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时间:2022-01-17 05:15:54

创造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摘要: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交流的效果,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谈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创造;课堂气氛;促进;主动学习

课堂气氛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花木的成长需要适宜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影响。然而,热爱学习需要一种氛围,氛围要靠我们营造。因此,如果要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首先就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

(1)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

(2)在课堂上,教师的仪表和行为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很大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着装应该整洁和大方,行为动作都要以教师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举止落落大方,仪态精神抖擞,以此去感染每个学生。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举手一投足都要给学生一个美的感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让他们整堂课都保持高涨的情绪,保证教学计划圆满完成。

(3)教师要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及时地明白和掌握课程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时刻充满学习的乐趣。我们知道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每一个人学习能力和水平都存在差异,一个班里总会区分出好的、中等的、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由于自身素质和水平的差异,对我们教学内容的接受能力也都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最大程度地让每个学生都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随堂提问时,可以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交给那些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一些相对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则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我们要及时给予他们肯定或表扬;当学生回答错误或答不上来的时候,不要马上就批评教育,而是要耐心细致地给她们讲解说明,并及时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给予鼓励,这样就可以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提高学习的主观动力,时刻保持良好的情绪,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样在让学生进行板演时,简单的题目可以让成绩差一点的学生来做,复杂的、有难度的题目让相对好的学生来做,这样的区分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好知识的信心。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可采用:

(1)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

(2)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3)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探索和追求新知的积极性。基本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掌握知识,更高的教学目标还需要让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把传授基本知识作为教学目标,而是要教会学生探索和追求知识的创新和发展,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探索新知情境,让学生从知识的海洋里得到更大欢乐和收获。

3、用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我们要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气氛的长久动力源泉。

4、树立教师的课堂威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应把自己看成发指令、提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作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性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中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响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5、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新颖、科学,教学结构是否严密,对内容的表述是否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都会影响知识的可信度。当学生认为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才会是积极的、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才会是和谐的。

6、注重课堂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叉联系,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性、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它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学能力,提高智力活动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因此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便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参考文献:

[1]魏所康:主体教育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9.9.

[2]杨清:简明心理学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8.

[3]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课堂教学艺术,1996.2.

上一篇: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下一篇:心灵沟通,从哪里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