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美术的传承及保护研究

时间:2022-09-01 12:04:0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美术的传承及保护研究

摘要:现如今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种类正在迅速的减少,人们的生活中被各种各样的外国的文化侵蚀。多数人无法对民间美术产生文化的认同感,导致民间美术遭到人们的漠视。从而让失去了生长土壤的民间美术很难再充满活力的继续传承下去。虽然国家现有很多保护政策,再加上大力的推广和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只有真正的让人们主动地去接受它,才能使民间美术重回民间。

当下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以及交互技术的日趋成熟,为数以亿计的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科技享受,与此同时许多软件开发者,也在享受着这场盛宴,为广大用户带来有效且有趣的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还没有真正的站在这个受众极广的舞台上,而年轻人对新兴电子产品的兴趣以及对新型游戏的兴趣,正是让民间艺术回到民间的一个有效快速的途径。

关键词:非遗保护、民间美术、合理利用、本土UI设计、应用程序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3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

人类文化遗产可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化遗址、遗存、文物、文献等;一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以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技艺、技巧和瞬间表现形式传承的文化遗存,是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口耳相传,诉诸视听而疏于记录和固态化。因而常常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在落后的记录手段和技术条件下,基本无法恢复或再生。这就意味着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丰富,但也很脆弱。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如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年画、剪纸、皮影正在逐渐消失。而与此同时,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正吸引着世界目光。无论是“中国京剧欧洲行”的顺利开展,昆曲和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文化遗产”名录,还是《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项,都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但是就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得到越来越多世界认同的同时,许多的国家将许多本属于我国的文化遗产纳入本国家的文化产业战略,对这一宝贵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从已经久远的“敦煌”艺术的流失,景泰蓝、宣纸技术被窃,到近年来美国《花木兰》的高上座率,韩国的皇家音乐“申遗”(韩方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明确说明该项艺术源自中国),以及韩国欲夺我们的“端午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少林商标在美国抢注等事件屡屡发生,这在说明中国非物质文化独特地位的同时,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行动迟缓,一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将被他人“端走”,我国优秀的文化将被肢解。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难

当原本来源于民间的技艺及艺术形式,随着工业及科技的飞速发展却逐渐的远离了人们的生活。高度的机械化和自动化逐步取代了手工生产劳动,许多乡村的劳动者也已经开始放弃了原有的生活、生产方式转而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因此许多传统民间手工艺也无法继续传承,进而逐渐消失。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文化的建设进程却是没有跟上。我国的本土文化逐渐的被外国文化所侵蚀,更多的青年人对本土文化没有感情,使得本土文化失去了生长的土壤,非遗的保护本应该是该民族文化自觉后的具体行动。任何来自外部的 “越俎代庖”式的 “保护”,都难以真正起作用,使 “文化多样性”成为人类文化的基本范式并使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最终还要依靠各民族自己的觉悟和行动。当一个民族或群体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消失的危险与后果时,一切外来的努力都不能代替这个民族的 “文化自觉”。就像生物体对待暴力侵袭与 “温柔抚摸”的自然反应不同一样,一种文化和另一种文化遭遇、碰撞的时候,强势文化、外来文化对弱势文化、本土文化的态度,常常是造成后者对前者是接受还是抗拒的关键因素。当异质文化强大且采取温柔而不是攻击的姿态时,接受便代替了反抗,最终变 “他”为 “己”,使接收者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以忘掉 “己”文化为代价融入了 “他”文化。刚才提到日本保护非遗的例子,就是因为他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文化自觉。压力与恐惧,似乎是我们这个近邻较早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化并使之成为社会共识的重要原因。

短短改革开放三十年里,我们国家的面貌改变这么大,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但在自豪的同时,是不是还应该有一定的担心――担心传统文化的断代、担心民族历来引以为自豪的东西通通被一个 “改天换地”的自豪所替代?现代化就像一块巨大的橡皮,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抹掉历史、抹掉祖先的痕迹、抹掉那份温润的带着祖先体温的文化。对此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整个社会的发展像一趟高速的列车,而需要保护的东西就像一张薄纸从列车的窗口一飘而过,如果我们抓不住就会错失机会。一方面随着我们的宣传,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程度空前高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必须承认,我们所做的这一切,我们的力度、广度和我们能做的事情,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力度、速度比起来,还是太弱了。现在社会上大部分人满脑子想的就是现代化。在他们眼里,现代化就是过上同一个标准的生活。

我们看到少数民族的服装,都那么漂亮,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朋友已经不要穿这衣服了。当一代苗族、布依族、侗族的少女、少年们要把他们的绣花裙子、衣装扔掉换成牛仔裤时,你怎么办?她发自内心地觉得穿牛仔裤、T恤衫比这些民族服装漂亮,怎么办?今天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但是这个保护文化遗产又绝不能变成妨碍、阻碍,或者不允许文化遗产持有者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审美改变它,甚至抛弃它的行为。你只能讲道理,只能启发,只能告诉他这是有价值的,你不能丢掉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你没有权力阻止他。

一个外国人到村子里,用一条牛仔裤和一个苗族少女换一件精美绝伦的刺绣,这绝对是不等价的交换,但是这个拥有了刺绣的外国人和换取牛仔裤的苗族少女一样欢天喜地。这就是我们意识上的差距。这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一个愿望,你无法指责,你也不能说他不对,我们的困难就在这儿。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出现的问题

1、开发破坏损害遗产

开发活用非物质遗产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最近我们却总能听到因为开发活用不当给遗产造成不良影响的例子。从民乐改良增加交响乐指挥,到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开发者热情过高,又不了解遗产的文化内涵,在开发的过程中盲目的追大求全,导致经过“开发”的文化遗产已经失去了应有的韵味。民间小戏像京剧大戏,民族音乐像西方交响乐。本来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快速的向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趋同,而文化趋同的过程往往正是文化遗产消失的过程。从云南石林的天天“三月三”,到民俗村里的随意“拉郎配”,我们又发现一些开发者只看到了遗产之中的经济价值,对于文化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缺乏应有的重视,导致开发过后的文化遗产形式与内涵分离,文化遗产中蕴藏的风俗、信仰反而在文化遗产保护大潮中快速消失,如此一来经济开发也就成了经济糟蹋。

2、过度保护桎梏社会

经济开发可能给遗产造成开发性的破坏,这一点也许不难理解。但是仅仅按照遗产保护的工作规范对遗产进行保护就完全利于遗产发展吗?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尽然。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遗产,它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也不断发展,遗产也会发生变化。如果遗产工作者仅是教条、机械的对遗产进行保护,不注意随着社会发展改变保护手段,并且总是希望遗产处于一个历史的时间点,与遗产有关的一切都一承不变,那么这种保护就成为了一种过渡的保护。过渡的保护是不现实的,比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一个民族地区的民族习俗就让当地的女孩子不去上学,比如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船工号子就让河流上的航运交通停止使用机械动力而恢复拉纤。像这样的过渡保护往往会桎梏经济甚至是社会的发展,并且也往往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定了对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民间艺术工作给予扶持的方针。各地政府对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积极行动,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近些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开展起来。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普查力度不大。由于民间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长期不被重视,政府部门的普查工作力度不大,至今对于我们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存在种类数量和消失的状况等认识不清,缺乏深入和广泛的了解。

二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滞后,资金技术贫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缺乏正确的开发利用。如由于得不到政府的支持,资金不足,一些小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文化产业,在艰难的环境中自生自灭。旅游市场对民间艺术遗产庸俗化的廉价开发,对社会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法律保护依据。如对古代的科技、工艺、音乐、舞蹈、历史声音、历史图像、民族文物、民俗文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没有科学的界定和权威的说明,也未能列入《文物保护法》的保护之下。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四、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使得许多濒临灭绝的手艺及艺术形式逐渐的又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仅如此,还有很多已经认为失传的手艺及技艺,又重现于世。为我国的文化宝库又丰富了内容。人们对于非遗的兴趣也越来越浓,更多的人愿意去亲手摸一摸那些传承下来的艺术。

当我被曾经不了解的技艺及艺术形式所震撼时,更能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的重要性。在政府主办的各种非遗保护的成果展,给了广大民众与非遗接触的机会。正是在接触当中激发了民众对非遗的兴趣,使非遗的保护工作更加有效。只有人们意识到保护非遗的重要性,才会积极有效地保护非遗,那样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定要让人们对非遗及民间艺术产生兴趣,才能引起关注。让民间艺术重回民间。

五、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事项,它也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论是开发还是保护,只要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总会变得不切合实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同时明确指出:“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紧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了一个基本方针,在这个大方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也似乎并非不可调和。适度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会相辅相成的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但在适度保护与合理开发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要点值得注意:

1、不能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

要走出保护与开发“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怪圈,保护可以是为了开发而保护,开发也可以是为了保护而开发。不能盲目的将开发置于保护的对立面上,单纯为了保护而禁止开发或为了开发而拒绝保护。开发者要有效利用保护者的工作成果,依照文化传统进行传承性的开发,而保护者则应当针对开发者的工作给出有效建议,以便开发工作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

2、可以利用遗产开发当代文化产品但要与遗产加以区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并非为表演和旅游而设计,在需要进行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时就难免会对遗产的部分内容进行变更,比如为了增强视觉效果在民间戏剧中加入声光电元素,为了增强音响效果在民间音乐中加入新式乐器的伴奏,为了提高制作效率在民间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加入现代工艺等等,经过这样的变更原本非为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需要的文化遗产,就成为了一种既具有全新形式,又带有遗产元素,适合商业演出和旅游开发的当代文化创意产品。为了经济开发需要而利用传统文化遗产开发当代文化创意产品是应当给予支持的,因为它一方面带动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遗产的社会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当代文化创意产品应当在推广时与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区分,让当代创意产品的受众对于其改动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防止对于遗产的误解。

3、要允许遗产的自然发展但不能人为干预其发展

如前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的遗产,需要由传承人代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传承人所生活的社会不断发展,遗产也会随着时生变化。比如在部分传统的苗族村落,火把节中的火把早已被工业文明的手电所取代;又比如在部分原来生产力落后民族地区,随着先进生产工具,人们已经在一些传统手工艺使用原来没有的电动工具。这些都是遗产的自然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对此遗产工作者要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不能过度的干预。但是文化遗产的自然发展也要尊重自然归律,不能人为的“拔苗助长”加速其变化,防止“邦子演员穿上歌剧演出服”的闹剧重演,防止对于遗产的歪曲。

4、通过科学记录的方式保护遗产的现状并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产力不发达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当今在这些地方正发生着快速的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人们思考的往往不是如何保护文化遗产,而是如何摆脱落后文化的束缚。当他们有朝一日过上他们盼望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传统文化已经消逝,一些与时展“不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面对这种情况遗产工作者不可能人为的阻碍社会变革,让遗产的传承人选择他们不愿接受的生活。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通过多媒体的科学记录方式保护对于遗产记忆,通过收集与遗产有关的作品、工具保护遗产的现状,并通过改善传承人生活状态努力保护遗产的活态传承。尽可能真实的保持文化遗产的原貌,让后人更加真切的了解遗产的全貌,防止以后可能发生的对于遗产的滥用。

六、国内外的一些保护案例

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最早就是在日本产生的,在日本为“无形文化财”。这个概念带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先翻译成了法语,然后又翻译成了英文,而我们驻联合国的官员和翻译们又把这个词从英文翻译回来,就变成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有许多日本组织和个人都在UI设计和应用领域率先做出成绩。

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UI设计和应用程序。

UI即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的简称。UI设计则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好的UI设计不仅是让软件变得有个性有品味,还要让软件的操作变得舒适、简单、自由、充分体现软件的定位和特点。

应用程序是指为了完成某项或某几项特定任务而被开发运行于操作系统之上的计算机程序。应用程序包含的种类有很多,如游戏,电子杂志,实用软件等等。

他们有着敏锐的嗅觉和出色的执行能力,在UI设计领域及应用程序的开发中将日本的传统文化有效利用带入到电子设备当中。冷冰冰的电子设备中出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给使用的人们带来新鲜的感受,并能够激发兴趣,带动人们去更多的了解日本文化。我个人深受其影响,这其中尤其以hybirdworks和mikworks的设计和制作最为精良。

Hybirdworks的Yoritsuki 是一款以日本旅馆为主题的应用程序。

每间客房都充满着浓郁的日本气息。房间的景致完全依照四季的交替而变化。当季节和日照时长发生变化时,背景音效和动画(鸟,雪,萤火虫等等)也会随之改变。选择您最喜爱的障子*。按您的需要滑动它来调整和改变它的视觉效果。

当您感觉有点劳累的时候,到您的 Yoritsuki 旅馆小憩一会儿,会使精神得到放松应用当中提供很多道具,每种道具都可以放置在场景中,任意组合。其中障子是可滑动的纸质门窗。障子允许光线射入,由于它们良好的透光性,障子在玻璃窗诞生前使用十分广泛。即便是当今玻璃窗和窗帘非常流行的时期,具备现代设计元素或和玻璃窗搭配使用的障子也能在许多日本家庭中看到。在日本温泉旅馆则更是常见。如果您有机会访问日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温泉旅馆体验一下呢?

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参与了游戏,更多的是通过游戏认识很多日本传统道具以及了解到日本的文化,针对每种道具会有用途的解释,并且可以在场景里看到如何使用。游戏的同时让不同国家的玩家都深深地融入到日本的文化当中。

游戏当中的图标作者又进行加工,进而在电脑中继续使用,将我们电脑中和手机中的图标代替,是电脑和手机整体看起来更有风格,让使用者感到亲切。在众多的使用者中好评连连,无不为他精致的风格及特有的日本气息所折服。这些图标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在有限的空间里不仅要使内容清晰还要尽力做到精致的细节。单从这款旅馆主题的图标来看作者是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其背后的文化的。将旅馆的文化元素逐一的分离出来并加以雕琢,每一种元素都有其深深地意味,让使用者不仅仅从美的角度可以欣赏她,更可以从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去感受它。

当下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以及交互技术的日趋成熟,为数以亿计的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科技享受,与此同时许多软件开发者,也在享受着这场盛宴,为广大用户带来有效且有趣的应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还没有真正的站在这个受众极广的舞台上,而年轻人对新兴电子产品的兴趣以及对新型游戏的兴趣,正是让民间艺术回到民间的一个有效快速的途径。在电子设备上可以跨越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为大众接受非遗节省了很多成本,只要想看或者想体验了可以立即体验,不必担心材料,不必担心成本,因为这一切都是虚拟的,只是为了让人们在参与互动的同时增强非遗的保护意识。也许因为在游戏或是交互体验中对非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做出保护非遗的行动。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交互技术的成熟,现在可以在电子设备上做许多我们想做却不方便做的事情。在以前我们很难想象用电子游戏来做一个陶罐,而现在这样的应用有很多让玩家动手做陶器即轻松有简单,但是依然可以从中体会到制陶的快乐。不过如此游戏中,会向玩家以下订单的方式介绍一些关于陶器的艺术知识。游戏中的过程跟制陶的过程一样,也有拉坯上色上釉烧制等等环节。

游戏中会出现与即将制作的瓶子相关的信息,比如是什么材质的、哪个时代的、哪个国家国以及现在在哪个博物馆等等。

游戏时可以自己随意拉坯上色,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完成,不用考虑浪费的问题,也不会弄一身的脏,制作好的器皿可以拍照留念,还可以进行拍卖。大大的提升了玩家的兴趣。游戏受众的覆盖面很广,大人小孩都爱玩,玩的同时还可以学到知识,正所谓寓教于乐。

当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在学习中国的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快节奏的工作当中让心灵得到放松。

当然应用程序不光只有游戏类型这么简单,也有电子读物或者实用程序。比如现在有声读物对婴幼儿的智力开发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将皮影戏植入到有声读物里面,使得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对于皮影戏的应用在近期有一个比较成功的应用案例,在电影功夫熊猫2中,开场的一大段动画都是由陕西的皮影戏风格制作的。让观众大为震惊,观影后仍是人们议论的热点,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外国人运用的如此巧妙,实在让我们心有不甘。

我们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陌生且新鲜的,人们愿意去尝试接触它,如果将非遗变得更贴近民众,这会使民众对于非遗的热情进一步提升。我们有着很多题材可以去制作成为应用或者运用到UI设计当中。这样不但可以丰富非遗保护的手段,也更贴近年轻人,激发年轻人的想法,从而对非遗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结论:

从“非遗”自身发展条件看,原材料缺乏、传承人缺失、市场萎缩是普遍面临的问题。然而电子产品不断发展可以为保护非遗提供很大的方便。在应用中原料是虚拟的,而广大的用户就是潜在的传承人一旦他们产生了兴趣就会对非遗的保护及传承起到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有浓郁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作为自己闲暇消遣的娱乐项目。而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非遗”也将会让非遗成为一种时尚。只有将保护非遗植入到人们意识里才会将濒临失传的手艺及艺术形式重新焕发生命。

在纷繁的UI设计和应用程序当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少之又少,反观我们的近邻日本将其传统文化提炼并有效利用,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用户,对日本的文化保护及传承起到了的作用。我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以及丰富的非遗题材,更重要的是我们有着广大的群众基础,,凭借他们的热情,将非遗传承和发展下去指日可待。只要深入研究,将其提炼并加以利用,制作成为生动有趣的应用程序,就会让使用者感受到来自本土文化的力量,通过一条崭新的道路来完成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参考资料:

[1]李晨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与发展 2007.7

[2]浅谈对非遗保护的认识 百度文集 2011.4

[3]乔晓光 本土精神2008.6

[4]乔晓光 文化记忆:民间美术保护的文化原则 美术观察 2007.11

[5]田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民俗学网 2010.9

[6]

[7]

[8]itunes app store

上一篇:郭沫若与东方文学翻译 下一篇:浅析塔西佗时代日耳曼部族首领的权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