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的创设

时间:2022-08-31 07:21:53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的创设

近些年来,小学数学课堂的开放性及活跃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从问题抓起。本文就如何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问题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如教学“圆的认识”:

课末,用电脑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正方形的车子上颠簸。

设问:唐老鸭舒服吗?为什么?

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提出车轮应做成圆形的。

再显示:唐老鸭坐在一辆车轮是圆形但车轴不在圆心上的车子上颠簸。

设问:车轮已改成圆形的,为什么唐老鸭还不舒服?

学生依据刚刚所学的知识很容易想到:要使汽车不上下颠簸,必须使车轴至车轮的距离处处相等,因此车轴必须装在圆心处。

最后再用动画显示:唐老鸭坐在经过学生改进后的汽车上“嘎嘎”直叫。

教师语言配合:唐老鸭在谢谢我们大家呢。

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在笑声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并体验到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成功感。

二、问题的生活化

抽象的数学同文学艺术一样,源于生活,最终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创设与现实生活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情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后,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器具,长方体形状的多还是圆柱体形状的多?为什么生活中的大多数器具都设计成圆柱体呢?”这个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数学的应用性,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问题的实用性

恩格斯说:“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问题情境应有利于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无限期望,使探究新知成为主体的无限需要。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创设学校组织男女两队参加数学竞赛的问题情境,成绩统计如下表:

教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哪个队的成绩好。在讨论中,有的学生说:“男队成绩好,因为张金鑫得了96分。”反对者说:“于宝只得了70分。”也有的说:“男队总分高,所以男队成绩好。”反对者则说:“男队参赛人数多,总分高是应该的。”学生争论不休,到底怎样才能准确反映参赛队的整体水平呢?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成为学生自身的迫切需要,积极性也就被激发出来。

四、问题的层次性

问题应包含丰富的内涵,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有层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学“倍的认识”,在揭示了倍的概念后,设计学生布置教室开联欢会、按顺序挂气球的问题情境,分成这样几个问题层次:第一层:黄色气球个数是兰色气球个数的多少倍?红色气球个数是兰色气球个数的多少倍?红色气球个数是黄色气球个数的多少倍?第二层:同学们已经买来6个黄色气球,还应买来多少个兰色气球和多少个红色气球?第三层:同学们已经按上图的顺序兰、黄、红三色气球共37个,兰、黄、红色气球各有几个?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促使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对比,让数学变平淡为突出

数学课堂上,把两个易混淆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边比较边讲解,通过两个事物差异的对比,能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从思想上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

例如:向量的“数量积”和“向量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学生在运算时常因混淆概念而出错。为此,在讲完向量的乘法运算后,运用列表对数量积和向量积进行对比,通过对定义、记号、性质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向量的两种不同乘法运算的特点,使学生明白数量积的结果是一个实数,而向量积的结果是一个向量,且它们的记号完全不同。

此外,虽然数学教学中的修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修辞手法,但是这些手法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在特定的情境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中,还有许多知识可以运用修辞手法来讲解,教师要多运用自己的智慧,把枯燥、抽象的数学变成有趣、易懂的数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进而落实课堂探索和研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真正成为引导者,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努力把课堂打造成“问题课堂”,培养学生乐问、善问的习惯,让问题伴随学生快乐学习,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下一篇: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自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