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

时间:2022-08-31 07:42:5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

摘 要:传统的国际结算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以往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之间相互脱离的问题,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中心序化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始终,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已成为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国际结算;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252-05

引言

工作过程导向模式是中国教育专家在借鉴德国先进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开发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近年来,中国高职高专院校在“工作过程导向模式”课程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探索。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进一步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培养的人才既不是“本科压缩型”,也不是“简单操作型”,而是“高层次应用型”。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以能力为主,围绕着职业技术岗位,培养能解决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广东省作为一个经济强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提出了各项金融改革任务,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而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具有综合能力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提高高职金融专业教学水平才能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要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必须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注重职业教育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知识的实用性,以满足就业岗位的需要。

《国际结算》课程根据未来发展方向,采取以银行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通过银行结算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来组织教学活动,以配备国际结算相关软件的实训室作为上课场所,采用教、学、练相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国际结算》教学内容的选取是遵循基于工作过程开发思想的,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理念,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进行课程设计。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因此,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国际结算课程的开发是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的正确举措。

一、课程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国际结算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研究方面(杨惠、周宏芸、辛立秋、费仲林等)、国际结算情境教学方面(张文娟)、国际结算实验教学方面(李俊锋、李鑫、蒋晶、尚庆梅等)、国际结算案例教学(张玉琴、汪艳秋、陈晶等)、国际结算项目教学法(贾先文、常媛媛)、国际结算任务驱动教学法(张宇馨、秦社华);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国际结算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改革(冀志斌)、基于职业成长重构国际结算课程体系(张宏博)、基于行业导向的国际结算教学改革(王立志等),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对基于工作过程下国际结算课程的“理实融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过研究,本项目就是在探讨如何将职业能力培养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实现从学校到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本课程组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吸收、消化、应用和整合、集成、深化已有教学改革经验,认真总结我院高职高专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拟对高职《国际结算》课程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导向,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根据国际结算课程未来发展方向,采取先粗后细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在3个递进的学习情境中通过15个教学项目,按照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三个层次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凸显高职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更容易,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和考核,突出职教特色。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针对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结合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之后,以工作任务为基础,重构15个行动领域;进而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的工作与学习任务,并依据职业能力的形成选择教学内容,最后,要根据学习情境研究完成综合性学习任务需要的知识,找出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一个个主题学习单元,进行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任务,学会完成更复杂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首先,校企合作,共同完成进出口业务结算工作的工作过程分析。首先通过提出课程学习需求,由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一线业务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组成专家组,专家组通过组织培训、业务研讨、任务分析等步骤后初步确立课程的总体框架;随后,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编制教材,把教材初稿反馈给各位行业专家,在充分听取意见后再进行修改和论证,最终使课程开发能够完全符合行业实际业务的需求。

其次,确定《国际结算》课程的职业行动领域,进一步分析职业行动领域与工作过程的关系。《国际结算》课程的行动领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与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不仅需要掌握全面的国际贸易磋商函电、合同、信用证、单据、贸易纠纷处理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而且还需要拥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方法能力),更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观(社会能力)。

再次,描述《国际结算》课程的行动领域,确定各个行动领域的能力需求,建立课程能力标准。《国际结算》课程结构编排是在认真学习了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结合行业实战需要,按照进出口结算业务处理工作流程,编排学习内容,即根据“单证的缮制,信用证的分析、修改及填制信用证分析单、交单、议付”的顺序来编排每个步骤具体的工作任务,从而形成系统内容体系。然后根据行动领域的描述,开发进出口业务结算的学习情境。就是根据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进行结算工具学习情境、汇付学习情境、托收学习情境、信用证学习情境等学习情境的开发。

最后,采用自评、互评、测评和考评相结合进行行动领域的评价。这种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测评和来自实践实训的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其中来自实践实训的考评占重要的地位。本课程通过校企联动,与行业共同对学生实施评价,让行业来检验课程的实战性和适用性。

(二)具体实施过程

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是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综合培养来实现的,因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是课程设计开发的重要依据。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是建立学习领域和设计学习情境基础和前提,直接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也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典型工作任务是贯穿全课程的工作实例,这种实例通常既是实际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同时又能涵盖基本的知识点;一个典型工作任务能开发出一个或若干个工作项目或任务;然后,将工作项目或任务通过教学设计转化为学习项目或任务。没有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项目或任务,很有可能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技能点,甚至只是在知识体系下实践项目的点缀。

由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对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素质等要素综合培养来实现的,因此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是对职业群中某一职业岗位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确定完成该项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优劣,将对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作用。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包括行业企业调研、确定就业岗位群、职业与典型任务分析、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估、企业反馈、修改完善等环节。

(三)重构

为了让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必须对原有课程结构进行解构与重构、课程内容重新选择与序化。它不是简单地将原有的章节内容简单重新组合。课程内容选择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得更好”的问题;而对于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选择标准。其次,课程内容强调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工作过程知识是与具体的工作情境直接相关、能够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知识;是以实践经验、技能和理论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从事某一职业的“做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

本课程通过对国际结算相关岗位要求的典型的工作任务加以提炼、分析、整合,形成符合教学要求与规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归纳出各个工作项目。教学内容打破了传统国际结算先从票据基础知识讲起,而后列举各种结算方式的形式,而按照项目教学思路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把票据知识融入到实际业务操作中。

在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就业能力、岗位能力选取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也考虑学生的未来职业拓展能力。在教学的内容选取上,我们也适当地涵盖了助理会计师、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相关内容,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知识、素质和能力准备。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并结合银行业和外贸企业的国际结算岗位设置情况,根据国际结算课程未来发展方向,采取先粗后细的原则,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在3个递进的学习情境中按照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三个层次逐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以下表1中反映的,自然地加入相应的教学内容,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四)教学的实施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并考虑专业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设计课堂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教、学生学、动手做三个环节的有机统一,理论知识学习与职业能力素质培养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室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固有模式,而是以真实工作情景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充分体现“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教学模式。

在国际结算教学中,要改变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将课堂办进企业,将涉外银行与外贸岗位群的职业技能要求直接引入课堂教学。

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法,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再简单地把支付方式和结算单据的知识、技能直接灌输给学生去认识,而是引导学生,使学生自行分析、解决,并完成项目目标,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项目目标制定要具有科学性,不能简单地把案例分析等作为项目。通过培养和遴选形成优秀的专职教师队伍和包括优秀行业、企业及银行结算业务人员的兼职教师队伍,全程参与课程项目建设,共同确定国际结算课程的项目,使其具有科学性,准确地把握行业和企业的需求。

本课程组教研结合,探索出适合金融类课程的项目教学实施具体方法,真正让学生愿意操作、学会操作,并从实际操作中学到系统知识,鼓励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组织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要用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并在工作中消化吸收课堂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不断完善和充实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再次,在工作中教师除了随时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隐性技能和知识外,还要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对一些重要的反复出现的业务和必须重复操作的方法,教师更要手把手地“传、帮、带”,适时启发、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探究教学是教师设疑提问,学生收集资料、实地调研,通过讨论而得出结论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探究式教学能将国际金融理论和身边的实际经济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作为讨论式教学的组织者,对于学生提出的观点给予恰当的点评和适当的鼓励,对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同时讨论的话题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应是最新发生的经济事件。围绕着这个论题展开讨论,分析原因、找出解决方案,得出我们应该吸取的经验及教训。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真实的工作任务中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考核体系改革

本课程正在探索一条以培养学生应用和操作能力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课程考核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形式上,对学生的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实施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平时成绩、模拟实训、企业考核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相结合,考核分数比例如下:

三、课程实施保障

(一)按照教学模式要求建设实训中心

营造校企合一的教学环境为了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要按照金融企业岗位的操作流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并强调实训项目的实践性和与真实操作的统一性。真正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使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我校金融专业已与多家金融企业签订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协议,这些单位己成为学生比较稳固的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实习的需要。

(二)大力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实践性教学活动,改善师资结构

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学团队教师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的主导和关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必须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历史原因相当数量专职教师是从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理论知识丰富,但缺少实践经验,要加强对这些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使其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外贸行业、银行部门的相关专家来校指导,与教师一起共同完善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增强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接触第一线的国际结算业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国际结算业务的基本流程,而且可以积累相关的国际结算经验及素材,以金融企业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引领,精心提炼教学内容:在基本知识传授层面上,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在能力培养层面上,重点培养国际结算业务处理能力;在综合素质提升层面上,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语言表达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并重,学生当前就业与长远职业发展相统一。

(三)注重校企合作,实现共赢

在高职金融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推进校企联合的方式,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实现双方赢利,为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发展打下基础。由于金融对经济的强烈渗透性以及行业分布的广泛性,金融专业的实习环节具有多元性和多层次性,要加强学校与金融企业的实习基地联系,形成定点、长期、规范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对于金融专业的教师而言,要不断地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横向课题中去,共同对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等问题进行研究和发展,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又能够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实践环节得到一定力量的补充,使教学内容和模式更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多样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另外老师也可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参观学习和顶岗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

结束语

传统的国际结算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国际结算课程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以往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之间相互脱离的问题,以工作过程知识为中心序化课程内容,并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始终,凸显了职业教育特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已成为中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形成本土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4] 石伟平,许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上一篇:江苏省13城市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研究 下一篇:基于“旅游增长极”视角的陕西体育旅游产业发...