐说》中作了如下记载:“自庆历、皇祐以来,蜀始创筒井,用圜刃凿,如碗大,深者至数十丈。以巨竹去节,牝牡相衔为井,以隔横入淡水,则咸泉自上。又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为桶,无底而窍其上,悬熟皮数寸,出入水中,气自呼吸而启闭之;一桶致水数斗,凡筒井皆用机械,利之所在,人无不知。”北宋文学家文同在《丹渊集》中也作了如下记载:“盖自庆历(1041——1048年)以来,始因土人凿地植竹,为之卓筒井,以取咸泉,鬻炼盐色,后来其民尽能此法,为者甚众。”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皆对其作了详实的记载和描述。

二、卓筒井现状

(一)卓筒井分布情况

卓筒井盐井集中分布在卓筒井镇七个村落(关昌村、青木村、快活岭村、花碑湾村、吴家桥村、青和村、三兴村),约13平方公里,现已找到老井180余眼,灶房9处(其中遗址8处)。目前卓筒井重点保护的是关昌村的大顺灶及所属的8眼老井,面积为3859.04平方米,具体四周界限为:东以大英至花碑湾村小公路边沟为界;南邻大英至花碑湾村小公路;西前方靠莫辉之住房以盐厂墙外1米处为界,后方以晒水坝边沟外2.5米出为界;北以晒水坝外11米处为界。

(二)卓筒井保存情况

卓筒井原属于四川省蓬溪县大英乡,建国后经公司合营收归国有。60年代以后,卓筒井传统式的作坊煎盐受到现代高科技制盐的冲击,再加上成本投入高、劳动需求量大,因而遭到了大量淘汰。到了80年代末尚存九灶四十一眼井。90年代中期国家取消平锅制盐且食用盐内必须加碘,卓筒井小灶煎盐历史彻底结束。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卓筒井现有九灶、一百八十余眼井,均分布在卓筒井镇的七个村落,现重点保护大顺灶。大顺灶占地10655.8平方米,有灶房一处、盐工住房一处、盐井八口、晒盐坝一处、晒盐(水)架一架、筒车一个、花车二十架、羊角车二十架、计量缸三个、大平坦盐锅两口、卤水储存桶四个、生产工具等共计一百四十一件。

三、卓筒井保护

(一)卓筒井文物的保护

1.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卓筒井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首先要建立健全保护机制,成立保护机构,拟定管理条例,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其次在保护文物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占据主导地位,并肩负起主体责任,增强扶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也要加大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将保护工作纳入到政事日程中,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保护机制,使得文物保护工作能够真正意义上地落到实处。2.编撰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卓筒井文物要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必须对其进行文物保护总体规划,在规划中要做到真实、全面的保存和延续卓筒井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实现卓筒井的有效保护、有序传承、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将卓筒井建成保护、研究与科普基地,达成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3.文物维修立项及修缮卓筒井文物进行修缮时,先对其文物的特性应作出全面科学合理的分析,再做好维修方案,进行立项批复,日后在维修的过程中,就能根据立项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修缮,从而节约成本和资源。另外修缮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安全防范的问题。文物监管部门要根据有关法规条例等对文物周围的建筑工地进行调查和勘探,并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予以严厉的制止,从而保护文物免受破坏。4.加强安全保卫及管理卓筒井安全保卫部门,加强日常保护。保卫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根据规章制度,严格进行值班,并实行全天候的值守,坚决不能擅离职守。然后是要做好访客登记验证以及出入车辆的检查工作,陈列室严禁他人随意出入。另外还要做好各项日常维护与管理的工作,搞好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值班人员的工作素质,从而使卓筒井文物得到较好的保护。

(二)卓筒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1.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传承和发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为了加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推动项目传承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一是通过调查走访建立健全文字记录、影像拍摄等档案;二是进行实物的收集、展示和管理;三是通过生产进行技艺传承。2.传承人的培养主管部门应组织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专家,积极发现辅导培养“接班人”,使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并进一步发展。“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自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部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我们就聘请了其部级代表性传承人严昌武传承其技艺,培养大量弟子,充实技术队伍,其传承弟子主要有廖吉荣、代斗元、周正军等五人;再有通过举办培训班,—方面培训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另一方面也培训培养一批民间传承人,为项目的传承发挥积极作用,有力地推动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3.卓筒井宣传对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英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保护,第一需做大量抢救性拍摄、录音和传播工作,在外部应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营造非遗保护工作人人知晓、个个参与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还应进行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工作。利用宣传橱窗、横幅、发放折页资料等多种宣传载体,并通过国家、省、市、县多家报刊、电视台以及多家网站和相关出版社参与,利用文字、图片、录像、专题片等方式,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卓筒井这一古老技艺,进一步认识其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得到有效保护。

四、卓筒井合理的利用

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应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及适当的开发。首先是对卓筒井进行保护性生产,通过恢复传统的制盐技术,不仅让游客们能近距离地触摸卓筒井井盐深钻汲制这一古老的技艺,而且使其得到了更深更广的传播和传承;第二是利用卓筒井盐卤资源开办体验展示区,这主要表现在对盐卤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此地13公里的中国死海就是成功的实例,并且卓筒井的盐卤资源更加丰富,其历史价值更优于死海;第三就是建立卓筒井钻井技术博物馆以及盐文化博物馆,这也是保护卓筒井的最有效的方式,馆内的陈列品不仅是其历史文化的铁证,同时还能够让游客的感受更真切、更直观;第四是要有效利用卓筒井的品牌,卓筒井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对象,同时其“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还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要继续向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其品牌价值不可估量;最后就是开发旅游产地,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展示出宋代遗风,从风格到人文,都要与文化遗产保护区相协调,使之与整个卓筒井文化遗产浑然一气,既自然环保,又端庄肃穆。

五、总结

综上所述,卓筒井是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孤品,它不仅改写和推动了人类文明,并且还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因此对卓筒井进行保护以及合理的利用,即实现“保护性生产”,使卓筒井技艺永久活态传承,同时还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吸引全球的仁人志士到此亲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张雪松.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义门古建筑群的保护与利用[J].神州,2013(22):25-26.

[2]谢雪,张方超,张鑫媛,封俊丞,孙雪莲.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保护与开发的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10):324-325.

[3]陈晖.文明孤品卓筒井[J].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2016(6):58-59.

作者:李英 单位:大英县文物管理所

上一篇:高中班级文化建设分析 下一篇: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