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翻译技巧 提高译文质量

时间:2022-05-01 10:37:07

运用翻译技巧 提高译文质量

摘 要:本文作者从自身的翻译教学实践出发,运用大量事例证明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并进一步说明,在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自觉地把翻译实践置于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才能翻译出言辞达意的译文,准确转达作者的意图,实现原文与译文的真正意义的对等。

关键词: 翻译理论与实践 主述位切分 增益 视点转换

0 引言

在翻译理论指导性与重要性的问题上,不乏持否定态度的人。他们认为,只要译者谙悉两种文化,深刻理解原作的内容,能用译语准确表达原作内容且能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风格,再加上译者本身所具有的语言天赋,多实践,便可以译出骇世之作。对此,笔者不予以否认,但也不完全苟同。从唯物辩证法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出发,翻译作为宇宙中存在的事物必有其规律性。一旦有理可循,译事则如“疱丁解牛”。诚然,译者自身的天赋在译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但过分强调之则失片面。笔者是倾向翻译活动的一般规律性的:实践-理论-实践。有了理论指导的翻译实践才能使译文在不使原文意义受损的情况下做到游刃有余,让译文在忠实原文的意义的基础上更贴近译语。以下是笔者在教授翻译《农舍概述》一文的点滴体会,试图运用实例再次重申以上的观点,希冀能引起同仁对翻译理论的重视,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著水平。

1国内外翻译理论研究

综观国内外翻译理论之形成,皆建立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是译坛前辈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虽然中西方译论形成的环境与背景不同,即我国的翻译理论大都“植根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取诸古典文化和传统美学”,西方翻译学界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过于理想化的“等值”和“等效”的标准,然而,它们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可谓殊途同归、不谋而合,即取得有效的交际效果。我国著名翻译家严复的确“信、达、雅”,傅雷的“重神似”以及钱钟书老先生的“化镜”之说,西方奈达的“功能对等”、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卡特福德的在译语中找“等值物”、如此等等的实践产物指导了翻译界的莘莘学子,为翻译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翻译理论不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对翻译实践起着重大的作用,且功不可没。翻译论著浩如烟海,翻译技巧汗牛充栋,这些都与翻译研究的发展密不可分。作者在此仅摘撷该领域的浪花一二,用以说明在教授翻译的过程中,只要我们注重理论的指导意义,就一定能够译出言辞达意的完美译文。

2 理论指导实践 译出完美译文

2.1 主述位切分理论的应用

众所周知,翻译时对于一个句子的处理仅从其表层意义来看是不够的,我们应先从表层结构开始然后深入到句子的深层结构。有三个视角供我们选择:即转换生成的观点、对原文所指内容进行切分的观点、和主述位切分的观点。对于前两点,笔者不想多费口舌,翻译时处理得当,一般不会出现本末倒置,只想就主述位切分法对翻译的指导意义略述一、二。主述位切分法是德国布拉格学派提出的观点。据其所称,一个句子由两部分组成,即主位和述位,句子的主位为已知信息,述位则为新信息。一般说来,句子的主语为主位,后面的部分为述位。但凡事都有例外。换句话说,主语不一定就是主位,而是根据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而定了。翻译时,要了解并根据原作者的意图,否则,易于把作者的视野转变。在译《农舍概述》时,笔者就遇到了这样的一个句子:

Such places have no history at all, their life has not been set in the public eye, and they have always so wrapped up in their own affairs that they have never noticed how time is passing, and so they have brought down into the life of today the traditions of two or three hundreds years ago.

在这一句子中,作者主要想要描述的主题是农舍(cottages)。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每句的开头得知,如such places, their life, they, they, they,等等,它们皆指代 cottages。再由such places的指称作用,我们知道上面对农舍已进行了叙述,为已知信息,是主位,那么接下来的部分是作者想要表达读者不知道的事情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留原文的主位、述位的结构形式,转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

而笔者则在译文一开始就忽视了主述位结构的处理,结果把作者所要强调的视野转变了,没有突出文章的主题。请看拙译,尤其是their life has not been set in the public eye一句。

“(农舍)这样的地方断然没有历史,公众也没有关注过他们的生活,而他们也总是埋头于自己的事务中,无暇顾及时间的流逝,就这样,农舍就把二、三百年前的传统保留了下来。”

请看参考译文:“(农舍)这样的地方没有多少历史可言,农舍的生活也鲜为人知,而他们也总是埋头于自己的事务中,无暇顾及时间的流逝,就这样,农舍就把二、三百年前的传统保留了下来。”

虽然其中一句"their life has not been set in the public eye"两种译文的意义一致,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所强调的重点上来讲,笔者一开始的译文都是败笔。如译前注意主述位切分理论的应用,这种错误便可避免。

2.2增益理论的应用

增益(contextual amplification)即上下文增益,是指在译文中明显出原语读者视为当然而译语读者不知道的意义,这当然不是无中生有地随意增词,而是增加原文中虽无其词而有其意的一些词。具体来说,增益可以发生在三个层次上:A,为了语法上的需要,如英语中的复数名词,汉语中则没有,翻译时要补上。B,为了表达的清晰自然。如承接上下文、加上动作的发出者等等。C,沟通不同文化的需要。其中A,C比较而言好处理,有许多关于翻译技巧的书可供参考,而在承接上下文、加上动作发出者则是常常被初学者忽视的问题。如上句,"Such places have no history at all"如果我们照字面来译,把such places 译成“这样的地方”的话,读者很可能感到莫名其妙,“究竟是什么样的地方呢?”为了与上下文衔接紧促,表达清晰、过度自然,我们必须加上“农舍”二字,如“农舍这样的地方”。

英语类似It is +adj. + infinitive 的句型和It's reported, It's suggested, It's believed, …句型很多,使用频率也很高,它们皆是省略了动作发出者的句子,但在翻译时,我们必须加上动作的发出者“人们”、“我们”等等,让读者一目了然。如这句"Doubtless such have their significance, but it is easy to overrate their importance, …"

译文:毫无疑问,这样描写历史自有其意义,然而,人们易过高地评价他们(著名人士)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把画线部分进行了增益外,such 一词也根据上下文进行了增补使其意义更加完善。

英语中很多时候用一个动词后跟多个宾语,且宾语性质又很不相同。这一点与汉语不同。汉语中通常一个谓语后跟一个宾语,动作与对象的关系很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照字面来翻译是肯定行不通的。这时候,我们则要根据动词后面的不同名词的性质而增加动词部分,以如实转达作者的意图,且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表达习惯,避免翻译腔和硬译现象。在本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He must loiter about country churches, attend wakes and fairs and other rural festivals, and cope with the people in all heir conditions and all their habits and humors."

上句一共出现了三个并列谓语动词: loiter, attend和cope with。除了loiter之外, attend与cope with之后都有三个并列宾语。是否可以将attend与cope with简单地译成“参加”和“交谈”或“打交道”呢?如果不考虑其他宾语,按原文的字数来翻译,则会是如下的样子:

“他应该在乡下的教堂里消磨一下时光,参加守护神节日的活动,农村的集市和其它别的农舍人们的节日,然后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和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幽默。”

依据以上的翻译,读者不难看出这样的译文不但在意思上很含糊不清,表达上也极不通顺。读者不禁要问,“参加节目活动可以,但参加集市很费解。”再,“和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幽默”与前面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从动词后的宾语出发,适当增词,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我们知道本句中的wake做名词是指“通宵的礼拜仪式”或“守护神的活动”,自然而然其前的attend 应译为“参加”。而attend 的第二个宾语是fairs,意义为“集市”、“农贸市场”,所以作为异国人当然是去那儿看看故用“参加”来译attend不妥,而“看看”、“逛逛”则是最恰当的了。另外,other rural festivals是指“其它别的农舍人们的节日”,那么要参加这样的节日一定是指与农民同庆同乐了,此时的attend 应译为“同庆”为好。再 cope with一词后面也有三个宾语,第一个是 people,那么 cope with people便是“与人民打打交道了”。下面的两个宾语的处理就不是那么容易了。Cope with 要随着 habits 与humors的变化而变化了。所以 cope with all their habits 应译为“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cope with their humors 应译为“欣赏他们的幽默”了。由此看来,译事之难。如果不考虑增益这一因素,一味地照字面直译,就很难把作者的意图表达清楚,疑问读者读后有如坠入云里雾里之感。

请欣赏修改后的译文:“他应该在乡下的教堂里消磨一下时光,参加守护神节日的活动,逛逛农村的集市,与其它别的农舍人们同庆他们节日,然后与各种各样的人打打交道,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欣赏他们的幽默。”

2.3视点转换法的应用

英语中双重否定句很多,读者可以感受其语气之强烈,但译成汉语时却逊色不少,不但费解而且难以转达原来的意义。对于此,翻译前辈同样也给予了可操作的翻译方法或称理论,即视点转换法(shift of perspective)。它是指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组织形式,从与原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采用这样的方法或理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如此处理可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获得有效交际的目的。请看此句:

"They do not…,but are content to be part of it, and to be passed unnoticed unless one looks specially for their homely beauties."对于 unnoticed unless 这一双重否定,只有采用视点转换法,反话正说,才能达到表达清晰,层次分明的效果。“人们只是为欣赏质朴无华的美,才会注意到他们,对此它们毫无怨言。”相反译文便是“除非人们为了欣赏质朴无华的美,否则它们不会引人注目,对此它们毫无怨言。”十分拗口,读者也需要做长时间的考虑才能体会个中情由。类似问题很多,在此不作赘述。

3 结语

以上几个方面是笔者在翻译实践中运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点滴体会,实属沧海一粟。但笔者真诚希望在建立翻译学的道路上它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引起大家对翻译学的重视。最后我想用金先生的话作为总结“不论承认与否,人们在翻译过程中都在潜意识地、不自觉将翻译理论付诸到实践中去(All translators, whether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base their work on certain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参考文献

金 ,《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北京,1984

上一篇:超越崇高体验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构建 下一篇:论富顺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工程的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