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培养

时间:2022-08-31 11:01:13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素质培养

[摘要]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通过加强基础教育,落实农业技术推广,建立与完善信息服务体系等多渠道、全方位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培养有文化和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培养途径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民的素质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缓慢的制约因素,也是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加快提高农民素质,是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现阶段中国农民素质现状分析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70%是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先后开展和实施了多种实用型技术人才、知识型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型人才培养和农民职业技能、特别职业、返乡农民工技能等培训工程,使我国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农民生产技能素质正在由掌握传统生产技能向掌握现代生产技能转变,但在很大在程度上,农民的知识水平、科技素质水平普遍偏低,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较差,与加快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全国只有5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1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导致政府部门还不能及时有效的将科学技术在农村中普及与推广。

农民科技素质水平普遍偏低。由于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知识更新培训少,不能适应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需要,加上缺乏农村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的基本知识和经验,无法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平台,农民接受科技培训教育的机会更少。而对于只有传统农业经验与技能的农民,科技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导致许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慢,先进机械装备难以推广应用。据1998年《中国农村发展报告》统计,全国农村所拥有的农民科技人的数量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64%。农民科技素质水平低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农民对现代农业科技的领会能力和掌握能力较差。据了解,我国许多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目前,农业生产领域的农民大多年龄偏大、妇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低。他们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速度慢,领会能力差,掌握能力弱。而现代农业主要依靠的是科学技术,面对农业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如果不及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将会影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建设新农村也将受到制约。

影响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的主要因素

农村教育的薄弱和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过去实行城乡差别政策和城乡分别管理,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城市教育资源无法辐射,加上农村中小学校数量少、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教师人才短缺等原因,农民子女接受教育面窄,农民的基础文化知识、科技知识普遍匮乏,农村教育面临很大考验。

农村劳动力对技术培训的迫切需要与落后的培训机制严重脱节,直接影响了“懂技术”的新型文化农民的形成。当前,由于政府支持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政策力度不大,致使依据农村劳动力走向以及社会需求的素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技能教育和特种技术培训等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的建立健全难度很大,农民接受知识教育、技能培训的途径非常有限。“懂技术”的新型文化农民的形成受到直接影响。

农村教育体系不够完善,致使农村教育办学效率低下。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地方政府对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要求往往采取消极做法,办学条件改善十分缓慢,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各职能部门统筹乏力,资源配置利用不合理,办学效率较低。职业技术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办学模式、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等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培育文化农民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利用国家的利好政策和丰富的本地资源,依靠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有效配合,多层次、多渠道、多途径地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多方资源,构筑科学合理的农民培养教育新体制。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是政府的一项义务和责任,各级财政一定要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一要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整合教育资源。各级政府要在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设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金和建立培训基地,按照教育市场化发展的需要,改革教育体制。二要整合农民培训的师资资源。对涉农科技部门和农校、职教中心等的师资资源,按照农民培训工作的具体规划进行统一整合。三是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依据农村教育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坚持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一是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农民对知识的需求,按照农民的创业意愿、村办企业的用工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以及区域发展情况,采取政府定额补助的方式,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支持地方有计划地开展新型农民培养。二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体系,继续选拔选调高校特别是农林院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出台农业科技人才引进办法,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三是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利益的关系,激发其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时期、新阶段农村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教育投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力水平。我国目前农村教育现状离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素质要求的差距还很大,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着眼,政府一要制定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基础教育设施,提高农村师资力量。二要鼓励社会力量自办、联办学校或捐资办学,也可以鼓励归国华侨投入资金发展教育事业。例如,我国实施的支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希望工程”、“春蕾工程”等。另外,国家还可以引进一些外资投入到农村教育中去。三要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广泛开展和实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切实解决中小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的辍学问题。四要加大投入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做好示范引导。五要通过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帮扶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使农村基础教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为重塑新一代“有文化”的农民提供源头保障。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乡村教师队伍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充分利用现有乡村教师资源为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再培训,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最直接的办法。一要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从源头上抓好农村新一代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工作,确保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二要把农村义务教育当成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发挥县、村级中小学资源优势,从抓好基础教育和扫除农村文盲青年人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三要对农民的知识与科技培训制定长远和持续的规划,从而改善和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使他们成为“懂技术”的新农民。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培训工作,为农民提供实际、实效、实用的培训需求。第一,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需要,培养技能型农民。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农业新技术、建筑技能、社区家政、营销知识和商业服务等实用技术的培训,教会农民学好一门或多门技术。第二,以岗位任职培训为重点,培养管理型农民。采取任职前封闭式培训,经验交流,或聘请农业专家、教授为农村党员干部进行辅导,推进农村民主管理。第三,要健全农村培训机制,依据劳动力走向以及社会的需求,建立健全各类就业培训制度和培训工程,并依据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式方法,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起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培训体制。第四,要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加强对农业生产技术骨干的培训。要以绿色证书培训为载体,加强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第五,要紧密结合农时季节需求,开展应时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作者为梧州学院研究员)

上一篇: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