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31 08:31:36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摘 要: 翻译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理论。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大卫・科波菲尔》部分段落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并从翻译目的、连贯法则、忠实法则方面简单探讨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关键词: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 连贯法则 忠实法则

一、引言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1]。“目的法则要求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和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即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2]。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这是针对译文语篇内部及译入语文化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是针对译文与原文语篇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目的论给翻译界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对翻译实践有着深远的启发作用。本文拟采纳目的论的观点,对《大卫・科波菲尔》的三种中文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并从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忠实法则等方面探讨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二、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以下这段原文选自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小说David Copperfield: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cing;I hate her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gaged.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and treated her with an elopement,her name’s Emily,and she lives in the east?

译文(1):我爱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ticing(迷人的);我恨我的爱人为了一个E,因为她是Engaged(订了婚的)。我用我的爱人象征Exquisite(美妙),我劝我的爱人从事Elopement(私奔),她的名字是Emily(爱弥丽),她的住处在East(东方)?

译文(2):我爱我的所爱,因为她长得实在招人爱。我恨我的所爱,因为她不回报我的爱。我带着她到挂着浮浪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我请她看一出潜逃私奔,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她的名字叫弥丽,她的家住在爱仁里。

译文(3):吾爱吾爱,因伊可爱;吾恨吾爱,因伊另有所爱。吾视吾爱,神圣之爱,吾携吾爱,私逃为爱;吾爱名爱米丽,吾东方之爱。

这段话其实是一个流行于英国的关于文字的游戏,我们可以看出整段话都与英文字母E有关,比如enticing,engaged,exquisite,elopement,Emily,east;行文比较流畅,简洁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把这样一段英文字母游戏的话翻译成中文并且要求意形兼顾,不是一件易事。

(一)从目的法则的角度对以上三段译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翻译的语体和翻译策略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根据目的论的原理,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也就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译文(1)采用的是现代汉语体,但中间夹杂了一些英文。显然译者的翻译目的是想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能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这个英文字母游戏的奥妙之处。然而字母游戏中的表达法却不能用中文以同样的方式翻译,所以他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把与字母E有关的词语都以原英文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在旁边的括号中加以阐释。有人会发出疑问:这还是不是翻译?但翻译目的论认为: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翻译策略。这无疑为译者为达到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特殊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译文(2)采用的也是现代汉语体,译语相当地道。译者张谷若先生本人就很提倡用地道的译文译地道的原文,目的可能是希望让目的语读者通过译文更容易了解并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试图使目的语读者读了译文后能够产生源语读者读原文时产生的类似的审美效果;即达到某种审美传输功能上的最佳近似。所以,很显然他倾向于归化的翻译策略。

译文(3)采用的似乎是文言体,比如“吾”、“伊”,而且使用了很多四字结构的句型;运用的也是归化翻译策略。译者为什么要采用文言体?如果其目的是想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的话似乎不太成立,因为原文采用的是现代英语,而且原文作者狄更斯生活在19世纪,当时的英语已经演变成了现代英语,几乎没有什么中世纪英语的痕迹。译者也许是想运用文言这一文体在翻译中作一番尝试,使译文独特有趣。

(二)从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的角度具体比较分析以上三段译文,发现它们各有优劣。

我们知道,目的论还包括了另外两个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前者是指译文应具有可读性,符合篇内连贯的要求,让目的语接受者能理解;后者是指译文与原文之间应该有连贯性,符合篇际连贯的要求,近似于译文应忠实于原文的说法。但这两种法则的表现形式最终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

首先,我们从忠实法则来看以上三段译文,译文(1)虽力求忠实于原文,但它那种力求字字句句与原文对应的“对等”过于生硬,甚至要依靠原文的英语单词来完成所谓的“忠实”,未免过于牵强。这样的译文也就失去了原文那种文字游戏所带来的趣味和美感,从而影响了译文的交际功能。

译文(2)中,译者巧妙地把英文字母“E”翻译成汉语中的“爱”字,形象生动,并且忠实地再现了原文中文字游戏所带来的趣味和美感。这段译文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汉语文字游戏,整段话都与“爱”字有关,读起来也很上口。在文体风格方面,可以说译到了忠实于原文。在语言文字方面,译者并没有生硬地力求字字句句与原文对等,比如“engaged”译成“不回报我的爱”,“I took her to the sign of the exquisite.”译成“我带着她到挂着浮浪子招牌的一家,和她谈情说爱”;并且增译了“为的是我和她能长久你亲我爱”。也许我们要说这样的翻译在语言文字上没有做到忠实于原文,但它并没有影响原文思想内容的表达,反而增强了译文的交际功能。根据目的论的观点,“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充分性,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3]。

以文言文为语体的译文(3)首先从文体风格方面来看就没有做到忠实,文言体比较正式,四字句型重复出现“吾爱”这个词,读起来缺乏生动和美感。在语言内容方面,译文基本上是忠实于原文的,但把“exquisite”译成“神圣”是不符合原意的。

从连贯法则来看,译文(2)做到了符合篇内连贯的要求;语言地道,行文流畅,读起来上口、顺耳。译文(3)行文也是比较流畅的,但它使用的是文言文,这对于有些读者来说是不易于理解的;且最后一句“吾东方之爱”让读者有些费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篇内连贯的要求。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译文(1)读起来不太通顺,中英文夹杂,使译文显得有些生疏、怪异,似乎没有达到篇内连贯的要求。不论是忠实法则还是连贯法则,它们都需以译者的翻译目的为准则。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译文(2)基本实现了翻译目的。译文(1)和译文(3)也似乎达到了翻译目的,只是因为运用的语体不太恰当,以及翻译方法有点单一,从而损害了翻译目的的完整实现。

三、结语

相比较其他理论,目的论的优点在于它摆脱了等值翻译或对等翻译的束缚,也强调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翻译目的论的局限性在于在翻译实践中只从目的出发,而忽略了具体语境。然而,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虽然它在西方译学界不是最有影响的一种理论,但该理论对各种实际的翻译问题和现象极具说服力。如何运用翻译目的论中的有益观点来指导中国翻译的实践,值得我们深入讨论和研究。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9.

[2]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9-12.

[3]文军,高晓鹰.归化异化,各具一格――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J].中国翻译,2003,(5):40-43.

上一篇:违反合作原则的心理动因探析 下一篇:《飞越杜鹃巢》中的“死亡―再生”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