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时间:2022-08-31 01:34:51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摘要:一个人的一生80%的时间需要自学,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在自学的过程中若学生主动发现了问题,他总能快乐地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预习习惯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学会了预习就等于学会了自学。那么如何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课前预习;指导;学习目标

一、明确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就是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既得“鱼”,又得“渔”。”。一个人的一生80%的时间需要自学,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主动的,自觉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实践证明在自学的过程中若学生主动发现了问题,他总能快乐地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预习习惯就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学会了预习就等于学会了自学。

预习对于小学生学习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在预习过程中,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为问题提出来,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老师要经常强调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心里种下“课前预习”的种子,还可有意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尝到预习的“甜头”。这样,学生就会更感兴趣,更自觉主动地去预习。

二、指导预习的方法

平时,许多同学一听老师说预习,就把课文看看了事,他们认为这就是预习了。那么这到底算不算预习呢?我想,这仅仅是预习的一个步骤,还不够。那么到底怎样才算预习,怎样预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老师要注意交给学生方法。

1、初读,解决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句。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这次要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

3.读思结合。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书上做记号,有的书面写下来。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作者及写作背景。

学生每接触到新的课文,往往对新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到陌生而好奇。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下的注释去了解作者。而大多数课文没有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去掌握了解。学生只要掌握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上网查资料,学生了解到作者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当时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目睹家家户户团圆热闹的情景,顿时倍感孤单,思乡之情由然而生,情之所到,有感而发。学生了解到了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这首诗中所表达出的含义就很容易理解。

三、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去弄明白学习的目标,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就必须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前面的导读。导读是对课文最主要内容的概述和归纳或是对学习课文提出一些要求,学生根据导读的提示,预习课文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多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学生如果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对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但这两方面却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提醒学生。如:人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找骆驼》。在教学之前我通过先让学生在预习时读一读课文前面的提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前面的提示,很容易就知道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骆驼的一些特点。通过这样提前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课后练习题都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预习时让学生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自学所得,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课后的一题练习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学生要解答这一问题,就必须通过查资料,了解到不同的植物开花的特点,从而对学习新课起了很大的帮助。而《赵州桥》这课课后的一道练习题:我的家乡也有古建筑,我要去了解它的历史,并把它画下来。学生通过去搜集资料,了解到我国传统的文化,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教育。而且这些开放性的题目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课外学习的天地,拓展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同时也避免了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达到预习是为学习作好准备的目的。

综上所述,抓好学生的预习,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自己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养成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终身学习起到很大的帮助。

上一篇:如何让学生解“真正的数学题” 下一篇:创造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