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

时间:2022-09-01 01:06:35

加强农村学校的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2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全社会乃至全人类都在重视教育,尤为重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不少的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学校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困惑。

1 农村学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应当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形成自己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本领。“授业”不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还要他们能吸收新信息,具有新思维,也就是说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现代的新鲜的“活水”。“解惑”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上不但能解决书本上的“惑”,还要能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发生的知情意行方面的“惑”。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具有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掌握一定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然而在农村教师队伍中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学历、职称与教学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2教学设施问题

教学资源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教学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设计也是空谈。新课程教学模式要求开放式、参与式、互动式等综合性的教学模式,而这一教学模式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较多的教学资源硬件做支撑。而这一教学资源目前在农村小学普遍缺乏,学生没有获取知识、信息的图书馆;没有拓宽视野、增强理解的科技馆;也没有思想品德、理想信念教育的博物馆;更没有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网络资源。拿我校来说,多媒体教室设备陈旧老化,条件很差;个别条件还算不错的学校直到2012年才用上了先进校淘汰的多媒体,才初步运用网络资源给学生讲课,那可想而知差距有多大,素质教育又从何谈起。

1.3教师培训问题

教师培训工作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教师通过培训可以更新观念,更好地把握教材、理解新课标。学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起不了专业学科的引领作用,不能高标准、高起点地把握、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工作,难以担起形成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重任。加上学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而且缺少师资培训的条件,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1.4领导者的思想认识问题

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没有校长的参与、指导与引领,素质教育的实施很难推进。在农村,部分校长仍以试卷分数评价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施新课程素质教育与自己关系不大,有些校长虽热衷于教务管理,但自身业务素质薄弱,缺乏系统的学习与新课程素质教育研究,使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实施缺乏有效地领导、组织和管理,不能与教师一道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发挥有效指导和引领的作用。

2 发展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合理配置资源,有效遏制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选拔不同专业的教师参加培训,走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强教师的自学、创新精神。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素质,强调新课程学科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

正确认识、理解素质教育,明确现在的教育不再是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而是基于小组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知识,真正推行素质教育。

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因地制宜,追求个性化、特色化教学,使不同思维、不同智力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都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上一篇:如何指导区域游戏 下一篇:浅析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与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