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时间:2022-08-31 08:22:08

例谈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流淌着诗歌的洪流。从《诗经》到“楚辞”、乐府,再到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诗歌史上的朵朵奇葩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诗歌有着极高的人文价值,它们承载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阅读诗歌能开阔人文视野,陶冶道德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

但是,由于这些古典诗歌距离现实社会比较远,古今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加上现在学生审美的多元化和欠成熟,他们很难客观地理解、鉴赏诗歌,教师有义务做好诗人、诗歌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将诗歌的精华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能客观地理解诗意,还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就古典诗歌教学方法谈谈见解。

一、诵读

在古代,诗歌都可以和着节拍,依曲子而歌唱。诗人以诗言志,不是说或写,而是吟唱。由于历史原因,诗歌曲谱早已散佚,除少数宋词(如姜夔词)仍保留有谱外,其余绝大部分诗歌,今人都不知道古人是如何吟唱的。但是汉语四声的抑扬顿挫,诗歌句子的平仄押韵,使得即使按今音今韵读古典诗歌,依旧可以读出或铿锵、或婉转的韵律感,而只有读出这种韵律感,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触到诗人的灵魂。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大声诵读诗歌,还可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与感觉,随性地吟唱诗歌。现在,吟唱诗歌已被多数人接受,很多大学都会举行诗歌吟唱活动,不是朗诵,而是有曲调地吟唱。前日我曾在电视上见识,觉得比朗诵更接近诗人之旨。

二、忌翻译

在以前,通行的书面语都是文言文,连写给小孩读的启蒙读本如《三字经》、《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也是文言文。古人读文章或诗歌只需要注疏,不需翻译。但是今天则不同,但凡可在市场上看到的古文、古诗辅导书,特别是给中学生的书,都将主要精力放在翻译上。我认为,学习古典诗歌切忌翻译,特别忌直译,理由如下:

1.很多诗歌语言都是浅易平淡的,无需翻译。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句明白如话,没有生僻字和典故,读完便知其意,如果强行翻译,便显得多余做作。

2.诗歌翻译,特别是直译会破坏诗歌的形象美。诗人在表情达意时,不选散文而选诗歌,就是因为诗歌形式在表情达意时的特殊性。把它翻译成现代文,不仅无益于理解,还破坏诗歌语言的形象美。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对这四句诗,我们只要讲清楚“嘈嘈”、“切切”是拟声词,拟琵琶声即可,学生可以通过诵读,在脑海中显现琵琶弦上“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乐音。诗人在写这四句诗时,是通过听觉再转换成文字的,学生可以通过视觉上看到的诗句形式,转换到听觉,使见其句,如闻其声,便有如当时置身船舫之感。如果硬要翻译成“大弦声音浊杂粗重犹如暴雨,小弦声音轻细好似私下言语。大弦小弦交错弹奏,粗音细音交织在一起,仿佛大大小小的珠子落在玉盘上发出清脆圆润的声音”(据《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译),那么学生除了能应付考试外,根本没有涉及诗歌的审美活动,这显然有违素质教育精神。当然,适当地意译是可以的,这主要针对上古诗歌,如《诗经》、“楚辞”等。

三、讲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风格

元好问虽然感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完人”,但是一个人的作品与他的生平经历还是分不开的,特别那些有着作者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品。我国诗歌一向都是“诗言志”的,都是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写出来的。一方面,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有助于我们了解诗歌中融入的诗人的个人感情。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诗歌中的感情更清晰地把握诗人的人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和人生。我们在讲解诗歌时,必须给学生讲清楚作者的生活背景、生平经历、性格特点等。对于作者的个人文学风格,我们要向学生讲明,如李白之奔放、杜甫之沉郁,都是诗人作品流传千古的原因,这是他们诗歌的情感基调,我们要在这样的风格下理解诗歌,这样更有助于我们读出诗人之魂。当然,一个诗人也会有多种不同风格,如杜甫沉郁外也有萧散的一面,苏轼豪放外也有哀婉等。这些是与诗人生平经历紧密相关的,了解掌握了这些,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到诗歌中。

四、客观正确地讲解字词意思

理解诗歌,必须以理解字词为基础,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字词,才能读出诗歌的旨意。对于这一点,教师不妨以文字学家的考据精神,不厌其烦、有凭有据而非妄自揣度地分析诗歌中每个字的意思,最大限度地在字面上呈现诗歌原意。只有让学生在字面上理解诗意,他们才会根据理解联系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生发、联想,从而达到学习诗歌的目的。

五、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

诗人在表达情意时是诗意的、艺术的,如果不清楚诗人的表达技巧,则不太容易理解诗歌的精华。讲解诗歌时,这一点应该是重点,要在分析字词的基础上,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般而言,表达技巧有三种手法:抒情手法、描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直抒胸臆,“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间接抒情;描法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正衬,“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反衬,“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对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之白描等;修辞手法则有比兴、比拟、双关、反问、用典等。这其中,尤其重视用典,不但要讲清楚典故中的历史原型,还要分析诗人用典的含义,这样才能全面理解诗意。

六、品味诗歌的思想意境

思想意境是一首诗歌的精华,诗歌的人文价值正是从诗歌的思想境界中体现出的。我们在诗歌中可以学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忧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屈人格;“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豪情,还可以学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散;“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赏玩。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诗境的时候,不应只讲一家之言,因为诗无达诂。应该多角度地引导、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让学生结合对人生、历史的感受思考并理解诗境,教师只在旁加以点拨。唯其如此,学生才是真正在学诗。

上一篇:赛读,语文课堂的百花园 下一篇:浅议我国高校教师权利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