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2-08-31 03:09:24

苗族文化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思考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四川珙县又以苗族为该地区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既相辅相成又是相互制约的。以珙县现有苗族村寨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进行思考。

苗族 文化保护 经济发展

1引言

少数民族是相对于汉族而言的中华民族,其在我国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他们大多保持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多种原因,少数民族地区较为偏远,从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较本地汉族区有差距,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更为突出。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逐渐深入和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发展少数名族地区的经济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但少数民族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考虑其文化的保护,现以苗族为例,对其进行阐述。

2苗族的文化特点

2.1苗族的生活起居

苗族的房屋中间为堂屋,是全家饮食、取暖、待客的地方,安设神龛。一般堂屋正中安设四方形斗状火坑,坑内安铁三脚。火坑内放的三角铁架象征祖先,故不能踏脚;一家人围坐在它的周围。在祖先的庇护下,充分体现出家的温暖。火塘旁的祖先灵位处是神圣的地方。因此不准生人随便上去。总之,苗族的屋内布局以火塘为中心,人们的起居、饮食、祭祖、敬神、打坐均在火坑旁,火种终年不熄,以象征苗家兴旺不熄,它培育了苗家亲切、温爱、安全的特殊感情和群体精神空间的共识心理特征。

2.2苗族的民居装修

苗族的民居装修,与苗家的独特风俗息息相关,普遍采用木板装修。苗族认为,世上水牛威力最大,把牛视若神灵。故门上连楹赫然是对威严的木制水牛角,腰门的上门斗,也着意做成牛角形。苗族有的人家,在大门门媚上挂有竹签、刺条、破网、废铁等物件,认为可以避邪。苗族房屋的栏杆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绣球、金瓜等形体,窗的绣花形千姿百态,有双凤朝阳,喜鹊闹梅、狮子滚球等。都表现出苗族人民无限的创造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苗族的艺术

芦笙,是苗族的主要乐器之一,是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芦笙源于古代苗族先民,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形成了芦笙的文化体系,并在苗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

苗族鼓楼建筑艺术,既具有宝塔式的建筑艺术,又有苗族吊脚楼的建筑艺术,是个名符其实的楼阁形式,只有节日喜庆时节,方能使用。因可存放芦笙,亦称为“芦笙楼”。鼓楼一般都建于寨子的中央,多柱多边形立体尖顶宝塔形,为三节楼阁结构,最高一节,内榨楼板存放铜鼓,活长梯由内腔壁爬上。鼓楼,玲珑俊秀,独具民族风格,是苗族人民审美意识和智慧的营造物。

3苗族地区的经济现状

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西部地区得到国家政策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但是由于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国家财政力量有限,所以在一些民族地区的经济现状还是不尽人意。如四川珙县玉和苗族乡一个苗族为主,少数汉族杂居的乡,该地区属于卡斯特地貌,土层较薄,不易蓄水,加之村民受教育水平也普遍偏低,这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历史中经济状况也是处在一种恶性循环的状态。

但可喜的是,玉和苗族乡传统的苗族文化保存得相对较好。如堂屋中祭祖牛角的堆放、门窗花格的制作、走廓扶手的排列、楼下雄柞的安装等等,无不体现出约定俗成的民族气派,成为广大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居住形式。每当苗族传统节日之际,村里男女老少为自己的节日穿上苗族传统的盛装,吹起芦笙跳起舞;家家杀猪,火塘边摆上碗筷斟满自家酿的米酒,锅里多满了肉;这充分的标明苗族民居是情感意志的物态化。凝聚了苗族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生活美学情感和文化意识。

4经济发展中苗族文化面临的危机

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苗族地区经济也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及经济方式发生了改变,苗族地区交通日渐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与较发达地区物质和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苗族文化在消费文化面前显然居于弱势,对苗族文化重视不足。苗族同胞,在面对以财富来衡量人的价值观下,许多人逐渐缺乏或失去民族自信心。很多人无法认识到苗族文化在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价值。从而忽视了苗族文化的保护,使苗族文化出现断层以至消亡。

5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保护

苗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与经济的发展中本民族的人应该是主体策划者和参与者。为了发展本民族的经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发展道路,而政府和学者只是提供必要的资金和知识技术的辅助支持。

5.1发展苗族文化旅游

浓郁的民风、民俗、民族土风文化是吸引外来旅游的一大亮点,文化开发与发展旅游相融合是发展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途径。合理开发旅游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掘、保护,使得苗族文化的精华得到提炼、弘扬和发展,把苗族的民族民间艺术变成财富。

5.2加强苗族文化教育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这样的教育重视应该直接体现在学校教育当中。使民族民间文化进入课堂,如:坚持双语教育制度,让民族学生不仅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还会写会看,民族歌舞也应当作为教育的教学内容,以苗族为例,苗族的歌舞有其独特性,如果苗族学生像汉族学生一样只学习文化知识,那么苗族的歌舞就会出现断层和消失。即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要从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入手。

5.3加强苗族文化研究

推进民族文化的普查整理工作,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如:民歌保护行动,就是采集各名族的民族歌曲,可做成宣传片或精选唱片大力推广;也可以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民族语言文字进行保存和处理;采用影像技术将民族歌舞记录下来。采用这些现代技术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保存研究和流传。

5.4加强资金投入

地方财政应尽力挤出资金用于民族文化保护,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文化保护工作的实际投入,逐步改善文物管护等方面的基础条件。文化管理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各个方面的支持,主动克服经费不足等问题,开展文化保护工作。提高文化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计划,逐步提高专业人才的比例,以适应文化保护与研究的实际需要。增强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形成全民支持、全民参与的化保护格局,这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搞好文化保护工作的根本前提。

6结束语

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文化保护的关系。珙县玉和苗族乡应努力改变地域环境条件、全力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必须着力保护好自身文化。尤其是在市场开发、小城镇建设时,须在文化部门的协助下既保证经济建设又保障自身民族文化安全,就是要提高决策者、建设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志娟.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管理[D].厦门大学,2001.

[2]王青松.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J].科教文汇(下),2008,(05).

[3]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

[4]郭华华.苗族科技文化背景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探讨[J].贵州师范大学报,2005.

上一篇:浅谈GDP与绿色GDP 下一篇:郑州市物质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