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法制教育

时间:2022-09-01 12:51:18

浅谈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法制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且这个比例继续呈上升趋势。青少年十五六岁这个年龄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又称“犯罪年龄”,这个时期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高危时期,心理扭曲如果得不得及时矫治,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形成各种程度的心理疾病,极易导致青少年犯罪。导致学生违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的错位,社会环境的恶化等,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是社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相互补进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需要形成一道道防线。

一 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其直接后果造成了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一方面产生了高分低能而又没有理想的群体;另一方面人为地产生了大量的“双差生”。“双差生”属于被歧视、被排斥、被放弃的群体,这些学生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基础,他们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好感,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他们从学校分流后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在社会上找不到正确的位置,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 建立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开展法治教育,使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法制教育,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措施。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法治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使法制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3、学校也应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教师

法律是一种专业性、技术性、规范性很强的专业,而且现实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需要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必须具有相关的法律知识,能正确地理解法律条文本身的含义,能熟练地运用法律规范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学生遇到的有关问题。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能灵活地把课本上的法律知识与现实生活别是中学生的行为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到什么行为违法,什么行为犯罪,违法犯罪的后果和应当承担的责任,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虽然有些中学已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多数学校没有进行必要的法制讲座,再加上他们往往本身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或者只是摆摆花架子,这种情况下,很难适应法制教育的需要,也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因此,作为学校应当聘任政法院校毕业的或从事法律工作的具有法律知识的教师充实学校教师队伍,使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化。这样才能真正把学校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 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

1、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

我们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是孩子首要模仿的对象,家长的思想观念,言行和文化素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托尔斯泰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能自己教育自己时,在那里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先锋榜样,一切有关孩子进行自我教育的谈话都将变成空谈”。你孝敬老人,子女才可能孝敬你;你下岗择业时充满自信,子女才可能面对挫折不断追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家长的人格力量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素。目前,很多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脱节有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父母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责任人,也是第一责任人,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

2 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急需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对于学校,应当积极主动地承担组织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把素质教育的目的、思想以及科学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家长。在对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教育时,应当将计划的内容告知学生的家长,使未成年人的父母根据学校计划,针对具体的情况进行教育。同时作为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应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对话互动联系,定期地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所思、所想、所为,通过家庭信息反馈,与学校学生的行为进行比较,制订相应的对策。通过学校指导,使他们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不但能主动关心子女,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代之以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而且能运用教育理论来分析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 学校教育要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

学校教育要突破单纯的应试教育的原有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即要以大教育思想为指导,优化育人环境,正确认识和处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关系,坚定开放搞活信念。当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一些腐败现象,社会风气也不尽人意,媒介宣扬凶杀、迷信陋习和利己主义的腐朽意识形态等等,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和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采取消极回避,试图把学生隔绝于社会之外,搞一厢情愿的“净化”教育是不能奏效的。教师要在指导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辨别是非曲直,同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作斗争。

总之,在教育改革中,要立足于校内,着眼于家庭和社会,力求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三结合。学校必须改变这种疏远于社会的封闭的教育体系,要努力拓宽思路,增强社会实践的机能,争取得到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配合,形成“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提高育人效果。

上一篇: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矿山机械安全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